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我终于离开了家,当年我六岁。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绝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

在上一篇里,我写了季羡林的婚姻,季羡林守着无爱的包办婚姻65年,异国初恋为他终生未嫁,无奈

一场不是他意愿的包办婚姻,季老坚守了65年。而这65年,是喜还是悲,在他的日记和散文中他也说出了他的想法。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而如果说婚姻不是他希望的,那他的“家”呢?我们知道季老从小是过继给叔父家的,所以他对这个家的感情很复杂,就像季老自己说的,他对叔父一家只有感激,没有感情

在季老大学期间的日记里,他不止一次地发泄对这个家的怨气,“我讨厌这个家”,“我想要离开再也不回来”,“为什么要让我生活在这个家?”

可这个家供他读书,给他娶媳妇,帮他养活妻小,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他虽然感性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可也理智的认为自己必须要感激。

用季老儿子季承的话来讲,他的父亲对叔父一家跟他和姐姐不同,他们姐弟一出生就生活在叔父家,从小就是叫“爷爷奶奶”长大的,济南就是他们唯一的老家。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而季羡林出生在农村,6岁以前是跟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季羡林眼里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家。

所以在季承的眼里,季羡林对这个家是冷漠的,导致自己的母亲彭德华一直那么孤独,但依然逆来顺受,再加上老祖的包容,维持着整个家的平衡,在外人看来他们这个家和谐温馨,可实际却暗藏危机。

直到家里的亲人接二连三过世后,和谐打破,父子决裂13年。


一、留学前,与叔父一家的相处

季羡林6岁的时候,离开农村,离开生母,来到济南叔父家。因为他是季家唯一的男孩,他要为季家光耀门楣、传宗接代,所以他就被过继给了条件比较好的叔父家重点培养。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刚到济南的季羡林毕竟还是孩子,离开生母也哭了很久,后来才慢慢适应了。

他的叔父严肃刻板,每天就是叮嘱他读书学习,除了在学校的课程,他还给季羡林报了很多班,天天学到十点,那股劲真的不输现在的虎爸虎妈们。

不过季羡林却没觉得那时很苦,他说学那么多到底有没有必要还真不知道,但确实在几次考试选拔什么的脱颖而出,基础比别人更扎实。

当然季羡林不觉得苦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婶母,他的婶母是一个很小心眼的人,也是一个嘴比较碎的人,在生活上一直给他脸色看,好吃好穿的只会偏心自己的女儿,有时问她讨要一点饭钱,季羡林都要犹豫一整天如何开口。

除此之外,季羡林说自己的生父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家被败光后,为了生活就时常跑到叔父家来讨钱,而这时婶母总会在屋里扯着嗓门指桑骂槐的乱骂一通,几次之后,季羡林就几乎见不到自己的生父再来了。

所以季羡林认为可以不待在家看婶母脸色,一直在外读书,他更自在。

到了高中毕业后,婶母希望季羡林去考邮局,谋一份铁饭碗的职业后,可以开始养家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但季羡林内心却很抗拒,而巧的是他也没考上,当时他的成绩一直是年纪第一,为什么会落选?季羡林回忆说还真的不清楚。

再后来,叔父就给他张罗娶媳妇,1929年,18岁的他就跟同院的彭家三女儿彭德华结婚了

次年,他就被北大和清华同时录取,因为他有一个留学梦,所以最终选了清华。

读大学期间,当然是住校,所以跟叔父一家的连接就是书信,而季羡林每次电报回家也是要钱,要钱买书。

不管季羡林要多少钱,叔父总是满足,说真的,季羡林读书,叔父没有任何吝啬,哪怕他们家那时条件已经大不如以前了,有时拖很久才把钱打上来,季羡林却只会在日记中埋怨。

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家庭要供一个大学生读书有多不容易可想而知,再加上叔父后来自己工作也成问题,还要替季羡林养老婆孩子。

所以后来婶母生病了,婶母的女儿秋妹说那是季羡林给气病的,季羡林在日记中还觉得这是无理取闹,自己被无辜安了一个罪名,但想想季羡林觉得自己委屈,叔父婶母又何尝不是被封建思想给坑苦了?

