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论健全的写作人格的内涵和涵养策略*

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八期(上旬刊)
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徐永生1 222067
江苏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刘 彤2 222067
* 该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B-b/2015/02/059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错位,写作人格被严重扭曲,以致于在写作中呈现出大量的“假、大、空”等“非道德”现象。本文试图阐释健全的写作人格的内涵,探讨涵养健全的写作人格的实践策略,或许对匡正时弊、矫正文风有一定的裨益。
一、健全的写作人格的内涵
人格理论创始者阿尔伯特指出: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他相信人格由心理的及生物的结构组成,即所谓的个人倾向。人格的各方面都是连续的,正在组织建构之中。”[1]意思是说,人格犹如一个人活动的能源站,它操纵着人的欲望和发展的方向。我国古代把人格描述为“人品”“品格”。所不同的是,西方多从心理学的“个体化”层面诠释人格的内涵,一般不包含道德的个性化;而我国引进“人格”这一概念后,多用来指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即所谓的“人品”。基于东西方关于人格内涵的解说,有学者对人格做出如下界定:“人格是一个人在个体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2]写作是一种关乎“精神”和品格修炼的活动,是学生写作人格的外化。写作人格的高下直接决定着写作的品质优劣和层次的高低。因此,我们可以为写作人格做如下界定:写作人格是写作主体在写作准备阶段和写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写作心理和写作行为特征的总体倾向。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文道统一”,注重人品修炼,关注社稷人生,强调诚实写作、知行合一。关于写作人格,古人在著述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孔子言“文德”,刘勰言“文心”,王充言“文德之操”,《易经》言“修辞立其诚”,苏轼言“文气”,陆游言“文不容伪”,徐增言“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王国维言“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上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等等,都要求写作者正其心、培其本、深其源,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为天下谋福祉的崇高理想、养成开阔的胸襟、旷达的情思、高尚的写作人格,真实写作,表现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倾向等,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综合古人所论,关于健全的写作人格的基本内涵主要指向以下几点:⑴“德”是“言”的基础, “言”是“德”的物化;⑵修辞立其“诚”,“诚”是写作的关键;⑶修身养气,超越功利境界,能彰显人的生命意志和本质需求[3],是写作的逻辑起点;⑷有良知,敢于担当,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群体,是写作的功效指向;⑸“言”和“行”、“文”和“人”一定要协调一致。
二、涵养健全的写作人格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立德树人”,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学生应在贴近现实的写作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并能不断锤炼思想,培育人文精神,陶铸人格,丰富情感,淬炼道德,努力发展为学业有精、人格有成、内外兼美的一代新人,这就形成了正确的写作观。
主要实践策略: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本地教育资源,利用各种专题报告和实地参观、访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立体”互动德育网络,教育诸元素无缝对接,形成合力,产生最优的育人效果;整合学校学科德育资源,形成语文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为辅的高效德育机制,对学生的引领和教育形成全覆盖态势;利用中外古今优秀人物修身励志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树榜样,立标尺,使之明确人生努力的方向;充分激发其积极向善的内驱力,培养其自我修炼的强烈意识,使之勇于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自我成长。⑵培育人文精神,修炼美好品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获取丰富的营养,在经典中获得人格、修养、精神和性灵方面的积淀和陶冶,培养高远、空灵、博大的主体境界;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习性活动,并在活动中纯洁心灵,提升人生境界。教师应经常利用典型事例,剖析优劣,让学生自我对照,自觉剥离自身芜杂的成分,纯洁品格;关爱学生,努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使之能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丰富情感,培育美好的心灵,塑造美好的品格。⑶引导学生写作要做到“人文合一”,并能实现同步发展。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好文的关键;作文服务于做人这一目标,作好文也是做好人的内容之一。以做人来促作文,以作文来促做人,实现做人与作文的高度统一,并能实现同步发展。指导学生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作文与做人统一于生活的充实之中;作文与做人统一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中;作文与做人统一于求诚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中。⑷引导学生以写作的眼光看取“物”“我”。“写作的眼光是洞察外物、衡量写作价值、精巧构思、美妙的眼光……从总体上反映了写作者独有的气质和修养。”[4]引导学生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交织的经纬上深刻观照社会、人生和自身,理性追问人个体生命的诉求、社会的演变和生存环境的变迁,探寻推动(阻碍)社会历史进程的哲学内涵和历史意蕴,叩问改善(阻滞)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的深层意识,摒弃芜杂,撷取本质,真情表达“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构建”[5]。
(二)引导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为责任而写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培育“为天地立人,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胸怀、大气魄,培养悲天悯人情怀和忧患意识,增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道义感和使命感;敢于扬弃小我和狭隘意识,以博大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拥抱火热的生活,为社稷和天下苍生奋笔疾书。能直面人生百态,学会分析、归纳,学会评价、批判;与时代同冷暖共呼吸,歌唱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是一种写作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如此,才能有益于社会。
强化社会责任、文责自负的基本内涵:首先,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坚持正确的导向;其次,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再次,对社会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次之,对历史负责,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拒绝消极和虚无的思想;次之,对文字符号负责,能规范、准确的表情达意;最后,对自己负责,坚持在写作中修炼品格,提升人生境界。[6]
