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的“八坊十三巷”


临夏又古称河州,“八坊”与“河州”同为临夏别称。唐朝至今,围绕八座清真寺形成八个教坊,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极具浓郁民族特色。

八坊十三巷。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组成。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组成十三巷。

早在唐朝,就有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八坊经商、传教、定居,形成“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区,有“教坊”和“番坊”之意。最早八坊地点在临夏市南门广场红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这片回民区。以后八坊扩大到小西关一带,南关、前河沿、大小西关。 据史载,从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建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到清初,南关内外,先后建立八个清真寺,便有了“八坊”(者麻提)之说,清后期虽然清真寺增多,但习惯以八坊相称。

除两馆”、“八大寺”等其他古建筑群落以及新修的人文景观之外。 普通民居多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小型四合院为主。方位--坐北朝南,修有三间堂屋(上房、正房),两侧各修有耳房,院子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厢房三间。一明两暗,中为阳,旁为阴。讲究对称、均衡。一户一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少数富裕人家建有偏院、车马院或一进数院式,如一幅幅徐徐的山水画,渐次展开,置身其中,领略其中清雅韵致。

八坊十三巷最著名古建筑有“两馆”、“八大寺”。

大公馆位于大旮巷80号。原为马占鳌之孙、马安良之子马廷勷,人称“三少军”私邸。1928年,大公馆形成三进或四进式四合院。内中,正院四座,院中套院,院院相通,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正院之外后院、南院、车院、花园及库房,与正院相连。后院储存军用品,南院为车马院。建筑群四周均有高大围墙及哨楼,具军事防御功能。仿造北京四合院形制,融入了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彩绘等众多地方特色文化。

东宫馆。占地面积50亩。呈“田”字型,集西洋和华夏传统四合式建筑群。始建于1938年。系原国民党四十集团军副司令,柴达木屯垦督办马步青公馆。东北主院内,七间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两角修有转角二层四间式木楼。东西厢房和对厅,均为攒金大七架梁抱屋五间。东南院为观花楼,周围回廊小巧玲珑,新颖别致。西南和西北均为四合院式格局。四座院落毗邻处,天井一处,其正北为三开屏式大影壁,上雕《江山图》。东北、西北两边角门,插有牡丹砖雕宝瓶一对。各院甬道、看墙、影壁、廊心墙磨砖对缝、砖雕镶嵌。汇集河州雕刻艺术精华,堪称砖雕精品。

老王寺(老王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清乾隆年间扩建,1928年战火焚毁,1933年由寺坊穆斯林捐资重建。礼拜大殿为传统宫殿式,邦克楼为木质四层塔式,飞檐六出。为当时建筑精粹,曾是格迪目派经堂教育中心。大殿分前殿、正殿和后殿,3殿有机联为一体,飞檐翘角,挺立高耸。殿顶歇山形,殿内雕梁画栋,水泥仿砖雕刻,左为《原教篇》,右为《赞圣篇》,选自清代伊斯兰学者刘智《天方典礼》。邦克楼为五层六角木质塔式楼,彩饰华丽。另设有水房、讲经堂、办公室、住宅、食堂等设施。

南关大寺(临夏南关清真寺)。始建于元末。因建在几棵古松树桩,故亦称“连根柱古寺”。明洪武年间扩建,清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礼拜大殿结构精巧,遍饰砖木雕作,形似“一只船”。1928年焚毁。1933年,穆斯林乡绅马麟捐资重修,采用传统宫殿式木结构,宏伟壮丽。该寺曾是伊赫瓦尼派经堂教育中心,培养大批阿訇。占地面积653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8.44平方米。中国现代建筑与阿拉伯传统建筑相互融合。礼拜大殿坐西向东,奠基于地下室之上,系钢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高脊飞檐,雕梁画栋,阔大宏伟,面积2160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人礼拜。殿前庭设10根直径约0.8米的水泥圆柱,正门及左右两侧镶嵌各11平方米对称砖雕。殿顶为邦克楼,设3个六角圆顶塔,呈平面三角形配置,居前两个较小,高15.75米,居后座中之一较大,高26.8米。楼门饰有《古兰经》古体经文浮雕。3个圆顶皆饰新月标志,夜光四射。

