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在《列子·汤问》中,有女娲补天神话曰:

“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这个“女娲补天神话”还记载在《淮南子·览冥》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溔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玉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为:“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㠯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㠯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㠯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由此注释,可以知道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

在《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於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刿, 义也; 垂之如队, 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其终诎然, 乐也; 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忠也; 孚尹旁达, 信也;气如白虹, 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 地也; 圭璋特达, 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 道也。诗云: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故君子贵之也。”

在孔子的进一步阐释中,玉有着十二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寓意。虽然“君子比德与玉”,是在用玉来比喻人的德行,但这些玉所体现的特质,也是世人通过对玉的观察、联想,进而产生的共鸣,借玉而言志,从而更进一步,用于表现君子对自身的要求。玉对于君子,就具有了这种指代的关系,成了君子的象征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女娲补天神话作为开篇,并对该神话进行了改写。在改写过程中,曹雪芹首先设置了一个补天遗石的角色,同时通过茫茫大士将补天遗石变成了玉,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形态的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石与玉的思考。

从广义的角度来解析,玉就是石的一种,是石之美者,但普通的石与玉虽同为石属,然而已经有了不同的代表之意象。石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为:山石也。在《康熙字典》中的释义为:山骨也。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在《红楼梦》里,石头幻化成了通灵宝玉,通灵宝玉随着神瑛侍者下凡历劫,二者之间是紧密连属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二而一的。

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可谓发人深省。无论是石头,还是神瑛侍者,都是产生了对红尘的向往,从而开启了造历幻缘的征途。王先生之论述根据来由,可以从其《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第一章中详细了解。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先生认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伯,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籍,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有能除去此二者,吾人谓之曰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由是观之,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方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苦痛相关系。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此犹积阴弥月而旭日杲杲也,犹覆舟大海之中浮沉上下而飘着于故乡之海岸也,犹阵云惨淡而插翅之天使赍平和之福音而来者也,犹鱼之脱于罾网鸟之自樊笼出而游于山林江海也。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夫自然界之物,无不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纵非直接,亦必间接相关系者也,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则大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固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上也。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岂独自然界而已,人类之言语动作,悲欢啼笑,孰非美之对象乎?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现之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是故观物无方,因人而变。濠上之鱼,庄惠之所乐也,而渔父袭之以网罟;舞雩之木,孔曾之所憩也,而樵者继之以斤斧。若物非有形,心无所住,则虽殉财之夫、贵私之子,宁有对曹霸、韩干之马而计驰骋之乐,见毕宏、韦偃之松而观思栋梁之用,求好逑于雅典之偶,思税驾于金字之塔者哉!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而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普通之美,皆属前种。至于地狱变相之图,决斗垂死之像,庐江小吏之诗,雁门尚书之曲,其人故氓庶之所共怜,其遇虽戾夫为之流涕,讵有子颓乐祸之心,宁无尼父反袂之戚,而吾人观之不厌。”

其实《红楼梦》的原名有一个叫《石头记》,源起于小说里的贾宝玉系女娲补天时未用的一块弃石,被丟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通灵幻化成宝玉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至红尘,投身于百年望族诗书簪缨之家贾府。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由此,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成为至尊至贵的世家公子,与原本绛珠仙草转世有"木石前盟"的林黛玉、有"金玉良缘"之说的薛宝钗,演绎了一段凄美的"宝钗配"还是"宝黛配"的爱情故事,进而拉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帷幕…

贾宝玉最终因林黛玉的还泪而逝,离开大婚之后的薛宝钗,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最后复归青梗峰,由此录下这番世态炎凉的人生幻灭经历。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红楼梦》一般认为成书于1753年,至今267年了。在漫长的华夏之人文历史长河中,跨越光阴流年而时代变迁,仿佛讲述着这人世间的故事。从乾隆时代走来,一部残缺小说竞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令人起敬!时至今日,辛丑年四月二十六日,在这豫南决水之滨的“石隐斋”里,有“史河无我居士”,于《我的青花我的瓷》个人杂文随笔文集中,初探红楼写下之短文《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从石与玉,从孔子论玉,从女娲补天与石头记,从王国维大师与《人生与美术之概论》等,来以个人之思路,去初探一下,这个《石头记》,正如曹公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怎一个痴字了得!华夏之文人,都是有一个梦,那就是“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虽然与众生万物世界同生死,然而生而为人,欲于华夏人文之卓然而不朽中,去付出个人之心血与智慧!

雅石图鉴匮要_石头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冀州   女娲   宝玉   孔子   女娲补天   红楼梦   华夏   壮美   图鉴   利害   苦痛   美文   君子   美术   关系   人生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