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即人品,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品质?

文品即人品,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品质?

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富有音韵美感,适宜朗诵或吟咏。

但朗诵不同气质的诗,需要具备不同状态。

比如朗诵李白的诗,要求朗读者投入以饱满热情,以铿锵有力、豪情万丈的朗诵,展现诗人汹涌的情感和喷薄而出的想象力,时时洋溢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而当我们朗诵李清照的词时,则需要投入欲说还休的愁绪,以委婉含蓄、百转千回的朗诵,呈现词人浓烈的哀痛和连绵不绝的悲伤感,处处流露出“载不动许多愁”的幽怨。

我有一种假设,让自信洋溢的李白来演绎易安居士的婉约之词,李白可能会急得暴跳如雷;

而如果换做如李清照般同样具有哀怨气质的林黛玉来朗诵李白热情豪迈的诗,估计也会急哭林妹妹。这里不止简单涉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是关乎不同作家的内在精神品格。

文品即人品,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品质?

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是有所区别的。

生性浪漫、积极乐观的李白能写出《将进酒》《蜀道难》等传世之作;而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却写出了《如梦令》《声声慢》。

孟子最早意识到内在人格品质对写作具有重要作用。“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文学理论批评,但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公孙丑》上篇云提到了志、气、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夫志,气之帅也。”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人格和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且是通过“言”进行具体表现的。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简单来说,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之表现,既与老庄所说的自然之气不同,也与曹丕所论之“气”不同,曹丕认为由于人的个性不同,会造成禀气差别,从而体现在文章中。而与韩愈《答李翊书》所说之“气”较为一致,韩愈提出“气盛言宜”,强调仁义道德修养和文章之间的关系,说明文学创作首先要充分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然后其语言艺术方能运用得当。

无论在任何时代,写作者的内在人格品质都是作品的重要基础,“文如其人”是一条铁律作品是写作者内在精神品质的外化,而写作者的内在人格品质决定了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能达到的高度。

文品即人品,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品质?

那么,当下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内在人格品质?

1、拒绝走极端,保持平常心,通过作品传达正能量

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年轻和尚禁不住红尘诱惑下山,结婚后发现妻子背叛自己,极端的愤怒使他寝食难安,杀人后又再逃回山谷中的寺院。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你喜欢的东西,可能别人也喜欢,不如选择放手,既是放过对方,亦是放过自己。”

金基德导演通过老和尚的点悟,对年轻和尚不能接受妻子出轨而变成杀人犯做了批判,贪婪和欲望像原罪一样伴随人的一生,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极端的贪欲,最终会导致无可挽救的后果。

这也正是电影核心所探讨和传达的东西:提醒人保持平常心,看淡得与失。

西川在谈及海子之死时,曾把诗歌比喻为一个磁场。

这个磁场对诗人来讲拥有强大的吸附力,但唯有内功深厚之人,方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进退自如;而相反,选择走极端的,爱钻牛角尖的,则会被这个磁场吞噬。

西川谈到的内功,实则指创作者内心的定力,是把握事物的积极良好心态和强大控制力。

这世间的得与失,其实都是难得的体验。

写作者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拥有看透世事无常的智慧,才能在不如意的现实中永远怀抱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借作品传达积极乐观的心态,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文品即人品,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品质?

2、做善良之人,通过作品呈现真、善、美

如果我问你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回答。

但是,我个人认为是善良。

《了凡四训》讲述了典型的善有善报的重要性,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

袁了凡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生动真实事例,告诫子孙命运可以根据自身努力而改变,要行善积德,勇于改过。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本来袁了凡的算命先生说他命中无子,他并不气馁,而是和妻子继续行善积德,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终于老来得子,感慨落泪。

善良之人,会发自内心去关爱他人及世间一切万物,愿意去相信世间的美好,懂得为他人考虑,常常帮助有困难之人,能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人无尽的暖意。

这份善良也会为写作者提供深刻体验人生的机会,对真、善、美有更加具体的体会。从而能在创作中,对真、善、美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刻画,以使作品带给人愉悦的审美体验。

文品即人品,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品质?

3、长怀感恩之心,借作品提供和世界共处的方法

存在主义说:“他人即地狱”。

但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何与他人相处,是一生的必修课。我们终究要学会与世界和解,而感恩是我们珍视他人付出的一种重要品质。

高尔基在自传体小说《童年》中,描写了自己因幼年家贫、父母早亡,而寄居在祖父家的悲惨生活,他在码头、车站和贫民窟为生计奔波,尝遍了辛酸。但是与暴戾、贪婪的祖父相比,外祖母和蔼可亲、善良正直,热爱生活。她好比温暖的太阳,抚慰着小阿廖沙的心灵,外祖母高尚的人格品质深深影响着小阿廖沙,使他懂得感恩,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所以,我们阅读《童年》时,虽然会惊讶于小阿廖沙的悲惨遭遇,但是也无不被这位坚强勇敢的少年形象所打动。他始终没有站在世界的对立面,而是在现实的摧残中保存了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他不竭余力歌颂底层人民的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对他人赠予自己的苦难报以宽容、理解甚至感恩。从而帮助自己越过苦难, 开启崭新人生。

人在漫长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带给我们伤害的人并不少。

但假如高尔基把《童年》的主要篇幅留给贪婪悭吝的外祖父,那么作品也就无法达到震撼人心的积极效果。而正直善良的外祖母才是《童年》的灵魂人物,她用独特人格魅力提供了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揭露人性丑陋不是人生的全部,用爱去感化身边的人,对苦难常怀感恩之心,才会感受到生命中那些更为珍贵而重要的东西。

这是值得每个写作者借鉴的重要人格品质或写作方式。


作者简介:夏欲诗

谈写作专栏签约作者。

幼时因童话和唐诗沉迷文学,后来随意涂抹诗也成了习惯。写作路上,固执又笨拙!但仍然在坚持着!

文品即人品,写作者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高尔基   公孙   孟子   人格   浩然之气   品质   外祖母   行善积德   作者   磁场   李白   美文   人品   童年   善良   精神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