特别是叔父像押宝一样,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季羡林一个人身上,在婶母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但她又是一个女人,做不了主,所以她对自己女儿好,给季羡林脸色看也是人之常情,可就是因为她对季羡林没有作为一个母亲的爱,或者说一个长辈的关爱,也导致季羡林对这个家的厌恶。

就如开头讲到的,季羡林在日记中经常会有对这个家的各种不满,到了应该回家的时候,他也总拖到最后一刻,用季羡林的话来讲,他非常不喜欢婶母的态度和语气,也不喜欢秋妹的傲,寄人篱下的压抑让他想永远逃离这个家

终于季羡林毕业了,这对于叔父婶母来讲,也可以卸下重任交给季羡林,正巧季羡林也接到高中母校的邀请去做国文教员,尽管季羡林更想要的是去留学,只奈机会是需要等待的。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做国文教员的工资不少,这也让叔父一家的生活慢慢又好了起来。

接下来的一年,对于叔父来说,也算熬出头了,但对季羡林来说这不是他的追求,而且他自认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人,不懂拍马,他的教员工作能做多久还真的不好说。

也就在这时,清华给季羡林电话,说他被选中与德国交换研究生的项目,也就是说他可以去德国留学了,这是季羡林梦寐以求的,他不想放弃,可回头看,家里是一群老、弱、小,他们会放他去吗?

有时真的不能低估那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叔父和家里人在知道季羡林有这个机会时,都极力支持季羡林去德国镀金,去个2年,回来档次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叔父说,不就2年嘛,勒紧裤腰带,忍一忍就过去了,等季羡林回来,他们的好日子就来了。可谁能想到战争爆发,2年变11年呢?

不过,在季承的书中有提到,在季羡林出国前夕,正好是叔父续弦,季羡林虽然不喜欢婶母,但对于叔父在婶母过世没多久就续弦很不满,所以他根本不想见那个年轻的新婶母,就早早离开了济南,并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

季羡林离开时,儿子季承只有3个月大。


二、留学11年,生母频频入梦

季羡林的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孝敬自己的生母。

他6岁离开生母,一直到生母过世,他只回去过两次,而且两次都是奔丧,一次是他的大奶奶,还有一次就是他的生母。

如果说小时候他无法独自去见自己的母亲,那上了大学呢?成年的他为什么不抽空去看看呢?

是我遗弃了母亲吗?不能说不是:你为什么竟在八年的长时间中不回家看一看母亲呢?不管什么理由,都是说不通的,我万死不能辞其咎。

在他的大学日记中,他记录了“他听说自己的母亲身体不好,他很想去看看”,可他并没有去看,只是“想去看”而已。

一直到噩耗来临,他的母亲过世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个孤儿。

在回老家奔丧的路上,他发现母亲的样子在他的脑海里是模糊的,也突然发现没了母亲原来是那么的难受,甚至想跟随母亲一起埋于地下。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奔丧回来后,在季羡林的日记中频繁地记录他思念母亲,到现在都不能相信自己的母亲就这么走了。

有时候,脑筋里仿佛一阵迷糊,我仍然不相信母亲会真的死去了。我很难追忆她的面孔,但她的面孔却仿佛老在我眼前浮动似的。天哪,我竟然得到这样的命运吗?

午饭后,同施、王、左诸君到圆明园闲逛,断垣颓壁,再加上满目衰草,一片深秋气象,冷落异常。我仍然不时想到我的母亲——不知为什么,我老不相信她是死了。她不会死的,绝不会!在这以前,我脑筋里从来没有她会死的概念。

其实,父母在世时,我们总以为后面日子还长着呢,所以也总是自以为是地“想”一些事,而不是去“做”一些事,导致悔恨的真的不在少数。

季羡林年轻时“想的”比“做的”多,这样的行为,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不是吗?

而且季羡林的母亲比他的婶母更可怜的是,自己唯一的儿子从身边夺走,说是为儿子好,为季家好,可对一个母亲和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讲是残忍的。

所以在季羡林的心里一直是渴望母爱的,但婶母给不了他,不但给不了,反而在感情上给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到了德国后,陪伴季羡林度过孤独黑夜的是母亲,母亲频频入梦来看他,可醒来后发现更想念,更孤独。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体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因为没有孝敬自己的母亲,所以这一直是季羡林内心的一个心结,为什么当年就不能回去看看呢?这种遗憾也伴随他的一辈子。

在我灵魂深处,我对母亲之死抱终天之恨,没有任何仙丹妙药能使它消泯。今生今世,我必须背负着这个十字架,我决不会再有什么任何形式的幸福生活。


三、留学归来,和谐家庭背后的危机

接二连三的战争爆发,季羡林2年的留学时间被迫一直拖了10年多,终于辗转回国后,儿子季承都已经13岁了。

2年变11年的留学,让季家终于盼回了季羡林,而原来应该由季羡林来养家的责任,这11年里到底是谁扛下的?

