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半生温婉,半生愁——无闲愁,却惊世人争渡

时光在指尖陈旧,舍不得多留,哪怕是一寸忧愁,守候着不再回头,用笔墨且诉这悠悠。

如此委婉的曲调,怎不是诗词的绝妙。

是啊!风雨飘零,落花朵朵,都在诗词里兴发和感受,或叹落花无情,或叹流水不回首,或缠绵于西窗的杨柳,或泪流于聚散的哀愁。这是婉约里的长客,这是绝美之人的素笺,这是红袖添香的温柔,这是曾经的海棠依旧。

我们轻轻解去历史的封装,去千年之前,沐宋时烟雨的风尘,感受那一世的柔情。一个女子,在执笔落墨间,写下了半生温婉,半生愁。

李清照,立在宋朝的雨中黄昏,诉说着她年少的无忧,诉说着她锦瑟年华里的浪漫,诉说着她半世的飘零和哀愁。我们听到了她的欢笑,却也听到了她那声声慢的哀怨。

李清照:半生温婉,半生愁——无闲愁,却惊世人争渡

书墨香熏才女来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春,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此时的北宋,繁华褪去,日渐枯萎和荒芜。远处近处,清晰可见的是纷乱与挣扎、虚伪与软弱,整个大宋王朝狼藉满地。悠扬的笛声不见了,清浅的时光不见了,只听得萧萧西风从耳边刮过。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绝对的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他可是有来头的,他是大名鼎鼎苏轼的学生,而且还颇受苏东坡赏识,这可是难得的很。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就有他在列,所以他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的生母,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李格非续弦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李清照的这位继母知书达理,也很有文学修养,视她如自己亲生,对她照料无微不至,关系非常亲密。

李清照就出生在这么一个温暖的家庭,文化底蕴的深厚是令旁人艳羡的,这也为她今后能在诗词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提供了土壤,埋下了不走都不可能的伏笔。

文字,对于李清照来说,就如同平常喝水吃饭一样普通,这是她的世界,这是属于她的风景。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待字闺中的女子,三从四德是逃脱不了的,好在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弟,父母开明通达,这真是她人生最大的幸运。所以在她五岁的时候,她向继母王氏说出了她不想学女红,只想读书的心事后,倒也没有什么难解决的,而且父母不仅没有像一般人家以封建礼教约束,反倒是对她谆谆教导,发掘着李清照的文学兴趣与天赋。李清照就这样顺利地开启了她的读书时光,此时的她,哪里知道什么烦恼,什么感伤。

书墨的熏陶,让李清照如沐春风。而伴随着她无忧无虑的书中自嗨,时光也滋养着这位少女的风姿和情怀。

李清照在文字里找到了喜悦,她却不知,她已迈出了自己独步文坛的第一步,也迈出了她曲折人生的第一步,这位横空出世的女子正悄悄走向诗词的边缘,却也是风雨飘摇的边缘。

李清照:半生温婉,半生愁——无闲愁,却惊世人争渡

窈窕淑女心难猜

就这样,伴着时光的流淌,李清照享受着陌上的青草萋萋,庭前的月色依依。少女的时光里有了梦想,也有了淡淡的忧伤。

李清照依然每天畅游在诗词的碧波荡漾中,她游走在填词写诗的美好里,她在这平平仄仄间放飞着希望。她的才情已不再是昨日的小丫头那般单纯,她用文字将风清写进诗词,她用平仄将月明留在年华。这已是少女怀春的年龄,只是还有一些懵懂,只是还有一些娇羞。

她外放的性格,加上家庭并没有给她那么多的束缚,这造就了她不喜欢闺房的拘束,也不喜欢独自的沉默,她通过读书知道了远方,她已有了心的方向。

心有所想,就有所向。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外出游玩的李清照因为兴致所至,多饮了几杯酒回家,她泛舟于清溪之上,借着酒力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想想那场面,一溪清水打底,一个青春少女,一叶小舟,一片荷花和那惊起的鸥鹭做景,栩栩如动画,好景致!好景致!

