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学术界的泰斗、国宝级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学术界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物。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他是一个精通英文、德文、俄文、法文,还有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语言学家。

当然除此之外,季羡林的抬头还有很多,诸如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等等。由此,市面上有关季羡林的传记、记录片也不少。

季羡林说,别人写的他有太多的溢美之词,他感觉那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他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剥去那些特意的包装,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在他91岁的时候,他自己动笔整理了自己的自传,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家看。

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家,在他的自传中可以说是人生经历很丰富,唯独在感情上,却存在着很大的遗憾,用季羡林儿子季承的话说:

“在父亲的婚恋生活里,三位主角各自受到惩罚,而他们三人的表现竟然是:彭德华无怨,伊姆加德无悔,父亲无奈,当然也是无悔的(如何悔?悔什么?)。三位高尚的人共同演出的却是同一出悲剧,这样的人生婚恋,值得歌颂还是批判?”


一、18岁的包办婚姻

季羡林6岁的时候,因为他是季家唯一的男孩,担负着季家传宗接代的重任,所以他的父亲就把他从农村送到了济南,就算过继给叔父重点培养

但是对于季羡林来讲,叔父家只是叔父家,他没法跟自己的父母一样,而是整天看人脸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虽然他是季家重点培养的对象,但他的叔父,除了在教育上从不吝啬,可为人却是严肃刻板的,至于婶母,虽然谈不上虐待他,但很小心眼,一直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

所以在叔父家生活,季羡林饱受着生活中的各种小歧视,日积月累,他对这个家除了感激,却没感情。

高中毕业,叔父就张罗起季羡林的人生大事——结婚。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季家那时跟彭家在一个院居住,大家前院后院的比较熟悉,彭家有四兄弟,其中老二生了三个女儿,老四生了一个女儿,这四个女儿跟季羡林平时交往甚多。

而季羡林跟这四个女儿中排行老四的“荷姐”关系最好,两人也情投意合。虽然他们郎有情妾有意,但荷姐是老二的女儿,二大娘看不上季羡林这个寄人篱下的丑小鸭,所以她把女儿嫁给了一家殷实的富户。

至于季羡林,他们就把彭家老四的女儿彭德华许配给了他,跟他凑成了一对。彭德华自幼丧母,她比季羡林大4岁。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就这样,1929年,季羡林18岁跟22岁的彭德华结婚了


二、清华日记里零星的“爱”和“欲”

次年,季羡林考入了清华大学。除了放假,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他的妻子彭德华则在家里替他照顾着叔父和婶母。

不过在季羡林的大学日记中记载着:

“家庭对我总是没缘的,我一看到它就讨厌。”


“我希望能永远离开家庭,永远不回来。”

......

虽然在季羡林的日记中,关于家的内容写的很少,但只要写,基本都是充满着怨气的,而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婶母,婶母不是他的母亲,也总不给他好脸色,所以日记中的他,牢骚显得特别真实。

至于叔父婶母给他娶的媳妇,更是他背负的一个痛苦负担,他跟叔父一家一直存在着隔阂,所以他们给娶的媳妇,在季羡林心里是替季家娶的,替叔父婶母娶的,而他自己只不过是季家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同时,使我最不能忘的(永远不能忘的)是我的H(即彭德华,他的妻子——作者注)。竟然(经过种种甜蜜的阶段)使我得到der Schmerz(痛苦)的真味。我现在想起来仍然心里突突地跳——虽然不成的东西,也终于成了东西了。”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要说十八九岁的男生,其实对男女之情都是有欲望的,季羡林也不例外,他也对花季少女们充满着兴趣。

他也会跟要好的同学一起去看女同学打球,直言比赛没什么好看,就是去看女人大腿的,男同学之间的聚会聊天也离不开“性”的话题,这些都是真实的大学记忆。

包括他在日记中提到,他收到家里的信,信中告知彭德华有喜了,他内心却并不是对自己有后了感到喜悦,而是思想转到了性 欲上,让他无法描述。甚至还曾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很多女人: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有人说季羡林写的这些内容跟他的人设不符,大师就要有大师的样子,一本正经地搞学术研究才是该有的样子,可退一步讲,哪个大师不是从普通人慢慢蜕变而成的?

