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前,那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如今近况如何

阿德勒:“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少小离家,千里外,茫茫荒野。在1950到1976年那个特殊的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建设农村事业、响应号召,他们义无反顾的加入返乡建设中。为带动农村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许多有文化的人都投身于其中,但是并不是所有青年都是自愿的。

58年前,那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如今近况如何

从城市到农村,环境天差地别,那时候的农村不像现在一样家家户户干干净净,向城市靠齐。在建设初期的农村,环境很恶劣。卫生意识的薄弱和封建传统的残留,这让很多从小在干净整洁的城市中长大的青年们忍受不了。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也有人为了发展甘心放弃优越的环境,58年前,就有一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她如今近况如何呢?

58年前,那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如今近况如何

这位姑娘名叫侯隽,出生在一个美满富裕的家庭,妈妈是工会干部,爸爸是工程师。从小侯隽就在和谐宽裕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一路顺风顺水。但是在1962年高中毕业后,侯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自愿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桥村插队,投身农村事业建设。

侯隽的决定遭到了家里的坚决反对,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侯隽将要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一辈子扎根在落后贫穷的村庄。也代表着一家人将要分隔两地,饱受思念之苦。但是心意已决的侯隽面对父母的反对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下乡的决心。

58年前,那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如今近况如何

环境的改变并不是只有决心就能适应的,那一年的窦家村刚经历了一场旱灾,资源条件更显匮乏,村民们每天都要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初来乍到的侯隽还是一个柔弱的小女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在家中也只握过笔杆,哪里尝过扛锄头的滋味。

为了尽快学会在地里劳作,有着一股倔劲的侯隽拿出了拼命学习的劲头,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去帮着干活,从不喊苦喊累,日复一日的快速适应了农村生活。慢慢的,侯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成长为了窦家村生产大队的领头人。

58年前,那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如今近况如何

不仅自己吃苦耐劳、毫无怨言,还带领窦家村大搞基础经济建设,经过几年时间就让窦家村改头换面摘掉了贫穷村的帽子。粮食产量更是节节攀升,摇身一变成了先进村、富裕村。很快就有媒体报道了侯隽的事迹,作家黄宗英更是在文章中称她为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特别姑娘”。为什么是“特别”的姑娘呢?

窦家村的村民们说了“侯隽特别有意义,特别有志气,特别有教育作用”。更为特别的是侯隽虽然成长于先进的城市,却依旧愿意为了一个落后村庄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在此之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侯隽的浪潮,越来越多的青年们受到侯隽事迹的鼓励自愿加入下乡建设。

58年前,那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如今近况如何

虽然下乡热潮在七十年代末就已经结束,大量知青返城,但是侯隽依然选择留在那片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农村建设做贡献。如今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大发展都让农村有了更好的进步与机遇,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力从农村迸发。

侯隽在2007年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她依然没有停下为农村做事业、做贡献的脚步,退休之后侯隽与爱人又栽培了数百亩林地并起名“知青林”,如今又将全部林地尽数捐出,为家乡做贡献。从1962年至今,五十八年过去,侯隽一直生活在窦家村,面对这片曾经挥洒了全部青春与精力的土地,侯隽依旧感慨不已。

58年前,那位主动要求下乡插队的“特别姑娘”,如今近况如何

人的一生会做出许多抉择,或成就于眼前,或成就于人生之末,但毫无疑问的是,不论我们做出何种选择,过去的时间都已成为定格,美好一直在当下。不论生活在何处,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把握住当前,或许正是侯隽能不断坚守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宝坻   生产大队   姑娘   林地   知青   近况   美文   村庄   事迹   富裕   号召   贫穷   主动   年前   事业   农村   青年   环境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