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偶然翻读陶渊明的《饮酒》,似乎被晨风

拂尘,清新至极。

心远地自偏

“心远地自偏”是一种禅境!这绝不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游”的浅薄世俗的认知,而是诗人历经生活的风风雨雨,人生的坎坎坷坷,思想的起起落落后的一种哲理提炼。能悟得此道者,必为智者;这一认知必缘于化蝶前的孤寂煎熬,缘于涅槃凤凰重生前的浴火熔炼。


心远地自偏

“心远地自偏”,首先必须心远,也即意念上远离世俗的喧嚣。有人说,世间一切痛苦出自心魔——贪欲、邪念、罪恶、卑鄙、丑陋。那个纯洁善良的自我与邪恶魔头的搏斗从未停止。只不过,有人意志不强,毅力不坚,在这场搏斗中当了软骨头;有人虽心怀善念,顽强抗争,但一时疏忽,暴露破绽,被魔鬼一举击破。能做到“心远”者,必然是久经考验,在心灵中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线,形成了抗干扰抵诱惑弃欲望制邪念的免疫力。他能坐怀不乱,能路不拾遗,能出淤泥而不染,其心之净,人谓之君子;他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惧,无意损之而不怒,其心之定,人谓之勇者。


心远地自偏

所以,“心远”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心远者,居闹市而心静,处深山而坦然,履坎坷若大道,视名利如粪土;贫则独善其身,辱则隐忍淡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逆不忧心忡忡,顺不忘乎所以;日省其身问心无愧,蓦然回首如获新生……人生修炼到如此之境,不仙似仙尽仙风,非道若道皆道骨。

很多人总是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实不然,心中有佛即有禅,参到尽处有灵光。莲之出淤泥,梅之敖风霜,松之斗冰雪,都因心远而不同流合污才显贞节,才显伟岸,才显高洁。


心远地自偏

鲁迅躲进小楼为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无论时局多么动荡倾危,他自岿然不动,只是一个劲儿为《彷徨》者《呐喊》,被誉为民族的脊梁。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作家孙犁毅然放弃,宁愿居于一隅,让“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他对此感觉“甚适”。他们享受恬静,守住底线,远离名利纷扰,实在难能可贵。

今天的环境更加复杂,各种诱惑像熟透挂在枝头的果子。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纸醉金迷,都如迷魂药让人们神魂颠倒。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好吃懒做思想,趋炎附势世风,常常对我们的心灵防线狂轰滥炸。能否坚守固有理念和原则,做一个不为所动简单而又有点品位的自得其乐者,是每个置身于世俗的风口浪尖上的人必须慎重思考的。

清心寡欲是战胜心魔的法宝,只要“心远”,横流物欲又岂能动摇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远地   心静   路不拾遗   软骨头   鲁迅   迷魂药   久经考验   世风   邪念   名利   美文   防线   认知   世俗   心灵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