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一条被多数人忽略的新闻,却在我心里盘桓了好几天。


安徽蚌埠一小区内,有人听见“哐当哐当”的声音。


循声找去,发现一户人家的阳台上,一位赤身裸体的老人躺在地上,吃力敲打着脸盆。


报警后才得知,老人4天前不慎摔倒,无法起身。


就这样光着身子,躺在阳台上捱过了4个昼夜。


来源:【新京报 · 我们视频】


夏天的骄阳烤在身上,深夜的星露洒在背上,4天4夜,滴水未进,只有一下下敲盆的“哐当”声,在他的生命里孤独回响。


视频里的老人,骨瘦嶙峋。


他那同城而居的子女,却已经20多天没来探望。


在【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新闻下方,一位网友的留言让人唏嘘不已:


养大那么多子女,居然不如一个盆。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很难不让人想起,2年多前,那封看哭了这个古老国度的遗书。

小青,我于昨晚(农历八月十五)走了,走时心如止水。


这世道无论达官贵人与无名小卒,均相互尔虞我诈令人可怕,好在这大千世界很公正。


人,都是匆匆过客,无一幸免。


当你接到通知来办丧事,首先将床头柜中钥匙放在身上,再让小根放水拖干净地面浮灰(不能扫),而后用湿抹布擦去桌椅凳上的灰尘,开窗通风才不会染病。


最后再打开橱柜和抽屉整理东西。


遗体速火化,一切从简。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这是2017年12月,南京一位81岁的独居老人,生前手写。


写下这封遗书的日子,是中国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节。


遗书就孤零零地贴在老人家中的墙壁上,和她的遗体一样,寂落两月,无人问津。


老太太有儿有女,7年前独自一人搬至住所。


风烛残年,病痛加身,预感将要离世的她,留下了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嘱咐。


她预想,第二天就会有人发现。


可及至发现,已是两个多月以后的寒冬。


而发现的人,不是自己生养的儿女,竟是并无瓜葛的邻居。


即便如此,遗书中老太太也并无对子女的半点抱怨,反而是让孩子们小心打扫、开窗通风,以免染病。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这并不是什么极端的孤例。


一年之后的安徽芜湖,一对老夫妻双双死亡,多日后才被闻到异味的邻居发现。


老爷子姓汤,生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老太太则是小学教师。


体面的职业,桃李满天下的人生,都抵不过人到暮年,疾病缠身。


老爷子得了老年痴呆症,老太太身体也不好,平日里两口子还能互相帮扶着过日子。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可事发那天,老太太忽然发病倒在客厅身亡,老爷子因为痴呆无人喂食照料,相继离世。


悲凉不在于此,在于老夫妻育有两儿一女。


其中一对儿女就在本市,与老夫妻的住所仅仅一街之隔。


都说父母与子女之间最佳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是啊,父母就在马路对面的小区,我在马路这边的高楼,一碗汤端过去,都不至于凉了,可同根同源的血脉,怎么就凉了呢?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


2016年,我国空巢老人就已超过1亿人,独居老人超过2000万人。


而这个数据,在2020年将达到1.2亿和3000万。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再打开百度,搜一搜“独居老人 去世”的关键词,结果一定让你触目惊心。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中国老人们的现状归因为“代际剥削”:


“他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上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


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这些年,我时常反思:


生而为人,父母子女一场,他们拼尽全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免我们饥、免我们冷,免我们孤苦无依,呵护我们长大,目送我们远离,盼我们飞得越高越远越好,自己却落得老无所依......


中国式父母,到底图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过清明,爷爷带着我上坟扫墓,总会反反复复絮叨家族的那点陈年往事。


祖先们是如何搬来这个小山村,又是如何筚路蓝缕、开荒起家,如何生下子嗣,如何离开人世......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人这一辈子啊,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儿时不懂爷爷说这句话时的肃穆和苍凉,及至懂时,早已是漂泊异乡的中年游子。


原来,一个家族在枝繁叶茂,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


这些年,我们听惯了中年人的难。


上有老下有小,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一看,四周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却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却唯独忘了:


每一个孤独的中年人背后,可能都站着一对比他们更孤独的父母。


中国式父母,都有一句口头禅:


“不是孩子不孝顺,他们太忙了,我也帮不上什么,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


可是你要明白:


父母不拿孝顺绑架你,是父母的宽容和慈爱,你却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就对父母不管不顾。


因为生命是一场轮回,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终将会是孩子的父母。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祖祖辈辈,根源相系。


永远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自己的根在何处,忘了人生的来路,忘了你今天怎么对待父母,明天你的孩子或许就会怎样对待你。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2018年11月25日,上海一位吴姓老人临终前,在医院立下了一份遗嘱。


“我的遗产留给女儿吴某一元,其余财产包括房产一套、存款80万,全留给陈女士。”


遗嘱中的陈女士,跟老人非亲非故,是生前照顾他的保姆,来到家里也不过才3个月。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多少父母,跟这位上海父亲一样?


女儿出生时,老吴欣喜若狂。


为了女儿的健康,把抽了几十年、戒了几十次都没成功的烟,给戒了。


后来婚姻遭遇不幸,老吴放弃所有财产,只提了一个条件:女儿跟我。


半夜发高烧,老吴抱着女儿去医院,途中心疼的流下泪来。


女儿问爸爸怎么了?


老吴不知怎么回答,便说:“爸爸好爱你好爱你。”


可女儿总归要长大,有一天,她带着男朋友来到家里。


就这样,一个陌生人,把女儿带走了。


然后结婚生子,然后渐渐不见。


从一周一个电话,到一月一个电话,再到三月一个电话;


从半个月来看一次,到一个月来一次,再到三个月来一次,最后,半年也未必能见一次。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最令老吴难受的不在于此,而是女儿家到自己家,不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岁月不等人,老吴终于还是老了,也病了。


躺在病榻之上,老吴也曾指望女儿会想起从前,想起小时候父亲是怎么照顾自己的。


可是住院的三个月里,女儿只匆匆来过两次,又匆匆离开,随后为他请来保姆陈女士,再也不曾露面。


临终之际,老吴感叹50年不如3个月,便立下了前面那份遗嘱。


香港主持人梁继璋,曾经给自己的儿子写过一封信:

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Benz(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可放眼当下的中国,吃穿用度上学念书不算,结婚买房买车、生孩子带娃当保姆,能有几个孩子不啃老?


独居老人倒在阳台呼救4昼夜:养大那么多子女,不如一只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子女   老人   老爷子   遗嘱   安徽   遗书   昼夜   美文   生前   老太太   中国   保姆   阳台   孤独   女儿   父母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