记得季羡林要公开自己大学日记的时候,有人就建议他做一些删减,毕竟他的形象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受人尊敬,怎么能有这么猥琐的内容出现?

可季羡林却不同意,要求一定要真实的登出来,因为那才是真实的自己,在他看来没什么好粉饰的。

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谁没有青葱岁月?不同时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年少的想法和经历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生。

不过在季羡林的大学生涯中,他可以对家里给他娶的媳妇没有爱,或者说因为是包办的,多多少少有抗拒,可他却拥有一个正常男生对“性”的冲动,哪怕只是一些想法,也记录了他在那个时期对情情爱爱的不成熟阶段。


三、留德十年的初恋遗憾

季羡林大学毕业后受母校济南高中的邀请做了国文教员,虽说是一个不错的饭碗,但他的内心却很苦闷,他坦言,自己一直有一个留学梦,当年他舍弃北大去清华,就是想给自己多一个留学的机会。

做教员的时候,季羡林23岁,也算是一个半大的孩子,所以他跟学生的关系处得不错,大家有谈得来的话题,但是在教员的队伍中,他自称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人,他不会溜须拍马,不会陪校长夫人打麻将,总之很“安静”,所以前途也很堪忧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直到一年后的某天,季羡林接到清华的电话,说他被选中去德国做交换研究生,他的人生又有了光明,也是他最重要的阶段。

在季羡林的自传中写道,他人生有最重要的两个十年,一个是德国留学的十年,另一个是《牛棚杂忆》的十年,这两个重要的阶段是真正给他确定人生方向和思考人生的阶段。

本来去德国做交换生是2年,这种机会错过了就很难再有机会,此时的季羡林必须自私地为自己考虑,哪怕叔父年纪大了,自己的第二孩子出生才3个月,他应该负责养家,他也不愿放弃。

不过同样,他的叔父和家人也力挺他出国,那时正是留学热,一般家庭很少有机会的,现在机会摆在面前,怎么能错过?这可是光宗耀祖的机会!

“出乎意料之处,我得到了我叔父和全家的支持。他们对我说:我们咬咬牙,过上两年紧日子;只要饿不死,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为祖宗门楣增辉。这种思想根源,我是清清楚楚的。”

2年,本来咬咬牙就过去了,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国内爆发战争,他无法回国,再然后德国又遭遇了二战,总之他回不来。不但回不来,连与国内的通信也由此中断了。

就这样,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一住就住了10年,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哥廷根有一所创立了几百年的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那里,季羡林接触到了梵文,也找到了人生的道路方向。

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他认识了跟他住同一条街的迈耶一家。

那时他的博士论文,在递交给教授前是需要打字机打出来的,但是他又没打字机,也不会打字,而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不但有打字机,还会打字,就开始帮他打。

因为他的这些稿子量大,又经常需要修改,有时改得龙飞凤舞,经常是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句一句的口述需要打的内容,所以时间一久,两人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那几年,季羡林除了学校,就是往迈耶家跑,而很明显伊姆加德的父母也有意撮合他们,只要有任何的节日或聚餐,总是会叫上季羡林,如果是伊姆加德的生日,也总安排他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可这么一位漂亮的德国姑娘诚恳地希望季羡林不要离开德国,也是希望能给他们的感情一个结果,只可惜季羡林最后的决定并不是伊姆加德想要的结果。

在季羡林的日记中写道:

“吃过晚饭,七点半到Meyer家去,同Irmgard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到德国已过十年,现在又要走了,我别中国的时候,并没有感到这样的离情,现在反而触目伤感。

十年一觉哥城梦,哥城仿佛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了。最难过的就是Irmgard昨日又对我说,让我不要走,我真也舍不得离开她,但命运这样,又有什么办法?”