多少年以后的李清照,想到这个场景还依然充满情趣,于是写下了这少女情怀的词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笔触间是泛舟于心的轻灵,是放纵红尘的飘逸。这是少女的李清照内心的无暇,却也已平添了丝丝的春情。

从这首词里,我们也不难看到,她对酒的嗜好,这么小的年龄就已经沉醉于时光,这在千年之前的封建礼教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这一方面,是父亲李格非,他不仅教女儿识字,他还鼓励女儿写诗、喝酒,甚至是赌博,也许他觉得诗人就该有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气概吧,总之他对李清照可谓“百无禁忌”。 二是和李清照是山东人多少有些关系,在她骨子里就继承着山东人豪放的基因,她不愿束缚的性格让她对自己是放纵的,我们从她的诗词中也能感受的到她的潇洒和活泼,率真和随意。

你听这首: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依然是酒,浓睡与沉醉,不分伯仲。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酒后才有的感受。你当奈何?

在李清照的59首词作中,有25首提到“酒”、“醉”、“樽”这些字眼,差不多占了她词作的一半之多,有人说她是酒徒也就不难理解,不必咂舌了。

少女娇娇,用那清浅的词就把这藕花深处的争渡驾驭得不要不要的,而她则给人“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的感受,这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真是好,人生最难得的不正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随性吗?而从人生的角度再看,“争渡,争渡”是不是更形象的众生像呢?

一句“知否,知否?”问得人心里难受。而这就是李清照,依然是那个少女的李清照,但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些许感伤,些许对生活的挽留。

李清照肯定不知道在她的词作里,让我们品出了千年之后饱含欢笑又有愁肠的滋味,但她一定忘不了这千古之作。因为许多年后,她依然发出了“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的感叹,而感叹之时,是她看到自己衣服上原本有的,却已经破旧了的莲蓬、藕叶的图案。可这又遇藕花时,却已是时过境迁,没有了那份美好,只剩下凄婉和哀愁。

一首首词作,写尽了少女的花开有声的情怀,也读懂了她飞扬恣肆的性格。李清照仍自洒脱地过活,可在她的世界里已有了生活的烟火,也有了日后的烦忧。

李清照:半生温婉,半生愁——无闲愁,却惊世人争渡

惊鸿一瞥情窦开

元符元年,也就是1098年,在京城为官的李格非让王氏夫人带着李清照和弟弟赶赴京城。这让李清照喜不自胜,她已饱读诗书,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绚烂,终于可以展开翅膀,她人未走,心却早已在千里之外。

来到京城的李清照,见繁华满地,落英缤纷。她喜欢这里!

她的才情,她的才华,在这里有了展现的机会。

李清照的心被牵动着,这里有繁花的激越,这里有西楼晓月的风华。

哪怕只是普通秋天的一景,她也有: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她真得陶醉了。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东京汴梁大相国寺,花灯簇拥,正是元宵夜。

李格非带着家人一同游玩赏灯。不管走到哪里,心里满是诗情画意的李清照对什么都充满情趣。李格非为李清照和她弟弟添置了笔墨纸砚等物。然后,他们走向了书画碑帖市场。

在这里,将是历史时刻的到来。

两个年轻人进入了李清照的视野。他们对李格非躬身施礼,神态谦逊。原来,这是李格非前几年在太学时的学生赵思诚和他的弟弟赵明诚。就这么轻描淡写地来了,人生经常就是这样不经意地遇见。双方互相问候以后,便各自走开了。李清照遇到了他,虽只是匆匆一瞥,没想到,却是惊鸿难眠。

17岁的词坛新将李清照与20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就这样不期而遇。

之后的事,顺理成章。于赵明诚而言,李清照的诗词与见识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也自然圈粉无数,心中满是倾慕;于李清照而言,太学生赵明诚是品行端正,情趣高雅,前途远大,非常优秀的夫君候选人,李清照自然落不了俗。

才子佳人互有耳闻,一个不错的缘分,也就拉开了两人爱情的序幕。

李清照回去后,写下了对爱情憧憬之作《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写信相约其再会情景。一首浪漫温馨的《浣溪沙》,写尽了李清照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

是日又有赵明诚来找李清照,一首描写少女的天真情态的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也就这样新鲜出炉: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赵明诚回去后,委婉的向父亲赵挺之出了个字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意为“词女之夫”,颇有志在必得的意味。

你觉着我的词写得不错,是个才女;我觉着你这个金石字画的收藏鉴别也是专家,是一个才郎。

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相牵。

17岁的少女,就这样装点了时光,成就了年华。李清照用她清纯的双眸看着世界,用她的心感受着情感。就这样期盼着,期盼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神宗   封建礼教   京城   继母   温婉   哀愁   半生   美文   情趣   诗词   情怀   父亲   时光   女子   少女   人生   学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