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闲情】生命的抒情诗——品读《沈从文谈艺术》


【法意闲情】生命的抒情诗——品读《沈从文谈艺术》

读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大概是源起于高中时语文课本中的《边城》(节选)一文,记得学校当时还放了《边城》的电影,相比于每天准时播送的《新闻联播》,仅有的几次电影播放还是能够激起我们的观看热情的。不过,总觉得电影不如文字美,还是感觉文字美得过瘾。这大概也是我对先生的文字最初的印象了。

这几年,陆陆续续地收集了沈从文先生的各类作品,基本上集齐了,闲暇时就随意翻上几页。这一本《沈从文谈艺术》的随笔集也是因缘凑巧,在第一次造访“西部书城”买到的,与先生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一本随笔集,有演讲稿,有书信稿,有序言稿,还有的是生前未完成的遗作。今天,再拿起这些文字,怎不令人感慨,那一段被尘封的岁月,洗尽铅华,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大概是是生命独有的温情与力量,破土而出,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我记得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曾言,若不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只颁给在世的作家,中国最有资格获得该奖应该当属沈从文先生。虽然斯人已逝,但幸好文字长存,我们还可以跟随着先生的文字“在消逝的时代里探求最深沉的情感”。先生凭着一颗诚心、一支笔用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就像是一首生命的抒情诗,走过一段美的历程。

我在读这一本《沈从文谈艺术》时,最使我惊奇在于先生美的笔触之下的犀利与洞见。例如先生写到:“十五年来,随着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两个极无意义的名词,第一个是'天才',第二个是'灵感'。这两个名词虽不为有识者所承认,但在各种懒人谬论中,以及一般平常人意见中,莫不可以看出两个糊涂字眼儿的势力存在”。指出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犀利深刻,而这也是出自先生之笔。

这样的例子在这本随笔集中不胜枚举,还比如,先生写到“一个民族已经那么敝旧了,按照过去的历史而言,则哲学的贫困与营养的不足,两件事抹不影响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号称皇帝冢嗣的我们承受的既是个懒惰文化,加上三千年做臣仆的世故,思想皆浮在小小人事表面上爬行,生活皆无热无光,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何等通透的洞见。

正如先生所写: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正是这些文字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形成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一时另一地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这就像是生命青春的颂歌,向上的理想,追求完美生活的努力,在我们的文字里获得张扬,获得证实,获得鼓舞。

我捧读这先生的文字,感觉自己好幸运,可以在这样的一个下午,抽出一段时间,泡上一杯暖暖的红茶,俯仰之间,满目都是先生的文字,好似调动了起来,充满着的生命里的抒情,一草一木,一瓶一罐,都有生命的活力,生命的美好,生命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无光   湘西   臣仆   俯仰之间   诺贝尔   字眼儿   生命   抒情诗   边城   犀利   美文   文学奖   闲情   名词   随笔   民族   文字   感觉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