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美好的日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几代人的生活长卷,以内容看,它压缩进了乡土传统、工业化的初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总之,发生在西方几百年的事情,似乎一下被一并压缩了。西方没有经历的计划经济差不多占据了一半,这里面反应的社会现象和底层逻辑异常复杂,也十分丰富。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齐向前作为一个被日本鬼子屠村的幸存者,又经历了抗美援朝,一下子要让他接受与美国人合作,他怎么能接受得了。不止如此,老婆要去日本演出,女婿要去美国留学。

其实,我们今天的“愤青”又能比齐向前好到哪里去呢?要跳出思维牢笼何其难也,就连感知都需要胸怀和眼界。

当他发现过去公有经济下被定性为“投机倒把”的营生,居然能让他大儿子一年收入三百多万,他彻底懵圈了。自己顶着无数光环积累的家底,竟然在下一代人眼里不值一提。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自认为没有他拿不下的碉堡,这样的齐向前怎么也想象不出“市场经济”到底是个怎样的怪兽。他一辈子听党的话,党指到哪,他齐向前就打到哪。这一次不也是党的声音吗?可这一次,他在观念上真的被彻底“遮蔽了”。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有清醒的意志,其实,习惯、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早就为意志设下了一个隐形的牢笼。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就说“美好的日子”吧,齐向前那一代的美好日子和今天的美好日子就不在一个统一的坐标系下,自然也就有不一样的解读。

紧缺经济下,粮票、布票、肉票…,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什么都要票,就是粉丝、芝麻酱等也得凭本。按人口的分配非常体现“太平天国”式的物质公平。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物质以外呢?那叫机会或许可,这就与地位、出身、官职有关了。甚至还与你有怎样的亲戚有关,白若雪的兄弟去了台湾,这就成了她的死穴。所以,与其说秋实输给了齐向前,不如说秋实输给了时代。

那么,那时的幸福是什么?幸福的条件又有哪些?那时的人们在收入上差别很小,外快又不合规,幸福的要素似乎具有某种超越性。一家人其乐融融,邻里友善,受人尊重,先进生产者等各种荣誉、助人为乐、为人大方、诚实守信等各种口碑…,这些就会带来那个时代的幸福。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农村的乡土社会,因有远近亲疏,荣誉、口碑也都亲疏的半径有关。工厂、学校、大院等称为单位的大院是相对扁平化的熟人社会,个人幸福往往都和“单位”熟人环境密不可分。

相对今天,那时温情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非常多笑的机会,有礼尚往来,但绝不谈钱,自己吃饺子不忘好邻居,自然也就少不了时不时吃邻家的美食。人们就这样越走越近,师徒、战友、发小、邻里,各种关系相互叠加,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

抠门儿不受待见,小气影响口碑。人人笑得自然,如遇冷面,必然事出有因。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盛大夫出身也不够好,在她眼里,秋实和齐向前的比较,有没有政治考量不好说,但从那个时代的发展前途看,想不明白都难。

秋实,以今天的标准看,他已相当完美。可那时的他,没法拿出全部的自信,这点我读研的室友跟他类似。

我室友是四中老三届的学霸,漂亮的高干女友就在他父亲成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后离开了他。文革断送了他的清华梦,无奈之下,他去陕汽做了工人。他一个高中毕业生就掌握了英、日、德三门外语,在有500多大学生的厂里,凭实力进入了只有11席的技术科。

每每说起“臭老九”的出身,他就会含泪语塞。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研究生,他后来成了清华的博导,我知道是“时运”帮他扳回了这一局。相信秋实也会,我们只能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拭目以待了。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历史没有永恒的主角,重塑幸福坐标系的只能是奋斗、建设那一代人。齐向前的“土匪作风”总有不好使的一天,不仅齐向前,其实,每个成功者都很容易夸大自己的作用,命运和社会生态的作用往往会被大大低估。

齐向前目睹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扳道岔”,“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才是好猫。”这难道不是丧失立场吗?质朴、豪迈的那一代人不缺信仰,但对“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却是他们的短板。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年轻一代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争取到了独立思考的权利。当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年轻一代没那么盲从和听话了,齐向前的“父权”四面出击,收获了什么没有?什么也没有,倒是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连家都回不去。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幸福有何不同-《美好的日子》观感

  市场继续蚕食着“单位”这种亚熟人社会。食堂、澡堂、托儿所、小学、百货店纷纷被社会化了,融入了开放的市场。工业界的分化也越来越细,逐步成为由现代产业链连接的各类专业工厂。

市场化的社会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之前的温情渐渐消散,中国人还没习惯和陌生人微笑,是的,那会引起不小的误解。

熟人社会的信任根基失去了,彼此的戒备心大大提升,一切关系的维护都规范为契约,也就是冷酷的金钱关系。

简化的结果是把社会改造为冰冷的契约机器。西方早有铜表法、罗马法等法律传统,契约需要它的支撑。

我们今天的家庭原子化了,少了很多走亲访友,亲缘关系也被大大冲淡。客观上,物质生活好太多了,可幸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我们无法返回熟人社会,温情不在,唯一的代偿性补救是更多的文化消费和虚拟的朋友圈。

文学、艺术、科技…,虚拟化社区,它们已经成为“意义创造”的新领域,没有扎实的文化和知识积累,你将离今天和未来的幸福越来越远。因为“邻居的热饺子”再也回不来了。

那么明天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但一定和昨天、今天的不一样,这一点是肯定的。分化不会停止,代偿自会跟上,这就是《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美好   日子   幸福   坐标系   亲疏   清华   观感   计划经济   契约   美文   熟人   温情   市场经济   出身   口碑   昨天   明天   关系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