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那绿军装的日子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曾经的热血气盛已归于平淡。只是在时间的空当中,经常还会有触景生情的感觉,难免还会激起点涟漪。

每每看到眼前闪过的绿军装,不免有几份动容。无论是走在外面,还是自媒体上,都能看到那熟悉的军绿,看到那戴着红花,在亲人的簇拥下,敲锣打鼓欢迎的队伍。

三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那一幕至今还那么清晰,甚至连从村头放到村尾的炮竹声还那么响亮。

欢送新兵入伍,那是村上动容最大的一件事,可以说“一人参军,全村光荣”。一大早村里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新兵家人、亲戚还有村里人聚在一起。不知道是用道贺,还是用送别来描述这顿饭的意义。现在想来,那顿饭确实非常有回味。或许那顿饭该是沿袭了过去的一些风俗,要不就是因为当兵本身的意义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内涵,总不会受“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影响,再吃顿家乡的饭,行万里路终归是家乡人。

说实话,村里的饭菜十分丰盛,似乎自己和亲人们都只是象征性的吃吃,那种依依不舍的氛围已经涌上心头,占据了饭菜的香味。大家收拾停当,锣鼓敲响,鞭炮齐呜,戴着红花的自己被亲人们拥着走在最前。路边到处是人,有人招呼,有人说着祝福的话,更有些亲戚和亲人们一样,眼眶已经红润。

只是家乡的路越走越有些走不动的感觉。快到村尾,真有点不想离开。脚变得有些沉重,心变得忐忑起来。

到了乡里,全乡新兵集在一起,场面就更大。那时我们还没有换军装,穿的都是在家的衣服。有些人理了发,有些没理,头发长长的还真没点兵样。

有了一群去当兵的人,心情又变得热烈起来,渴望着那个火热的地方快点到达。

在县人武部,我们开始换装。宽大的军装几乎把我们包在里面,很少有合身的人。穿上不合身的军装,倒是有了几份骄傲的神气。这个时候才觉得我这会真要当兵了,以后就是军人了。

天未亮,客车终于启动,这会我们就真要离开家乡,去到很远的地方。喇叭一响,窗外一片人,叫的叫,喊的喊,哭的哭,一路平安这是所有亲人的送别语。

踏上征程,家却越来越远,心已飞向远方。

一群年轻人,来到陌生而朝气的军营,每天紧张忙碌的训练,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家念家的字眼。只有在闲下来的时候,一个人独处,要不就是家里来信,信中一次次交待在外照顾好自己,才想起家。

那个时代除了书信、电报,一般人很难通上电话。电报不是特殊情况不会使用,收到电报也非常事。所以,那个时候写信就是我们最好的爱好,也是与外面交流最好的工具。现在回想,写信其实比任何现在的工具好,还能锻炼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不写信真的少了一种感情,多了一份懒惰。

青春岁月从此便在军中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记得当时最爱唱的那首《当兵的历史》,越唱越精神,越唱越有力。

从不合身到越穿越精神的军装,已经铸就了一种力量。无论发了多少新衣服,旧的军装从来都舍不得丢掉。洗得发白,还依然穿着出操、训练和勤务。只有当特殊场合,或者回家探亲,才舍得穿新军装。一些训练服经常是脏了洗,破了缝,直到实在不能再穿才舍得丢弃。

每件军装除了洗得干净,还叠得整齐,穿在身上一点折也没有。有时间我们便整理内务,收拾军装。军装就是军人的外貌,更是军人的形象。所以,对待军装很多时候有如待友一般。

直到有一天,当自己脱下军装时,发现一向规则的生活有些不自在。虽然时尚的衣服很鲜亮,但真的没有军装穿着更适合自己。

不穿军装,生活归于平淡。很多时候只要看到穿军装的,内心就会生出一种特别亲近的感觉。

多少个夜晚,多少次在梦里,那身军装的样子诱惑得实在不能自我。还想着在军中摸爬滚打,还想着在站岗放哨,还想着和战友嬉笑。每次听到“若有战、召必回”,那份责任期待总会激情满怀。

军装、军营、军人都已经驻在心底,融进血液。虽然不再穿军装,但依旧做着绿军装的梦。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穿过军装,总也放不下军装。不穿军装,衣柜里照样放着过去穿过的军装,让我在重拾旧梦的时候获得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得意。

绿军装,陪我走过人生最美好的季节,给了我最美好的回忆,让我有了最庄重的称呼。

岁月催老了脸庞,却摧不了绿军装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军装   合身   电报   新兵   军中   军营   红花   丰盛   美文   村里   饭菜   军人   亲戚   家乡   日子   感觉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