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古代对文艺本质认识的差异,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发?

东西方古代对文艺本质认识的差异,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发?

对于热爱写作的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文艺(此处具体指文学创作)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用来表现心灵,还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弄清楚文艺本质问题,能更加明确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动机,并选择相应技巧为其服务,从而通过文字呈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独特认识,创作某种具体的艺术形态。

其实早在古代,东西方文艺理论家们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东西方古代对文艺本质认识的差异,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发?

一、东西方古代对文艺本质认识的差异

在东方,先秦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时代。

中国上古时代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且乐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诗歌是先秦时期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而先秦的诗歌理论批评实际是从音乐理论批评中派生出来的。

1、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形成了基本认识:诗言志

最早大约在《左转》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诗以言志”作为理念被提出。

“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情”蕴藏于心,故孔颖达说:“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所以,“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且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由专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而逐渐扩大含义,开始重视“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等。

2、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他们都是古希腊文艺理论的两座高峰,他们的文艺理论有互补性。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的,他提出“理式论模仿说”。

“理式”指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在柏拉图看来,理式是神的创造,而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的,而艺术又是模仿现实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则抛弃了柏拉图“理式”的概念,把文艺模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肯定了模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把艺术看作是再现现实的产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古代度艺术本质认识上的主要差异和各自的不同特点。也就更能理解中国文学所蕴含的东方韵味其实是注重抒情传统的结果,而西方文学则注重描摹和再现细节,盛产描写现实的小说。

东西方古代对文艺本质认识的差异,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发?

二、东西方对文艺本质的不同认识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发?

1、抒情传统适合展现个体的独特精神世界

抒情传统主要为独立个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服务,是写作者从关照自身出发,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诗歌和书信都是比较好的适合抒发个人情感的文体!诗是写给自己的信,而信是写给别人的诗。

2、描摹传统适合再现现实中的普遍现象

描摹传统则主要是立足外部世界,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摹掌握外部人事的共性和个性,使其作为艺术形象完成再现。

小说是最适合描摹现实世界的文体,比如鲁迅曾说过,他自己创造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杂取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真实人物,然后糅合创作出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足以可见小说创作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3、为你的创作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

1)应用不同表现方式以掌握不同文体

无论是抒情传统,还是描摹传统,都只是写作者呈现世界的不同表现方式。

很多优秀作家同时擅长抒情传统和描摹传统,所以能轻松跨越不同文学体裁进行创作。

沈从文初入北京时,他经常用不同笔名发表诗歌,抒发文学青年的抱负与苦闷,并逐渐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刻画富有人性美的人物形象,展现沅水之畔凤凰古镇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人情。

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凭借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一举成名,该书是根据自己幼年在重庆作为“私生女”的成长经历而创作的。同时她也创作诗歌与散文,诗歌颇女性意识和先锋意味,展现了独立女性深邃独特的精神世界。她的散文则介于现实描写和抒情之间,任意穿梭于不同时空,展现独特经历和思考。而后她移居海外,在女儿出生后,又写起了温情脉脉,妙趣横生的童话,展现丰富的想象力。

每一种文体对具体文学创作表现手法的要求不同,掌握不同文体的关键就在于对不同表现方式的熟练掌握。而有针对性地训练我们的抒情技巧和描摹技巧,最终会让我们在创作具体文体时,收放自如,得心应手。

2)同一种文体可能需要兼顾抒情和描摹

虽然东西方对文体本质认识有差异,但是这并不阻挡各种文体在东西方的繁荣发展。

东方作家的创作不会只局限于诗歌,西方作家的创作当然也不局限于小说。哪怕是同一种文体,对写作者的要求也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种表现手法上。

每一种文体都要求写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创作技艺,对文字进行巧妙编排,使之呈现令人着迷的艺术风格。

比如散文这种载体,就是典型的将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的文体,从而呈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作为写作者,不应轻视任何一种文体。那些既能掌握文体特征,又能推动文体创新发展的优秀作家,才是真正掌握了文体奥秘之人。

评论家曾评价废名的小说具有诗化倾向,因为废名在创作小说时,调用了诗歌创作的技巧,语言简练,但是富有余韵,而被描写的人事也都赋予了象征意味,使的小说情节有所弱化,从而呈现出悠远朦胧的诗歌意境,令人着迷。

创新来源于勤奋和思考。所以,只要真正掌握了不同创作表现手法,再将其运用到具体文体创作中,就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东西方古代对文艺本质认识的差异,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发?

小结:

认识文艺本质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了解不同创作手法的差异所在,从而更好地为创作服务。

东西方各自偏向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并无高下之分,都同时对文艺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为写作者而言,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是文艺创作所应该掌握的基本功。无论抒情传统,还是描摹传统,只有破解和掌握了这两把文艺本质之门的钥匙,才有可能在创作之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夏欲诗

谈写作专栏签约作者。

幼时因童话和唐诗沉迷文学,后来随意涂抹诗也成了习惯。写作路上,固执又笨拙!但仍然在坚持着!

东西方古代对文艺本质认识的差异,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东西方   柏拉图   文艺   本质   文艺理论   作者   先秦   美文   抒情   文体   启发   诗歌   差异   古代   现实   传统   艺术   世界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