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鸡蛋换小人书的日子

那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刚上小学的我有了自己买书的欲望。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土地贫瘠,人们的生活因而更为艰难。虽然比起一般的人家,我的家境还算是好的,但父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为我买书。起初,我看到的都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有头无尾、残缺不全的小人书。有时看完了,还不知道书名。渐渐地,我感到看借来的小人书不过瘾,便想自己买。

用鸡蛋换小人书的日子

那时,小人书的品种不多,内容也大多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阶级斗争的故事。但这些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却也充满了吸引力和诱惑力。每当看到供销社来了新小人书,就恨不得立刻买回家去读个痛快。可是,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甚至一分钱也没有。怎么办呢?找母亲要,大多是碰壁。我们家属于“人口多,劳力少”的那种,年终从生产队分不到钱不说,还要补给生产队一部分粮食、蔬菜的钱。因此,我只能自己想办法:看到家里没有醋了,我便主动提出来去买醋。我从母亲手里接过一毛钱,拿着醋瓶子飞快地跑到供销社,买八分钱的醋,剩余的二分钱自然就归了我。这样,过上一段时间,就能买一本小人书了。

但靠这种办法买书毕竟太慢,买来的小人书很快就看完了,新的小人书又不断地诱惑着我,看来还得想更好的办法。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副食品供应非常紧张,尤其是鸡蛋,只能靠农村供销社一家一户地收购,然后再凭票证购买。而在农村,白糖、碱面、毛巾、肥皂等工业品也非常紧俏。供销社为了完成收购鸡蛋的任务,就自己定规矩,印了不少收购鸡蛋的凭证,农民再拿这些凭证购买工业品。

小人书本来不属于紧俏商品,但供销社的售货员为了完成收购鸡蛋的任务,规定买小人书也需要卖鸡蛋。一般是卖一个鸡蛋可以买一本小人书。这一“霸王条款”受到了大人的指责,因为这无疑减少了人们购买工业品的数量,但却得到了孩子们的拥护,因为这样就可以不用再央求大人了,再也不用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了。

于是,向来听话的我也开始学着偷拿家里的鸡蛋了。母亲放在柜子里的鸡蛋是有数的,那往往是走亲戚或是探望产妇(我们那里的农村称为“坐节儿”)时用的,因此不能随便拿。鸡窝里的鸡蛋则往往没有固定的数目。有时,鸡刚刚下了蛋,还在“咯咯”地向人们宣告它的成果,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来,飞快地跑到供销社去换自己早已看中的小人书。当我把还有些温热的鸡蛋小心翼翼地交到售货员手中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能够给这个鸡蛋作价五分钱。因为一个鸡蛋是没法过称的,全凭售货员用手和眼来判断。小一些的作价四分,大一些的作价五分。那个时候,定价超过一毛钱的小人书不多,如果卖掉一个五分钱的鸡蛋,再加上平时“克扣”的几分钱,就可以买一本相当不错的小人书了。如果再遇到好运气,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就恰好可以换一本小人书。现在想起来,那个时期的“物物交换”也是一件很便利、很开心的事情。

这一秘密早晚要暴露出来。母亲有些纳闷:鸡下蛋怎么越来越少?母亲起初还以为是给鸡喂得粮食不够多,于是就每天特意都给鸡吃一些粮食,可是,鸡蛋还是不见多。终于有一天,在我偷拿鸡蛋的时候,被母亲发现了。我有些紧张,心想这次肯定逃不过母亲的责骂了。母亲问我拿鸡蛋干什么?我说去换小人书,母亲却并没有像往常我做错了事那样训斥我,反而笑骂道:“你这个小兔羔子,我说咱们家的鸡怎么下蛋那么少呢?”从那以后,我拿鸡蛋换小人书就由“地下”转为了公开。母亲有时也给我一点钱,而且也让在天津工作的父亲给我买一些小人书。就这样,我逐渐成了一个“小富翁”——拥有一百多本小人书,远近闻名,让小伙伴们很是羡慕。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个人的藏书已近万册,为了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这些年来,我也曾一掷千金甚至数千金地买书,这当然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我最怀念的,仍是那偷拿鸡蛋换小人书的日子。

(作者:刘运峰)

(左汝正摘自《藏书:因鲁迅而展开》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小人书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有头无尾   鸡蛋   生产队   紧俏   售货员   工业品   供销社   凭证   美文   藏书   粮食   母亲   日子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