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奖得主哈塞尔曼:对老师来说,我是个捣蛋分子

刚刚,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 10 月 6 日下午 5 点 49 分许,2021 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德国科学家本杰明 · 李斯特和美国科学家大卫 · w · c · 麦克米伦因 " 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 " 被授予 2021 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1 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 1000 万瑞典克朗(约合 736 万元人民币)。

我们为获奖者感到高兴,人类日新月异的进步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光明,因为一个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因为一个个伟大的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的杰出贡献。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更是进入到极飞速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在各行各业均得以验证。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奖得主哈塞尔曼:对老师来说,我是个捣蛋分子

再看看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情况。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和另外两名物理学家,因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哈塞尔曼出生于德国汉堡,现年90 岁了。对老师来说,他是一个不守规矩的捣蛋分子。常常被老师关禁闭。他不认为他的物理老师给过他任何启发。那哈塞尔曼的物理成就为什么那么大呢?答案便是:好奇心和兴趣,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探究和学习。

这一切源于一个晶体探测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所以他去了镇上的图书馆,因此通过为初学者准备的一些物理书弄懂了电和收音机是如何工作的。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哈塞尔曼的物理诺贝尔奖就是源于对物理的强烈兴趣,好奇心促使他愈来愈深入地研究探索。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奖得主哈塞尔曼:对老师来说,我是个捣蛋分子

仔细研究一下历史上的各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所感兴趣的领域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也不会气馁,相比于实验的失败他们更想看到得到心中预想数据的巨大成就感。

我国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扎实,孩子们都那么刻苦,和西方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比较,中国的儿童更踏实,更努力。我国的教育水平日益提高,教育成果有目共睹。在国外的留学生们更是屡屡撵压当地学生。

可是近几年校外机构的大量涌现出现了不好的现象。他们贩卖焦虑,引发家长们的不安心理,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同伴落下。于是,内卷现象由公司发展到了校园。

在不断发展的内卷下让孩子们苦不堪言。孩子们终日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卷子,上着一个又一个补习班。学龄前学习小学课程,小学学习高年级课程,高年级学习初中课程,初中补习高中课程。永远都不能处于国家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定的课程节奏中。这无异于拔苗助长。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奖得主哈塞尔曼:对老师来说,我是个捣蛋分子

孩子们承受着不属于他们年龄段的学习重荷,没有娱乐的时间,没有运动的时间。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却只能通过背诵一道道枯燥的习题。

这种机械式的拔苗助长教育形式,完全不顾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大量有文化有远见的家长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反科学性,无奈面对这种现象毫无办法。自己的孩子不跟着卷,就跟不上同学的步伐呀!

孩子每天做着大量的作业,睡眠时间被无限挤压。睡眠不足严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育。每天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又导致一系列身体发育上的问题。高中生颈椎出毛病的越来越多,腰椎感到疼痛的越来越多,近视眼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反复磨题的过程中,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早就烟消云散。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屡次受到责骂殴打,不讨厌学习才怪。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奖得主哈塞尔曼:对老师来说,我是个捣蛋分子

这样的状态下还想让孩子一生保持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吗?开玩笑嘛。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要求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唯有实现这六大解放,才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

内卷往小了说坑人不浅,往大了说误国甚重。当代社会比拼的首先就是科学技术,就是人才。内卷误了孩子,就是误国。

发现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立即开始严加整治。“双减”政策雷霆般展开。封停校外违规补课机构,严禁补习教材内容,小学一二年级不留置纸笔作业,中学一学期只能考两次试,严格规定上学放学时间……“双减”政策,显然就是对陶行知先生“解放儿童”教育思想的践行。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奖得主哈塞尔曼:对老师来说,我是个捣蛋分子

国家下大力气务将“双减”进行到底,我们看到了决心,看到了行动。大快人心!把学习的基本自由统统还给孩子,孩子才能爱上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将来有所创造,为国争光,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个诺贝尔奖颁布的日子里,在这个国庆假日,那些望子成龙的焦虑中的家长们,还在想通过什么办法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里吗?少年强则国强,哈塞尔曼的物理诺贝尔奖和学校老师教的没有任何关系的说法,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诺贝尔   诺贝尔奖   老师   拔苗助长   作业   物理学家   德国   美文   好奇心   科学技术   分子   兴趣   物理   现象   儿童   孩子   时间   化学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