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有何军事谋略成为开国大将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名将,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在和国内外各种对手的较量中,陈赓一步步成长为开国大将。在革命的征程中,他形成了经过战场检验的、极具指导价值的军事谋略艺术。

  上下同欲,动员民力

  1937年11月,上海、太原相继沦入日军之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首长发出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对此,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深以为然,并高瞻远瞩地讲过,“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根据这一正确认识,他主张在抗战中应采取“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策略。

  要“上下同欲”,就必须视百姓如父母、与人民共休戚,陈赓在这方面可谓典范。

  1938年4月下旬,第三八六旅主力挺进到河北邢台县路罗镇,听说当地红枪会私立苛捐杂税,残酷剥削村民,并公然勾结日军。陈赓遂指挥部队以突袭手段解除红枪会武装,将其首领六七人逮捕枪决。29日下午,部队在路罗镇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处决这些坏人的理由,并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还把缴获的枪支发给当地群众,组织地方抗日游击队。第三八六旅在邢台受到群众热烈拥护。5月2日,他在日记中兴奋地写道:“我们以鲜明的主张、模范的纪律及英勇的战斗,赢得了群众对我们加倍的热情。我们的伤者,不必经过动员,大家都抢着抬送。农民到处列队欢迎,送茶送饭。这种热烈的情绪,令我们感到无限的兴奋。”

  要“动员民力”,即“应以最大努力,利用一切可能,动员广大民众加入军队,补充现有兵团,组织新的部队,积蓄与扩大国家的武装力量,以支持长期艰苦的战争”。

  1938年秋,陈赓指挥第三八六旅两个团向敌占交通线开进,“第七七一团主力到平汉铁路线以西,第七七二团到同蒲铁路线以东、正太铁路线以南地区活动,并抽调干部四处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进行对敌斗争,还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宣传中共的主张及政策,大力动员青壮年参军。由于这些工作做得好,到12月,就以七七二团的四个连为基础,在辽县(今左权县)成立了一个补充团。”

  1947年秋天,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争夺。豫西反动势力根深蒂固,如何才能站稳脚跟成为陈谢大军的一道难题。陈赓又采取了“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策略。他曾意味深长地说:“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不仅靠作战,而且靠政策。”当时,部队中普遍深入地开展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并发动全体官兵为群众做好事,给群众扫地、挑水、喂牛、割草。许多人家轻信反动宣传逃走了,部队就在门上贴上封条,写着“房主不在家,不得擅进入”。隆冬季节,部队供应困难,大家吃粗糠、咽野菜,也不动群众一针一线。军粮难筹,部队却向群众分发粮食100万公斤!一天晚上,一个老人偷偷回到家中,看见水满缸、地光光、肉没动、牛更肥,不禁感动得流下泪来,连夜上山把躲藏的群众叫了回来。

  同时,在保持主力部队战斗力的条件下,陈赓抽调2000多名干部去做地方工作。他还要求部队团以上机关都成立了地方工作队,每个连都设有民运小组,班里还设有民运战士……摊子一铺开,群众工作也就广泛地开展起来了。

  战略藐敌,战术重敌

  陈赓十分赞同毛泽东的观点:战略上敢于藐视敌人,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简言之,就是“战略藐敌,战术重敌”。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开赴抗日战场。作为世界列强之一,日军的战役、战术指导能力不容低估,低估了会犯轻敌的错误。早在8月28日,他就在日记中透露隐忧:“据我这几天考察,最近部队教育较偏重于政治(当然有它的作用),对军事方面不免要松懈些;即使有些军事教育,又过于偏重制式教练,所以至今部队的战术教育还是没有开始,这是重大的损失。在今后的残酷的抗战中,凭着过去的一冲,是无济于事的。”

  由于坚持“战略藐敌,战术重敌”的策略,第三八六旅捷报频传:10月24日、26日,重叠设伏于山西平定县七亘村,痛歼日军300人左右,缴获骡马300多匹;11月2日,诱敌深入到山西昔阳县黄崖底,“仅我七七二团以突然火力袭击行进之敌,毙敌约300,毙骡马400余”。1938年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卡尔逊到第三八六旅访问,他由衷地赞扬说:第三八六旅战略、战术卓越及善于联系人民,“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当时,仍然有许多人对参战抱有疑虑,陈赓却坚决支持中央的决定,并认为对敌之策是“战略藐敌,战术重敌”。1951年3月初,中央任命陈赓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6月,又兼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他立即开始调兵遣将。

  在乘机从昆明飞往重庆的途中,陈赓和身边工作人员戴其萼谈话,把“战略藐敌,战术重敌”作为自己的用兵特点:“你常在我身边,深知一打起仗来,我就几昼夜不睡觉,因为我反复思考,预想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置的对策,所以从表面看来,我指挥作战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处置临时发生的情况迅速果断。可是从战斗打响之前直至战斗结束,我的思想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我担任主要指挥任务,身系战斗、战役的成败和部队的安危,稍一疏忽,就会招致作战损失,增大部队伤亡,责任重大,所以内心处于长时间的紧张之中……人们都说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无忧无虑,成天高高兴兴。从战略方面说是这样的,我坚信革命必胜,不怕任何艰险,不计个人安危。但在战斗中我不是盲目乐天派,总担心考虑不周,招致作战损失,总怕发生意外情况,思想上一直保持高度紧张,而不能有任何松弛。”

  陈赓抵达朝鲜战场后,一过鸭绿江就想尽办法多方了解敌情我情;到了志愿军司令部,他更是抓紧时间做这方面的工作。8月2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美帝是整个帝国主义的支柱,政治军事都有一套,作战上非常客观,不株守成规,善于变化。五个战役(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各有其花样,我们绝不能忽视,必须加紧准备,拼命训练部队,想一切办法加强火力,改变战术;对它一点也不能松懈,然后才能将其战胜。这几天均本着这点精神教育部队。”正是由于“战略藐敌,战术重敌”,陈赓指挥的战役、战斗无往不利。

  (摘自2013年第4期《党史博览》 夏明星 张玮 高桃源/文)

陈赓有何军事谋略成为开国大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民运   上下同欲   民力   苛捐杂税   铁路线   志愿军   作战   谋略   日军   大将   美文   战役   战术   动员   部队   群众   战略   军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