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究竟为何?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为距离相差百里,习俗却是不同的,我国在古代就已是疆域辽阔,因此才有不同的习俗,才会有此句记载。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究竟为何?

我国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的文明。我国的疆域从古代开始就十分的辽阔,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元朝时,国土往东可到达今天的日本海海域,往南可到现在的南海区域,而往西更是能够走到天山山脉,往北走能去往现在的贝加尔湖。

现在的蒙古国曾经是我国的一部分,因为战乱和国力的衰弱才将它分割出去。不管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领土的变化,蒙古国可以说是和我国有着无法切断的渊源历史,在蒙古国中的许多历史遗迹都需要翻阅我国的历史资料才能够找到答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墓也是在蒙古国境内。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究竟为何?

中蒙两国考察队曾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一位蒙古国的牧民如同往常一样在放牧,但不知为何他走着走着便走到了一处断壁悬崖之下,他仔细的看了看,发现上面刻着一些他看不懂的文字,这位牧民研究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于是便回去告诉别人。

人们纷纷议论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居然有人说这个是外星人留下的文字,这件事被越传越玄乎,也引起了蒙古国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的关注,并且成立了一个考古队前往考察,国家还拨了一笔专项资金以支持此次考古。但是这次考察并没有得到有用的结果,对于断壁悬崖上刻字的考察也就这样一直被搁浅下来。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究竟为何?

十年前,这件事终于开始有了新的进展,当时有一位中国的学者在蒙古国旅游时听说了这件事情,并且亲自前往了那个断壁悬崖观察,当他看到时便觉得这些文字很像中国的古文字。在旅行结束之后回国便向有关部门报告这件事,相关部门知道此事后便与蒙古国沟通,在达成一致后组建了一个两国联合的考察队伍,前往断臂悬崖解开文字之谜。

历经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字也经过很多次更迭,当中国的一位考古学家站在石刻面前时,他激动异常,眼含泪水大声的说:“这个哪里是外星文字,这是中国的古文字,这些文字既有篆书的风骨,也有隶书的韵味,难道中国文字的转变还有我们不知道的阶段?”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究竟为何?

他的这段话立马引起了别的专家的兴趣,不管是隶书还是篆体都是东汉时期的字体,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如果新发现的这个字体是一种新的古代文字体,那么这将是该年最具意义的考古活动。

考古学家们立刻展开考古工作,翻阅无数的考古资料,最终推断这个断壁上的石刻是描述一段战争的碑文,而且可能和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的历史有关。这番推论,让考古学家想到史料记载的《封燕然山铭》,这篇文章中讲述了班固随从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为了纪念胜利而亲自刻下铭文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只在史料中见过,并没有实际的考古资料来证明这个故事。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究竟为何?

而这一次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段史实,考古后专家们得出这些石刻文字是只存在于东汉时期的一种特殊字体,它是西汉篆体和三国时所用篆体的一种过渡字体。经过考古考证,证实了石刻上的文字正是当年班固所刻下的那段战争岁月。

看到这段历史,专家们都感慨万千,简短的铭文描写出宏伟的历史,人们从这个石刻看到千年前战争的残酷,感叹着战争的胜利,承载了多少先辈们的血和泪。也正是因为这些祖辈,我们的祖国才得以有今天的辽阔,才有华夏不间断的五千年文明。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哭了起来,究竟为何?

断崖石刻的发现对岩石文字的写法、书法艺术等又有着极高的研究意义,而作为东汉历史的文献资料也极具考古价值。石刻的铭文也带来最直接的教育意义,关乎于战争,也关乎于和平,更关乎于不同民族间的相处。

参考资料:

《史记》

《封燕然山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石刻   中国   史记   篆体   断壁   铭文   断崖   考古学家   史料   辽阔   美文   悬崖   战争   文字   我国   蒙古国   专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