主要实践策略:⑴指导学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生的矛盾与痛苦、挫折和磨难,把握现实,看清本质,正视问题,形成深刻的思辨能力;辩证看待问题,形成深刻认知,能负责任地表达。⑵引导学生熟练写作技术,考虑不同的为文目的和对象,选用适当的方式,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做到真实、客观、清晰、准确、得体。拒绝抄袭、组装、宿构或剽窃,杜绝宣泄不良情绪、表达偏激言论。⑶“吸材、聚材和选材” [7]要真实、典型。面对纷繁芜杂的世态万象,选材宜理性审视,剔除谬误和表象,深刻思辨,把握主流,看取本质,萃取升华,能深刻折射生活的底蕴、生命的本质。拒绝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⑷指导学生关注各种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组织多种形式的论辩会进行讨论,深化认知,正确把握,以便负责任地表情达意。
(三)引导学生超越功利境界,为生命成长而写作。自古以来,古圣先贤便赋予“文章”以个体生命的存在的功能,写作具有实现生命永恒的价值。古人写作的基本价值指向:首先是为了“养我浩然之气”,进行主体精神的塑造,人格的养成,境界的提升,其次是获得生命得以存在意义的呈现方式。这是因为:⑴写作是生命生存的需要。生命存乎天地之间,对应着天地万物和自己的生存状态,所产生的喜怒哀乐一定要发乎声,而写作就是生命宣泄情感、展示生存状态的主要方式。⑵写作是生命表达诉求的手段。生命不会固守于既有的生存状态,而是“对一种新的人类生存秩序的憧憬与构筑”[8]。而写作则是这种表达的主要途径和方式。⑶写作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发展创造是生命的本质,而写作是生命表达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古今写作的价值观高度契合,都深刻诠释了写作对生命存在和成长的意义。
主要实践途径:⑴鼓励学生真情化写作。引导经学生常深入生活,拓宽生活视野,及时记录感兴趣的原始材料,获得丰富的体验和认识;直面社会和人生,思考现状和走向,真实地写自我之见,抒真我之情;审视生命个体和他者生命的存在状况和诉求、矛盾和痛苦、希冀与渴盼,准确把握生命意志和内心诉求,真情表达。⑵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我手写我心”,充分张扬写作才情,选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与众不同的“我”的胸臆。教师要善于创设典型的写作情景和条件,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进行独创性写作: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审视任何素材能用“别样眼光”、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求得角度的新意;指导学生善于立足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审视写作素材,深挖内蕴和内核,求得命意的深邃;善于突破自我写作模式的束缚,另辟溪径,选用新鲜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求得构思的新颖;能够萃取素材,黄沙披尽,洞幽烛微,悟得深邃的哲理,一声长啸,震彻云天——这又是高妙的写作境界。
(四)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为生命的美好而写作。学生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把自己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作为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中去的一种产品。写作所表达的情感,则是审美的结果。“情感乃是人类从一种特殊的角度观看世界的方式。”[9]而这个感情必须是健康的、高雅的、有益于社会的。原因在于:⑴学生首先要培养真、善、美的审美情趣。我手写我心,书写真胸臆,是对社会和读者的尊重;表达向善情感,才能劝人向善,构建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表达美的情思,才能唤起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陶冶人们美好的心灵。⑵学生所表达的感情要和时代的主旋律、人民的诉求高度契合。艾青说过:“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的痛苦和欢乐里,时代的痛苦和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10]只有这样,所抒发的情感才能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有补于世。⑶针砭时弊、宣泄感情要适切,能唤起人们深思和变革的欲望。鞭挞邪恶、暴露问题、揭示矛盾,适切抒发人对应生存状态不协调所引发的痛苦和忧伤,引导人们深思现实的问题和矛盾、阻碍和困难,以引发变革之欲望。拒绝低级的、庸俗的、丑陋的、颓废的、虚无的情调的宣泄。
主要实践途径:⑴认识美。教师取材自然、社会、艺术和精神等方面形态各异的美学素材,开设美学讲座,对学生进行关于美的审美启蒙。让学生初步建立审美的意识,以美的眼光来认识天地山川日月星晨之自然美,日新月异、万象更新的社会深刻发展变化之美,友爱和谐、风清气正的民俗之美,流传千古、震撼心灵的艺术之美,泽被后世、推动文明进步的思想之美。如此,使学生对千姿百态、特色各异的美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奠基审美的基础。⑵欣赏美。教师应精选一部分经典性的中外名著,指导学生精读,使之在经典名著的熏陶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感受风格各异、音韵和谐的语言之美,感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形象之美,体味高雅、宏阔的意境之美,体察精美绝伦的构思之美,认知深邃、高韬的思想之美,最终融化为涓涓清泉,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润泽美好的心灵。⑶辨析美。面对当今深刻变化的世界,文化多元,思想驳杂,怪相互现,容易使学生审美走向误区。教师应列举典型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辨析美的形态和本质,让学生深刻认知到,能催人奋进、引领社会潮流、推动文明进步的是高雅的社会和思想形态美,敢于鞭挞丑恶、深刻揭露矛盾与哀痛、为文明发展呐喊助威的是高雅的艺术之美,互助友爱、急人之困、乐于奉献是高雅的民风之美。对那些物欲横流、私欲膨胀,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违背公德良俗,丧失道义和责任,鼠目寸光、孜孜于个人私利的社会形态要有正确认知,并予以无情鞭挞。如此,学生才能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1]转引自杨西国.论人格与写作[J].中国文学研究,2000,(6):81-84.
[2]葛树强.写作教学进行健全人格培养探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3):23-25.
[3]潘新和.写作人格论[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6-72.
[4]李同福.写作的眼光、心态与思维[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12):66-70.
[5]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6]陆桂生.文责自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8-111.
[7]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24.
[8]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9]闫国林.谈写作者的写作道德建设[J].应用写作,2008,(3):8-9.
[10]闫国林.pan >谈写作者的写作道德建设[J].应用写作,2008,(3):8-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文德   新思维   人格   内涵   涵养   品格   美文   高雅   价值观   深刻   境界   策略   思想   生命   教师   情感   人生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