当季羡林首次公开留德十年的日记时,大家知道了伊姆加德这个人。很多人认为,这个德国姑娘是季羡林真正的初恋,可准确地说,两人的关系更像是“达人以上,恋人未满”吧

尽管伊姆加德一直主动表示,但季羡林还是守着自己的底线,没有给出承诺,他觉得自己不配,他有妻孩,虽然那个妻子不是他想要的,但既然捆绑在了一起,他的责任就不能卸。

只不过回到国内的包办婚姻中,季羡林可以拿钱养家,但就是无法把爱拿出来给这个家、给自己的妻子,他对这个家始终有种疏离。

也许季羡林觉得斩断与伊姆加德的情丝,就能让伊姆加德重新找一个更适合她的男人生活,却没想N多年后,读者跟随季羡林的日记,在哥廷根找到了伊姆加德,那个曾经漂亮的德国姑娘却终生未嫁的在哥廷根等了季羡林一辈子。

就如季承说的:“彭德华为他终生守望,伊姆加德为他终生等待,父亲为自己和她们终生无奈。”


四、回归家庭后的冷漠

季羡林回国后,他的家庭成员是欣喜的,在国外镀金十年,正是季家扬眉吐气的时候,可季羡林除了愿意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供叔父和妻孩一家生活,却不太愿意多接触。

在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中写道,他第一次见自己的父亲是13岁,父亲不在国内的那段时间,自己的母亲每天就是努力干活,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后来听说父亲要回来了,就更加努力的干活。

结婚的时候,夫妻俩就没有感情,也没有现在偶像剧中流行的婚后恋爱。因为季羡林没想过靠近,而彭德华自知她跟季羡林有距离,所以也没有主动争取过什么,她被封建思想束缚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她心里只要本分的做好一个妻子该做的事就好。

在季羡林的自传中,关于回国后的叙述,除了那十年的牛棚杂忆,其它更多的是有关学术上的内容,对于他的家庭他讲得并不多,而在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中却记录了很多,可以说两者的叙述让季羡林的一生呈现的更为完整。

只不过,季承的书一出版,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因为在季承的叙述中,他的父亲季羡林——“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比如季承跟姐姐总想向父亲季羡林靠近,但却总是靠不近,父子之间的交流总那么生分,根本不同于普通父子。

都说孩子是连接父母的纽带,季承姐弟也希望自己的父亲跟母亲可以像普通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到了这个年纪,起码能有个照应。

可他们搞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宁愿每天吃着食堂,一个人生活在无人打扫、杂乱的宿舍中,也拒绝接母亲彭德华到北京来,他们对父亲提出要求,而得到的回应却是:“我跟你妈没感情。”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在季承姐弟的心里,他们的感情更偏向自己的母亲,他们的母亲把他们拉扯大不容易,这是他们的切身感受,所以他们搞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看不到母亲的好?看不到母亲为这个家的付出?

在他们眼里,季羡林对外人都充满着“爱”,却唯独对他们的母亲和家人那么的“冷”。

当然,季承最后利用了一个机会,让父亲被迫接受母亲来到北京团聚。

季羡林虽然接受了,北大也安排了他们一家的住房,可当季羡林看见卧室里的双人床后,却非常不高兴,坚决不肯跟彭德华一张床,无奈双人床被抬走,彭德华则逆来顺受的在客厅安了一张床,默认当下的相处方式。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牛棚杂忆》的十年中,哪怕生活再苦,彭德华都没有离去,季羡林在外受苦,她在家默默承受着周围邻居给到的白眼和嘲讽,这些回忆零零散散地记录在季羡林的十年中。

可即便如此,彭德华似乎也没能捂热季羡林的心,10年动荡结束,季羡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而彭德华仍然孤独地等候着。

由于季羡林面对这个家,总是一副冷漠的样子,季承姐弟不可能没有埋怨,他们看得见母亲的孤独,却无能为力。

但这种埋怨被积压着,一直到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生老病死,到母亲彭德华弥留之际,父子的战争也由此最终爆发!


