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写作的七条干货,你知道几个?

鲁迅谈写作的七条干货,你知道几个?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绝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时人、后人对他的评价中,我最喜欢以下论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经典著作中用“五最”来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研究鲁迅最让人折服的学者钱理群这样看鲁迅:鲁迅是谁?他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他对一切公理、公意、共识、定论都提出质疑和挑战。对于整个中国文化而言,鲁迅都是一个异端、少数、边缘的人物,他是真理的探讨者,而绝不是真理的垄断者,也不是真理的宣讲者,他使我们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鲁迅谈写作的七条干货,你知道几个?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永不过时、永不褪色的巨擘,他对写作的一些看法和论断对今天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启示呢?通过鲁迅先生谈及写作的一些文字,我们梳理出七条干货:

1.留意生活,多看多写

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


文章应该怎么去写,我说不出来,由于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深沉地、沉浸式地投入其中,柴米油盐酱醋茶遍尝,酸甜苦辣咸用心感受,用眼耳鼻舌身感受生活,用思想丈量精神世界,从而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和素材。

观察、记录、书写生活,就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坚持写下去,每天写一千字,一百天就可以突破十万字了。

2.博采众长,积累素材

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


你们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自然是写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看的。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要想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必须进行海量阅读,不拘泥于文学类书籍,自然、人文、社会领域每个类别中的经典著作,都可有所涉猎。

根据自己的偏好,可以随便翻翻,观其大略;可以扫视略读,捕获有效信息;可以反复细读,含英咀华。

博采众家之长,增补一己之短,分门别类积累相关素材,让自己的写作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惊喜。

3.径直写去,文气贯通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练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否则,能够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想清楚后就写,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保持文脉的贯通,这点很重要。

根据我的经验,但凡写自己擅长的内容,就会写得很顺畅,真是“文思如泉涌”,三四十分钟就可以下笔千言;如果是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或者应试文章,就写得磕磕绊绊,好像挤牙膏,写时很痛苦,写出来的文章也很苦涩无味。

当然,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不勉强,言下之意,写得出来的时候就要一气呵成,以至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鲁迅谈写作的七条干货,你知道几个?

4.人物模特,艺术创造

小说也如绘画一样,有模特儿,我从来不用某一整个,但一肢一节,总不免和某一个相似,倘使无一和活人相似处,即非具象化了的作品。


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模特儿”之说,指的是小说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局限于一个人,而是杂取各家。

“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笔下的“阿Q”即如此,这个典型人物深刻揭示了国民性弱点,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修改为王,用语洗练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去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


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我们经常听到人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甚至毛泽东都在鲁迅的基础上说过:“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

在某种程度上,再次证实“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的重要性,怕个啥,反正写完会修改的。

“搁它几天,然后再去复看”,这个冷处理的修改办法,会让自己相对客观地审视作品,从而能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6.名家手稿,值得研究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里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

研究名家未定稿本,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可惜这样的资料不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偏向于“应该怎样写”,而很少想到“不应该那么写”,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需要不断写,在不断的犯错、试错中找到正确的表述方式。

根据个人经验,经常做做中考和高考的语病题,会让自己的表达更严谨。

7.文章作法,不可迷信

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


《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小半是自己也爱看,大半则因了搜寻绍介的材料。


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鲁迅先生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否认了写作小说应有法则,而只是反对那些穿凿造作、卖弄技巧、而实际是叫人钻牛角尖的所谓“作法”、“法程”一类的庸俗的书籍。

事实上,鲁迅在警告我们:写作之道,除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下一番功夫,是并无其它捷径的。

鲁迅谈写作的七条干货,你知道几个?

将鲁迅先生这七条干货归纳下来,写作前,我们要留意生活,多看多写,博采众长,积累素材;写作时,我们要径直写去,文气贯通,人物模特,艺术创造;写完后,我们要重视修改文章,研究名家手稿,不迷信文章写法。如此,我们也能写出一篇篇像样的文章来。


作者简介:北冥有鸟

谈写作专栏签约作者,从鲁迅笔下的“铁屋里”惊醒,开始书写平凡的教育生活,寻找教育的乌托邦。每一个长期主义者需要有短期计划,坚持日更100天。

鲁迅谈写作的七条干货,你知道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鲁迅   稿本   博采众长   胡涂   干货   修辞   模特   模特儿   美文   作法   中国   素材   人物   作品   文章   小说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