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蕴含养生大智慧(二)

读书具有四大好处:

第一大好处:读书可以养心

读书不但能让人内心丰富,而且能让人心静。

心静得以养心,养心才得以养生。

中国文化蕴含养生大智慧(二)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有黄金,意味着财物丰富。但现在,应该是内心的丰富。

心不静,如经常忧虑,苦闷,焦躁,纠结,这是最影响健康的、容易让人生病。

心不静的人干什么都毛毛躁躁。

英国一位名叫史蒂夫的彩民,刮开彩票,欣喜欲狂——中了100万英镑大奖。兑奖前,他分散了钱财,辞去了工作,订购了名车。然而,当他拨通了兑奖的电话,顿时傻眼,他把号码16看成了15。为此追悔莫及,一时的慌乱让他散尽了钱财,因此失业,并因此为买不起的豪车支付高昂的违约金。

看清是15还是16其实并不难,为什么史蒂夫把16看成15呢?心不静呀!该彩民缺乏从容。

心静,则从容,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气尽也;从容者,气初也。”

所以,多读点书,从读书中获得快乐,调整心态,就可以长寿。

第二大好处:读书不但能养心、能养生,还能养颜

曾国藩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

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深入读书时,人的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自然会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大学者中寿星相当多,就是这个道理。

古语下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

怎么理解呢,读书使自己面貌粹润。

第三大好处:开阔眼界、开阔胸怀

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庄子等。对人生、对世界的感知,了解得越多,心胸越宽阔。对世界感知得越少,越迷茫。

正当的欲望每个人都有,但如果超过了限度,就有可能自取其祸、自亡其身。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古今中外,多少风云人物,皆因“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现实生活中,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最终身败名裂,甚至命丧黄泉的也大有人在。

正所谓“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老年养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贪恋亲情。

随着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要适应。

第四大好处:改变外在形象

读书不但能使人面自粹润,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实际,准确地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事实的确如此:

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

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

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

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只要静下心来深入阅读,你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面容粹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苏东坡有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的就是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相反,如果没有内涵的话,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风度。

华,指的就是人的积极向上、健康心态的一种外在流露。所以才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

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从表情、神态、风度都会显示出来。

正如诸葛亮所言:无宁静不可以致远,无淡泊不可以明志。

所以,文化与养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人要长寿,不仅限于物质方面,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养生,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结语:

有进取心不一定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养好身体就是对国家做贡献。

一、不占用或少占用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

二、自己身体好就不会拖累子女;

三、身体好健康长寿就是对国家平均寿命增长做贡献。

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35岁。

2018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7岁(女性79.37岁,男性74.38岁)。

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岁,

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岁。

2019年世界十大长寿国家,最高:90岁,最低:82岁。

(作者:张润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明达   心静   长寿   养心   彩民   急促   钱财   美文   外在   风度   从容   气质   好处   身体   国家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