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些非常提气的诗句,都是儿时母亲给我们读小说《红岩》的时候,要求我们背诵的。

而我总是会在有人提到重庆的时候,就想起这些先烈的诗句。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也正是《红岩》里的地下党,让我知道了重庆。

那些在茶馆里的接头,在油灯下的聚会,在小巷间穿梭,在竹楼上翘首的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重庆,从此就成为一个我从小就非常向往的地方。

那时母亲在文化馆工作,为了搞宣传,常常要打夜班。

有时就会把我带在身边。

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人把写好的稿子拿过来,平平整整的放好一张蜡纸,用钢尖笔把它抄刻上去。

然后,再把刷油墨的架子摆好,把蜡纸贴到油墨的网上对齐,下面放上一沓整齐的白纸,拿一个油滚子,在蜡纸上滚动,一开一合,一张张的印刷品就出来了。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网搜图片

那时我最喜欢的,就是站在一旁帮着收摆印刷品,要是有时能拿着滚筒上去帮着滚两下,就更开心了。

而每逢这时,我就会情不自禁的联想,重庆的地下党,当初就是这么干的吧?

我问母亲,身边的大人就都笑了起来,纷纷点头,说对,地下党就是这么干的!

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趁着天黑,把传单撒出去过。

重庆那高大、神秘、又到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感觉,就这样地锲入了我的脑海。

长大后学了新闻,一个大型国企要办一份报纸,把我招了去!

说来也巧,这个国企在全国有个行业协会,这个协会恰巧要组织一次企业办报的培训班,于是,我就去了。

而这个培训班的地址,就在重庆!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网搜图片

这是我第一次为公差出远门,而且还是重庆,还是为办报纸而去,简直就是梦想成真啊!

从我们这个城市去重庆,要到北京中转。

正是春光明媚的四月天,这一路我都非常兴奋。

印象最深的是,火车过了徐州以后,好像就开始钻山洞,而且山洞越来越多。

而在每一座山洞的面前,都会看到一座座墓碑,是当年为了劈山开路,而牺牲的的共和国烈士们的。

每当看到他们,我的心情总会有些许的沉重。原来,战争时期有人为我们流过血,和平时期也一样有人为我们过流血的。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重庆,也为此变得更让我敬仰!

有趣的是,车上,我对面坐着个四五十岁的老头。

那时正是八十年代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碰撞比较激烈的一年。

这老头一直喜欢发牢骚、骂领导,而我打心眼里拥护改革开放,对他只是笑而不语。

快到广安的时候,他说“你看看,这就是邓小平的老家!”

我一听,赶忙站了起来,打开车窗,迎着春风,向外探望。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广安,邓小平故居(网搜图片)

车一停,我看到有一个小姑娘跑过来,一只手捏着三个广柑,问我要不要?

我问多少钱,她说一元钱。

我一看挺便宜,就拿了过来。

不想那小姑娘拿了钱就跑,我赶忙看一下手里的广柑,原来三个广柑都是有些烂的,小姑娘把三个烂点,对在一起,放在手心里根本看不清。

对面的老头一下又找到了由头,说“你看看、你看看!”

我正心情大好,就很宽容地表示,“这没什么,这没什么”

可话刚一出口,突然窗外飞进来一只蜜蜂,一下就落在了我的上嘴唇上。

嘴唇想一点不动,是不可能的,我还没回过神来,一根毒针就已经扎了进来!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我伸手就把毒针挤了出去。心里想,还好,嘴唇上的血液丰富,出了好多血,应该带走了毒液。

但嘴唇还是很快就肿大起来。

还有一站就到重庆了,这猪八戒似的嘴脸,让我怎么去见人啊?

我赶紧去找列车员,列车员说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要不你找一找,看看有没有女人带小孩喂奶的,抹上点母乳可以消毒。

这不是难为我吗?一个挺大的小伙子,捂着一副肿胀的嘴,满车厢去找妇女要奶,怎么做得出啊?

好在七晃八晃,到重庆的时候,肿已消了很多,下车后,我刻意躲开接站的人,就自己奔目的地去了。

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候,重庆山水灵动,波光倒影,高低错落的建筑,正是我梦想中的样子!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我的好心情一下就全回来了。

第二天,先去报了到,然后就来到了企业同行的办公室。

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

她一边编着稿子,一边和我们聊天。

让我惊叹的是,没见她怎么吃力,只在和我们谈笑的功夫,把一张报纸的四个版式,全画完了!

这在我的印象中,可是个很难的事儿呢,要很专心的!

因为要对稿子,对字数,要美化版面和安排位置,就这么一气呵成地画完了,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再看一下他们办公室,好家伙,光报架子就有好几个,都挂满了报纸,而且多数是本地的企业报!

最少有几十种!

重庆人喜欢办报,果然由此可见一斑。

我查了下有关资料,在2011年,重庆人读书看报的综合阅读率高达85.5% ,比全国平均的水平,要高出8.4个百分点,排名第一。

这明显是有历史渊源的!

1891年,重庆开埠,重庆就有了第一份现代报刊《渝报》。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在近代史上,当地与《重庆日报》重过名的报纸,就不下5个。

抗战时期,重庆的报纸更是多达200余种。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著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此脱颖而出的!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在重庆的那些日子,我曾经和同事探讨过一个问题。

重庆人这么喜欢办报纸,肯定是重庆人有这个市场,有这个需求啊。

报纸的功能是什么?主要就是为了用来传递信息的!

那为什么重庆人会对信息的需求意识,这么强烈呢?

有文化的底蕴,这自不必说。

这里老早就是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最喜欢聚集的地方。

重庆还有着很强的以书卷气为荣、以刀笔客自勉的人文环境。

而我觉得,更重要的,还可能是因为当地的地理因素。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网搜图片

重庆是山城,这在过去,信息应该是很闭塞的。

但越是信息不发达,人们对信息的渴望就越是强烈!

据说每个公园大门前的雕塑或假山,就是为了不让人们,对公园里面的情况,一目了然。

否则,就有可能失去了进入公园的好奇心!

我想,那时重庆人最初对山外世界的求知欲望,也很可能与此类似。

重庆,那个曾经充满纸张油墨味道的城市

网搜图片

后来,各地的朋友多了,每每提到重庆,大家还是有些一样的看法的,重庆人对自己永远充满了自信,对外面的世界,则始终保持着好奇!

重庆的男人,特别吃苦耐劳;重庆的女人,特别乖巧灵秀。他们对外人,都持很开放的态度,他们喜欢和人打交道,也善于和人打交道。

现在想起,在重庆的那一个月,是我人生感到很通透的一个月。

在那里,我也学到了好多东西,获得了好多触动。

它特有的山、特有的水,特有的灵动,都充满了文化气息。

我是带着满是报纸油墨的香气,离开重庆的。

重庆对我来说,依旧那么高远,那么神秘,那么充满了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重庆   红岩   油墨   广柑   广安   蜡纸   培训班   列车员   稿子   山洞   美文   小姑娘   纸张   嘴唇   报纸   味道   喜欢   城市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