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您曾说过,随着年龄增长,你越来越理解人性了。

您可否说一下,您学到了什么?以及人性的差异,是如何帮助您更好的投资的?”

这是5月4日,一个11岁男孩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向主席台上的巴菲特提出的疑问。

男孩面对话筒,英文流畅,逻辑清楚,淡定自若。

就这个问题,89岁的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和95岁的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认真做了回答。

该段视频发到网上后,引发了热议。

大家纷纷称奇:

十一岁的孩子怎么会提出如此深奥的问题?

纷纷感叹:

“看别人的十一岁,我的十一岁在玩泥巴呢。”

“我的十一岁,还在努力抄作业。”

“看看人家的十一岁,我的十一岁还在看猫和老鼠,巴啦啦小魔仙,大头爸爸小头儿子。”

一时众人纷纷猜测这男孩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

据有关媒体报道,该男孩的爸爸曾就职于万科,任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部总经理,总裁办公室主任。也曾供职于宝洁公司,先后任战略经理、品牌经理和市场经理。

其实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身后,除去强大的家庭背景,更离不开父母的格局和对孩子用心的培养。孩子之间的差距,就在这些因素中悄然产生。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01 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曾面对媒体发表过一段言论:

“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这番话发到网上后,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

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天生下来就在罗马,我们怎样追也追不上。

但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象,除去家庭条件优越可以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外,真正对孩子前途起决定作用的,是父母的格局。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作家炉叔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13岁的儿子正在茶几上专心地画思维导图,他的旁边,还放着一本物理学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写的《链接》。

他很奇怪,问小男孩:“你看的懂么?”

谁知小男孩说:

“第一遍不太懂,后来我爸解释完,又看了一遍,就懂了。”说完,他还对着思维导图比划起来,自己在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哪一些感悟。

作者惊叹到:

这......现在的孩子不看喜羊羊了,都开始直接进军互联网了?!

这也难怪,他的朋友是MBA出身,多年来在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担任商业顾问,事业做得凤生水起。

平日他非常喜欢看书,每月都要在家里举办小型读书会,邀请朋友们来参加。

他的儿子小小年纪就参加他的读书会,光“论语”就读了三遍,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当他和这个孩子交流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心智水平远远超过同龄人。

有人说,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的起点,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往上走。

有大格局的父母,通常知识阅历丰富,好学上进,给孩子树立成功的榜样。当孩子面对人生困惑时,能够给予最有效的指引。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02 自律,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一万小时定律》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世界上多数天才或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秘诀是:具有超凡的非智力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自律。”

记录片《富哥哥,穷弟弟》中,一对兄弟年龄相差一岁,长大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他们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警察,母亲是银行职员。与大多数家庭相同,没有显赫的背影,兄弟俩上同样的学校,吃同样的饭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行为差别却从小就显现出来:

哥哥极度自律,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白天送报纸,帮人修剪草坪,晚上在超市的包装部打包挣钱,每天的生活都安排的很满。

而弟弟却一整天呆在家,什么也不做。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哥哥21岁时开始创业,通过做生意赚到小钱,又用小钱做本金,赚到大钱,日渐变得富裕。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弟弟却因为没考上大学,又好高骛远,每次找的工作做不了多久,就辞职不干了。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不难注意到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某天弟弟告诉哥哥第二天七点有个书籍发布会。

第二天一早哥哥准时赶到发布会现场,弟弟却穿着一身夸张的服饰,迟到了3个小时。

哥哥的自律,让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

到后来,哥哥成了千万富翁,外界给他的标签是“金融界精英”“保守党政要”,是妥妥的上层人士。弟弟却常年开着房车,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最下层的生活。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说过一句话: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能做到自律的人,具有超强的控制力,他们能够抵御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将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品质。

自律的孩子,才更可能收获充实的生活,品味更多的成就。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03 独立思考,让你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作家罗曼·罗兰说:

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

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都是懂得独立思考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辨别能力,能分清对错,也能心无旁骛,专心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去年,网上曾报道过一个全球最年轻的CEO。

她叫叶礽僖,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香港警察,母亲是全职主妇,生长环境并没有让她拥有更多的优势,但成长中却是一路开挂。

10岁获得AIA创业大赛冠军;

11岁开发出全球首款儿童语言社区APP;

12岁辍学成立自己的软件公司;

13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CEO。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叶礽僖不但精通四国语言,平日还喜欢看书,每周至少读20本书,内容多与商业、创业有关,也有政治、管理、哲学等类书籍。

在学习的间隙,她看到社会上没有真正适合儿童用的网络社交平台,就花大量时间翻阅书籍和资料,完成100多份调研,做成了完美的创业计划书。

当许多同龄人都在玩耍、看剧、追星时,她沉溺在自己的追求中,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怪物”。

有人说,她是人群里极少数思考的人。

但正是这种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生活态度,最终成就了她。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作家高致说:

“独立思考是能让你脱颖而出的力量。

盲目从众可以完全、彻底地扼杀一个人最宝贵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能否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并坚持这种判断,从来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有许多人认为,我与别人的想法不同,就属于独立思考。

实质上,独立思考是站在大量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索、分析和实证,从而形成的思维方式。

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人,会质疑大众或权威的言论,也会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勇于改正。

他们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外界事物,又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对错,坚持真理。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04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更应看到,优秀孩子的后面,一定站着有远见的父母,他们思维缜密,知识丰厚,紧跟时代。

他们有良好的教育理念,明白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用心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鱼龙混杂的社会,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正是这些,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11岁男孩跟巴菲特谈“投资与人性”:孩子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男孩   孩子   读书会   人云亦云   美文   北京   格局   外界   差异   弟弟   人性   思维   哥哥   爸爸   父母   家庭   人生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