是叔父的续弦,季羡林的新婶母。她成了季家的大功臣,也得到了季羡林的尊敬。

在季羡林不在家的那段时期,是这位新婶母苦苦挣扎,摆小摊、卖破烂,总之为了让这个家撑下去,吃了不少苦,她后来也被家里人尊称老祖。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回国的季羡林在北大任教,而他的叔父婶母、媳妇孩子则留在济南,每个月季羡林准时寄生活费给他们,到了放假再回去探亲。

之后的13年里,季羡林的两个孩子因为读书也离开了济南,至于叔父因生病去世了,只留下老祖和媳妇彭德华两人在济南。

那时儿子季承和女儿婉如也在北平工作,他们努力想跟季羡林增进感情,但是季承回忆,他的父亲似乎总不肯敞开心扉,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靠近,总是跟父亲有层隔膜。

后来姐弟俩又向季羡林提出想把济南的两个老人接上来,但遭到了拒绝,季羡林直接回他们:“我跟你妈没感情。”

直到三年的困难时期,姐弟俩不想老祖和母亲在济南受苦,就再一次跟季羡林提出接他们上北平团聚,这时季羡林没有表态。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季羡林不表态,姐弟俩也不拖延,直接安排两个老人上来,看到他们,季羡林虽然不是很高兴,但也没有引起什么大矛盾。

北大的领导知道季羡林的家人上来后,也很重视,马上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住房,只是季羡林死活不肯跟彭德华睡一起,彭德华只能在客厅安了一个床,这让姐弟俩非常不舒服。

好在,季羡林、彭德华和老祖三人在一起的生活还算平静温馨。在季羡林的回忆中,老祖和德华每天总会给他准备丰盛的饭菜,然后看他狼吞虎咽地吃,一家三口生活的其乐融融。

可在儿子季承的回忆中,外人都很羡慕他的父亲有个这么和谐的家,可这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比如他的父亲在给母亲生活费上是吝啬的,可母亲明明知道不够却从来不敢跟父亲开口,只是拿自己曾经在济南省吃俭用的积蓄来贴,再后来就是姐弟俩来贴。

再有就是,季羡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猫,家里也养起了猫,但另外两人却并不喜欢,也没这个精力,可季羡林要养,她们就要伺候猫,不但要做铲屎君,还要买鱼做猫食,那时最多的时候,家里有8只猫,可以说经常是鸡飞狗跳的。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在季羡林眼里家的温馨,其实大都是老祖和彭德华的纵容,他们没有红过脸,并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另外两个人的不计较,想要家和万事兴,就必定有人妥协,所以尽管季承姐弟对父亲有些行为不满,但两个老人不说,他们作为晚辈的也不好说什么。

可季承也说父亲有时也很大方,他每个月都会拿钱出来把家人、助理都叫出来一起去玩,去下馆子,所以那几年,北京近郊好玩好吃的他们全家都玩遍吃遍了。

但这种平衡被打破是从老祖过世开始,也是季羡林和季承父子决裂的导火线。

季承在父亲季羡林对亲人的关心和态度上是有很大怨言的,这在他的书中可以感受到,他说老祖从生病到过世,季羡林没有看望,也没有去吊唁,后来姐姐婉如也因病突然过世,季羡林同样没有去告别和吊唁,再然后母亲彭德华住进了医院,虽然季羡林经常会去医院,可他们却为彭德华的住院费彻底的撕破了脸,最后也没有去告别和吊唁。

本来父子俩的关系就存在很大的问题,现在接二连三地发生的事,让季羡林觉得自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决定“遗弃”自己的儿子,从此父子俩13年都没见过。

季承说是有人从中作梗,才让父子的矛盾一直得不到化解,可父子之间确实存在问题,不然一个外人也不可能那么容易趁虚而入。

好在,结局还算圆满,在季羡林的最后8个月,父子终于见上了,过往的一切都被季承的一个下跪烟消云散了。

最后的8个月,是儿子季承陪伴左右,那时季承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跟季羡林相差97岁,这个只有3个月大的孩子,跟季羡林特别有祖孙缘,季羡林也真正体会到祖孙三代的温馨。

季羡林:女儿和妻子接连过世都未曾出席吊唁,后又与儿子决裂13年

结束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家人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真的是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季羡林与彭德华、老祖组成的家庭在季羡林眼中他们是和谐温馨的,是让人羡慕的。

因为那两位从未跟他红过脸,总是以他为中心,为他而妥协,特别是彭德华,她内心的落寞和孤独,唯有儿子和女儿看得见,季羡林却看不见,所以儿子替她不满,只是这种不满在老人在世时都藏在心里,一旦老人不在了,就会瞬间爆发。

一个家的平衡,离不开一个主心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老人在世时,家里很和谐,可一旦老人去世了,很多隐藏的问题就把这个家扯得四分五裂了。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021年的No.2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北平   婶母   儿子   女儿   叔父   生母   德国   济南   美文   父子   家里   妻子   父亲   老人   母亲   和谐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