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智

南北朝时,南齐尚书殿中郎范缜发展汉魏以来的朴素唯物论观点,对当时盛行的佛学思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曾质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范缜对曰:“人生在世,就像树上的花朵同时生长,又都随风飘散,有的掠过竹帘帷幕落到了床褥上,有的越过篱笆围墙落在了粪坑里。落到床褥上就是您,落到粪坑里的就是我。贵贱虽然悬殊,因果竟在何处!”萧子良无言回答。

好学近乎智

南齐灭亡,范缜任南梁尚书左丞,于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发表《神灭论》一书,以无神论思想批判“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如石破天惊,朝野哗然。梁武帝怂恿臣僚与范缜论战,连续数天,无人能驳倒范缜。

《资治通鉴》辑录​的​这件​​史实​是启人心智的。范缜高举无神论大旗,靠的是学习与思考而认知的真理。他认为精神依赖于形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刀锋)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正因为范缜“卓尔不群而勤学”,才敢于独树一帜。

孔子曰:“好学近乎​智​。”认为喜欢学习​近乎于​有智慧;又说:“学而不思则罔(迷茫),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认为学习和思考缺一不可。可以说,古往今来信谣传谣的人,大都是既不学习又不思考的人;而勤于学习又善于思考的人,对大多数谣言邪说,坑蒙骗局,是一眼就能识破的。

世上很多谣言都是人云亦云讹传而成的,唯有知识渊博的智者能够拨去迷雾,以正视听。鲁哀公曾问孔子:“乐正夔(kuí)一足,真的吗?”夔是舜帝时的乐正(音乐长官),舜说过“夔一足”的话,因此世传夔只有一只脚。孔子说:“舜想利用音乐教化天下,把深明音乐之妙的夔选拔为乐正。夔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调和​八​风,因而天下归服。有人建议多找几个像夔这样的人,舜说‘夔一足’,意思是有一个夔就足够了,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孔子一生学习不倦,丰富的知识积累使他成了洞察秋毫的智者。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焘打算讨伐北凉(十六国之一,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先咨询曾12次出使北凉的尚书李顺。李顺因受北凉金银贿赂,编造谎言说“姑臧遍地枯石。环城百里之内,地不生草,人马饥渴,难以久留”,以阻止北魏进兵。拓跋焘又咨询司徒崔浩,崔浩说:“《汉书·地理志》记载,凉州​畜产​,天下最为富饶。​如​没有水草,牲畜怎么繁殖?再说,汉朝绝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地方兴筑城郭,设置郡县。李顺的话荒谬不可信。”拓跋焘于是兵发姑臧,结果发现城外水草丰美。北凉国主沮渠牧犍投降,北魏收其户口二十余万;李顺被赐死。崔浩是当时北方最负盛名的饱学之士,他能一言揭穿李顺谎言,是由于其熟读经史,又善思考。

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左将军上官桀等人勾结燕王刘旦(昭帝之兄)密谋篡逆,打算先扳倒大将军霍光。一天,霍光出城检阅御林军操练,上官桀抓住此事,使人以燕王名义上书诬告霍光谋反。次日早朝,昭帝当众宣布:“这封书信是假的,大将军无罪。”霍光问:“陛下何以知之?”昭帝道:“大将军检阅御林军至今不过十日,燕王(王城在今北京)何以知之!即使有人报告燕王,来回时间也不够。”昭帝自小勤奋好学,此时仅14岁,通过思考轻易识破了奸人阴谋。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曾赞扬昭帝:“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

西汉学者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多读书,勤思考,是增强智慧的良药妙方。

(作者:喻清录)

(苦乐年华《洛阳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郡县   好学   正定   孔子   南齐   床褥   御林军   燕王   粪坑   无神论   北魏   大将军   尚书   水草   上官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