五、有时感情可能说不出口

彭德华88岁去世,跟季羡林做了65年的夫妻后,画上了句号。

可就在这时,季羡林要“遗弃”自己的儿子

在季承的书中,他讲述叔祖母、姐姐、母亲一个接一个生病离去后,但父亲季羡林作为季家的一家之主没有关心、没有出席吊唁,甚至为母亲的住院费、去世的费用起了争执。最后父亲“遗弃”了儿子,并赠了儿子八个字“身败名裂,众叛亲离”。

在季承看来,他跟父亲的交流从来没有推心置腹过,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层隔膜,这层隔膜是父亲在叔父家慢慢产生的,一直延续到他的身上。

正因为父子俩的决裂,季承内心是有悔的,他没想到由此会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了,之后13年都没能见上一面。

明明两人距离只有几百米,可总是被挡在门外,13年,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讲,有多少个13年可以等待?

好在,上天给了季承向父亲季羡林敬孝的机会,在季承的书中他直言,陪伴父亲的最后8个月是最温馨快乐的时光。

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子俩也不再谈,他们只是享受当下,过好当下,毕竟他们是父子,到了这个年纪有些事也想开了。

要说季承为父亲母亲的事心里没疙瘩也不可能,他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愿接受母亲,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包办的婚姻?文化学识的差距?

直到父亲过世后,季承在整理父亲的遗稿时发现了一篇父亲未成稿的散文,名为“最后的抚摩”,突然意识到也许对父母的感情真的有误解,有时有些感情可能真的说不出口。

您那篇稿子的题目是“最后的抚摩”,在里面,您是这样写的:“老伴卧病住院,已经将近一年了。不能说话,不能吃东西。有时能认人,有时不能。我时不时地去看她……十二月五日早上,我照例到大图书馆去,已经到达时,忽然心血来潮,来到了病房。德华和以前一样躺在那里,似睡非睡,脑袋直摇晃。我抚摩了她的手,她的额部,都是温温的。这温暖直透我的心。她没有睁眼,也没有看我,哪知道这就是最后的抚摩。”

从未完成的散文里可以感觉到,季羡林对彭德华不是没有感情,也许正因为小时候叔父家与季羡林之间的那层隔膜,让季羡林把有些感情埋藏在心里,而时间一久,就更无法开口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结束语

当年季承的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他们认为季承是个不孝子,颠覆了季羡林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把季羡林写成了一个无情冷漠的失败者,硬生生地把大师拉下了神坛。

其实读了季羡林的日记和文章,再读季承的书,不难发现,季羡林很真实,他小时候的成长,让他变得比较敏感,对叔父一家的芥蒂是日积月累的,就像季承对季羡林的爆发也是日积月累的一样。

对于外人来讲,季羡林是学术界的泰斗,他拿出了很多学术论据来证明自己,让人尊敬,外人看到的是他的成果,至于牺牲了多少才换来的过程,又有多少外人在意呢?

可对于季承来讲,季羡林是一位父亲,他所要求的跟外人不同,所以他的书中某些章节带着不满和怨气,是一个儿子的自然感情流露,是他作为儿子时的一种委屈,而他从未否认自己父亲对学术界的贡献。

正所谓人无完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时还真的不能用“公平”来衡量

我们都是为人子女的,谁家没有一些难搞的事情?别人的人生我们可以用上帝视角指手画脚一番,可自己深陷其中时,都会觉得自己最有道理。

他们的人生没有对和错,是时代造成的,季羡林接受叔父一家的安排娶了彭德华,作为一个大学生,肯定有自己的追求,但他对叔父有感激,所以尽管不爱,还是尊重婚姻该有的承诺,哪怕放弃一段美好的爱情。

季羡林曾谈过自己的爱情观,说自己就是现实主义,他也很赞同法国大散文家蒙田对爱情的说法:

“我承认,爱情之火更活跃、更激烈、更灼热。但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情感,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

所以用季承的话来讲,在季羡林的感情中,彭德华、伊姆加德、季羡林三个人都是高尚的人,一个守望、一个等候、一个无奈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021年的No.2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婶母   叔父   德国   学术界   美文   外人   异国   终生   初恋   父亲   儿子   无奈   母亲   女儿   感情   婚姻   真实   机会   人生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