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释义

一, 东是一根棍子绑扎的皮囊

“东dōng”,是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东”字,指一种古人常用袋子。人们搬运东西,地上铺一块兽皮,中间放一根木棍,东西放兽皮后,兽皮绕木棍卷起,两端绑扎,成为袋,扛在肩,宿营在外。甲骨文“束”和“东”源自袋子的象形描述。“束”中间放一棍,创设指事字“東”。《埠仓》注曰:“无底曰橐(tuo),有底曰“囊(nang)。”,“东”就是称作橐的无底袋。

许慎认为,“东”字是一个会意字。《说文·东部》:“从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阳从树林中升起的地方。古人太阳升起时起床,将铺在身下的兽皮卷成了“束”,抗在肩上,出门远行,采集狩猎。因此,“东”借指太阳升起方向,假借表义文字。“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东”作为“东方”,词义假借,即假借原本称“棍囊”的“东”成为方位的东。如《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相传伏羲氏“东封泰山”。他坚信“木神”保佑,根据“五行学说”,“木居于东”,东方是“木神”“正位”。“东封泰山”,使得“木神”归于东方“正位”。

“东道主”一词,指东方来的主人。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后来,又引申主人为“东家”,请客为“做东”。

二, 西是女人怀抱的陶罐。

“西xī”,《说文》释为:“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通过对甲骨文形体对比,甲骨文“西”字,应为汲水陶缶象形,即打水用的陶罐。日落西山,采集狩猎、农耕人回到住处,汲水做饭成为当天最后的一件大事。因此,源自陶缶形象的“西”被假借为日落的方位,即西方。后来,泛指物品的“东西”一词,就是源于以实物为象的袋子和陶罐,这种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另外“西”字虽像一个鸟巢,而它的读音为“兮”、“曦”。《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是“木德王”伏羲氏的王母。伏羲氏又叫庖牺氏、宓牺氏。这些名号,大体代表同一个部族。但是也有不同含意。比如,《三皇本纪》及其《索引》“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宓牺、庖牺、伏羲,是同一个部族,但是分为不同时代。宓牺是渔猎时代;庖牺是游牧时代;伏羲是半农半牧时代。《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索引曰: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这个记载说明,伏羲氏始祖是华胥氏。华胥氏在甘肃平凉天水等地从事渔猎,后移至昆仑山,方位在西。后世宓牺、庖牺、伏羲尊称华胥氏即西王母为“兮”、“曦”。这是对先祖华胥氏的尊崇敬仰。

“西”是象形造字,假借表词的汉字,本义为西方。古代私塾老师或师爷大多居西屋,因此,以“西席、西宾”称呼宾客。

三,南是类似编钟的一种乐器。

“南nán”,第一种说法,原型为一种金属制乐器,即包括青铜编钟在内的铃、铎等器。上古时期,这类乐器流行在盛产青铜的长江以南地区,后传到中原,成为殷商民族的乐器。“南”和鼓、磬均为敲击型乐器,磬实心,鼓以皮革包裹,唯有“南”是空心,用金属制作,任意敲之不破败。《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毛传注曰:“南夷之乐曰南”。即“南蛮”这种乐器称作“南”。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楷书的“南”字,构形上一脉相承,演化的脉络,仍清晰可辨。

“南”本义是一种敲击乐器。古代,太阳在南而暖,所以借“南”为南方方位。殷墟妇好墓出的“南”,这种乐器最早由南方传中原,此类青铜乐器,南方各氏族最繁盛。所以,将南方称之为“南”。

“南”也是一个象形造字,假借表义汉字。《诗·邺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温暖的南风,从南边而来,吹消了一个人像酸枣刺一样的心。可见“南”,是用来指称南方的。

第二种说法。 “南”字原始字形,像龟甲的腹面状。上部“屮”形,像刻字的刀锥。这正是燧人氏后裔共工氏部族图腾崇拜的象征,轩辕皇帝以龙为图腾崇拜,在内蒙陕西为中心的北部活动,共工以河南为中心南边活动,双方数度交战融合,龙图腾和龟图腾渐渐重合。演化成“天鼋”,也就是所谓的“龙龟”或“龟龙”。其实质是南北两个大部族的大融合。这就是方位来历的说辞。

四, 北是本人阳光下的背影 。

“北běi”,与“南”相对,是四个主要方位之一。甲骨文的字形,乃是两个人背对背站立。但也可以认为是本人自己的影子。当中午时分,一个人的影子,头部都会面向北边。尤其北方冬季,人影一般会拉长,照在地上,非常的明显。因此,古人用地上人影正对着的方向称为“北”。观察之细,构思精妙。

从来源分析,黄帝时代距今5000年。黄帝部族从东北辽西地往西转至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创造了仰韶文化、老虎山文化。一直在黄河以北从事农牧业,故称为北。

古人建造房屋,喜好面向南方,而房屋阴影的一面,正是北面方向。这种坐北朝南,称为“正房”、“上房”。而两军交战,战败的一方,背朝追兵逃跑,方向恰是自己背部,即本人影子所处的位置,所以称为“败北”。如《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军战,三战三北。”这里的“北”,即“败北”。

五, 中是指古代的旌旗。

“中zhōng”,甲骨文和金文中,代表一种古代旌旗,这种由多条飘带组成的旗,称做“斿(yóu)”或“㫃(yǎn)”。上古时期,一般用不同颜色兽皮的皮条制作。当旌旗高高飘扬在氏族部落住地的中央时,它既是氏族的标志,也是吸引氏族成员们出外能找到家门的标志。

“中”字中间方框,表示氏族居民聚集方框里边。日照旌旗,风吹飘带,旗影在地上投射,随太阳移动,画出圆周。“中”的旗帜,从造形上表示中央、内里之义,增加方框,也是为了突出中央。下部与上部相同的“飘带”,是太阳下的旗影。古代先民,除树立旗帜作为标帜外,另一种用途便是用“中”测量日影、锁定时辰。因此,“中”的本义指中央,也含有“日当午则旗影正”的意思,即“日中”。

伴随社会发展,旌旗使用越来越频,尤其春秋时期,大规模战车拼杀,这种多“斿(yóu)”旗帜,形式上越来越多,有十二斿、九斿、六斿不等,大多漂浮战车上方。十二条“斿”旗,乃是军队主帅或“王”的标志,表示军队的最高指挥中心。

“中”,原本指住地招摇的旌旗,引申为事物的中心。成为方位名词后,又引申为内里、中间之义。往后,人们把处事“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冠于“中”,所谓中庸,就是其中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之义   东西南北中   西王母   陶罐   飘带   本义   兽皮   方框   旌旗   象形   部族   氏族   甲骨文   释义   美文   乐器   方位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