北寺。寺始建于明末,至清康乾盛世,数朝修缮,日臻宏伟。影壁为康乾盛世仅存遗物。“龙凤呈祥”浮雕影壁,长12.3米,高6.6米,厚0.8——1.0米,青砖垒彻,历久弥坚,砖缝细密紧凑,中间雕“墨龙三显”,左右两边“丹凤朝阳”、“彩凤昭月”,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称河州砖雕鼎盛艺术精品。

前河沿寺(前河沿清真寺)。始建于清代。仿照新加坡棉兰清真寺建筑形制而建,融合了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全寺色调简洁明快,以纯白淡绿为主,无华丽彩饰和繁杂雕作。设有2层教学楼,并专设妇女经文学校,另设有大、小净室、住房及办公室等。大殿分前殿和正殿两大部分,占地面积552平方米,前殿两侧有两座四层对称钢混建造的圆顶邦克楼。

老华寺(临夏老华寺)。始建于1368年,距今600多年历史,清乾隆四十年(1775)扩建。1928年被赵席聘纵兵焚毁,1930年,马鸿逵出资重建。殿宇式建筑风格。院落数进,砖木雕作,彩饰华丽。寺前设木质曲拱小桥,称“水过凉亭”。树木葱葱,幽雅别致。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大殿5500平方米,高度48.8米,共四层,可容纳5000人礼拜,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建造精巧,装饰华丽。

城角寺。位于北巷口东北部,细巷西北部,属“格底目”教派,俗称“老教”。因地处小西关路,又称小西关清真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约1465年—1487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当时建有礼拜大殿、唤礼楼、净水堂、住房。大殿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古典“五转七”式建筑,唤礼楼为二层四角亭式,砖木结构。民国17年(1928年),毁于兵燹(xian)。1930年信教徒捐资复建。正门为“三开旋式”,艺术上称为“二仙盘道”。1944—1946年唤礼楼重建,木制结构五层六角飞檐翘角式,雕梁画栋,彩饰丰丽,砖木雕作。两面楼梯“二郎担山“,隽秀挺拔。三进院落:礼拜殿院、学房院、后院,占地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大殿由前殿、正殿组成。正南方飞檐翘角式唤礼楼,底层正门,楼身高27米,临街矗立,高耸轻巧。

大拱北。毗邻红园,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伊斯兰教嘎迪忍耶大拱北门宦始传人祁静一(公元1656--1719)墓庐所在地。为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三大圣地之一。三层八卦墓庐、清真寺、牌坊、影壁、经堂院、碑厅、井厅、客厅、静室、花园,亭台楼阁,错落有方,成为河州名胜之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毁于兵燹,1932年王永贞、马永观主持修复,重建砖木结构三层八卦墓庐、清真寺、花厅、客厅以及经堂、学校五院。墓庐一层为精巧砖雕,二、三层为飞檐翘角,亭顶为镏金宝瓶摩云。五间诵经殿,雕梁画栋,错落有致,甚为壮观。拱北砖雕林立,雕刻丰富,形象逼真,刀法细腻,堪称临夏砖雕艺术瑰宝。总占地面积145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

国拱北。毗邻大拱北,属伊斯兰教苏菲派噶德忍耶门宦陈一明(公元1646——1718,道号穆罕默德·胡塞尼)墓庐所在地。陈一明一生虔敬功修,博学多智,参悟真机,面会贤达,论道于麦加、麦地那、叙利亚、埃及、伊朗、伊拉克等国,云游大江南北,普渡迷津。据说三次治愈康熙危疾,深受尊崇,遂赐名陈保国。赐官职、金银财宝及食邑,陈氏婉绝。陈一明隐光后,康熙帝托梦三次,预知陈氏隐光,甚为悲恸,派特使查实后,敕建陵园,御立石碑。庐顶为覆锅形状,锅周围建制小城堞九十有三。示意陈姓,覆锅示意国家,以音取意,即陈一明保国之意,教众称其为“国拱北”。

另外还有铁家寺、大祁寺、新王寺、新华寺、西寺等著名清真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临夏   伊斯兰教   穆斯林   彩饰   宏伟   影壁   经堂   砖雕   河沿   雕梁画栋   飞檐   清真寺   甘肃   木雕   大殿   美文   礼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