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不讲究养生,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道家文化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辩证思维、效法自然。有天就有地,有阴就有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出自“易传”。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不讲究养生,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道家的图案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就是福祸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辩证思维。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塞翁失马”同样也是说的这个道理。什么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没有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道家这一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明白这一点,人就豁达,当好事来临的时候,不必大喜过望;当坏事临头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就如北宋范仲淹所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道家文化对养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


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家文化对养生的影响


坏事和好事的理解,完全由个人的心境决定。不相信吗,举一个例子。


台风来临,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一块瓦片,打中前额,流血了。


啊!我为什么那么背?为什么这块瓦片不掉在别人头上,偏偏是打中了我?我真是倒霉!这是一种想法。


同样,另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同一块瓦片,同样打中了前额,同样流血了。


啊!我真幸运!要是这块瓦略为偏差,打中了脑中央,我不是死定了吗?啊!我真幸运!这也是一种想法。


我曾看到过一个现实故事。


一场车祸中,两位幸存者都失去了一条腿。亲友探望时,二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对亲友说:虽说命保住了,但一条腿却没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于是,他和亲友的脸上都阴云密布。


另一个人对亲友说:虽说一条腿没了,但是命保住了,以后还可以过日子。于是,他和亲友脸上都洒满阳光。


同样的生活情境,为什么感受如此不同?就在于他们对车祸的不同理解。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你说,自己骗自己。


其实,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阿Q精神万岁!往好处想,人生观会变豁达。


道家文化提倡养生贵在顺其自然。


道家文化以老子和庄子最为代表,也称为老庄哲学。《庄子》中的《养生主》,有一个故事,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一个厨师对牛的了解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他那把宰牛刀用了十九年,仍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不讲究养生,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听完庖丁解牛的心得,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庖丁在讲解牛的道理,但文惠君却说懂得了怎样养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养生与解牛具有相似之处,这就是不要做危害己身的事。刀刃要保持长久的锋利,就不要去碰牛体的硬骨;人的身体要想长存,就不能触及那些有伤于己的硬东西。


同理,一个人对社会的了解透彻了,自然也就能适应这个社会。如养生,贵在自然。


北宋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对养生有独到见解。他提倡“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主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切顺其自然。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活了91岁,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之道,他回答说:“我想趴下的时候决不站着,想站着的时候决不趴下。”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活了98岁高龄,也从来不认为有什么秘诀,主张饮食起居顺其自然。他说:“我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喜欢喝什么,就喝什么;困了就睡,从来不专门为了有益健康而去做任何事”。


北大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90高龄时,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季老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很多,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就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就百病不生了。


在养生问题上,不必搞那么多禁忌,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么多清规戒律,强迫自己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情。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最重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该吃则吃,该睡时则睡,有问题则解决之,有困难克服之,做到心境平和,坦然从容,“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焉有不长寿之理?


道家文化推崇的另一个养生要素“寡欲多寿”。


正当的欲望每个人都有,但如果超过了限度,就有可能自取其祸、自亡其身。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古今中外,多少风云人物,皆因“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现实生活中,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最终身败名裂,甚至命丧黄泉的也大有人在。


正所谓“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人人都有七情六欲,要说差别,就在于“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尽管我们所在的环境并非一方净土,但经常想一想为了满足一时之名、半斗之利、口腹之欲,可能要付出的惨重代价,就会多一分清醒,多一分理智,多一分定力。


《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中 “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唐朝时,进士出身的薛录事因病发高烧,烧到第七天,渐入梦境,梦中高热难耐,于是跃入水中,化为一条金鲤鱼。看见渔翁垂钓,薛录事明知道是钓钩,但鱼饵实在诱人,犹豫再三,闻得饵香,便思量要吃。只是到了口边,心想:我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是被他钓了去?难道就不能到别处求食,偏要吃他的钓钩上的饵吗?于是,他到鱼钩周围游了一遭,怎奈那饵香得酷烈,恰似钻入鼻孔里一般,肚中又饥,怎再忍得住!最终,薛录事难忍鱼饵的诱惑,张嘴咬钩,结果被渔翁钓了上来。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不讲究养生,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对此,冯梦龙点评说: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这则故事很有现实意义。明知欲望里的陷阱,但还是没能忍住。


古人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俗话说得好:知足者常乐。怎样才算知足呢?道家提倡:要懂得适可而止


当我们对人生的一切懂得适可而止时,我们定会心平气顺、幸福满途。


过去有一则故事,在一座小城里,住着一个人,以卖炊饼为生。他白天卖炊饼,到了晚上,就以吹笛自娱。因此,每天晚上都能听到从他屋里飘出来的悠扬的笛声。他活得很自在,也很快乐,脸上常常笑逐颜开。他的邻居是个大商人,商人觉得他为人老实,就借给他一万串铜钱,叫他不要再卖炊饼了,要做大生意。从此,这个卖炊饼的人便每天白天忙生意,晚上忙算账。但闻他屋里算盘响,再也听不到动人的笛声了。他在白天做生意时心情也不好,既害怕出错,又担心亏本。过了些日子,他实在不愿再过这种心无宁日的生活了,于是,他把钱如数还给了邻居,又做起卖炊饼的小生意来。每逢晚上,从他的屋里又传出了悦耳的笛声。


这则故事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要想活得自由自在,心情舒畅,就得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活着,不必强求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无须刻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希望生活的状态。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最好”和“最差”的生活。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好、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智者说,生活是一道禅。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那便是最好的生活。


道家说:“无心便近道。”


(作者:张润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道家   庖丁   钓钩   庖丁解牛   长寿   文化   瓦片   笛声   豁达   美文   亲友   顺其自然   秘诀   讲究   智慧   自然   精神   方法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