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与假有——“空”的意涵

鸠摩罗什以前,治般若之学之僧人深受“格义”影响,北方道安及其弟子常取道家理论立场以观佛学,对于“般若”各有解读,成所谓“六家七宗”,然而各有不足。僧肇所持有的理论立场拒斥玄学强调本体与现象——现实存有的“有”与本体根源的“无”——的联系的解释路径,而以“空”来调适“假有”与“真有”。

在《不真空论》当中,僧肇对其中之三进行批判:心无宗以“空”为一内在境界,但是却忽视外在万物,认为“空”与对象无关;即色宗认为色(物质存在)在感觉世界的呈现并无存在性,意识到“虽色而非色”,现实世界中的“色”仅仅是假色,但是却仅此而已,未能更进一步从“因缘生”的角度看到“色”的本质为“空”;对于本无宗,僧肇使用了更多篇幅进行批评。

真有与假有——“空”的意涵

首先他就指出本无宗“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也就是对于“无”有着更多理论倾向,他们的“无”更加接近道家的术语,“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即是认为世间万物背后皆有一个“无”作为本体。本无宗的“非无”是否定了绝对的虚无,但是却将“空”或“无”本体化,成为一个“有”。

僧肇深谙大乘般若空观,被鸠摩罗什赞誉为“秦人解空第一”。他的“空”即是对“独立存在性的否定”,“不真”即为“空”,在此基础之上,僧肇有其独特的对“有无”的理解,“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也即是说提及“非有”时实际是在表达现实中的存在物并非“独立自存”的;提及“非无”时则是在说明物虽然并非“真物”,但其是实存的而并非虚无。

真有与假有——“空”的意涵

尽管“有无”并非“空”的道理,但是却可以作为一个锚点反向来定位“空”。真谛与俗谛在僧肇看来是同一的,“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真谛无成无得,是从“空”的本质入手反观缘起之物,便能发觉现实中的“有”仅仅只是“假有”而并非“真有”,所以就是“真谛以明非有”;俗谛有成有得则相反,它落足于现实之存在,“非真无”便是表明不存在绝对的虚无,现实的存在确有其存在性,这就是所谓的“俗谛以明非无”。

二谛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空”进行理解的方式,因而二者绝非不可相通,“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但真谛与俗谛的分离并非无意义,除去不同面向的解释路径的意义之外,这种区分还具有某种教导的意味:不做区分就可能导致偏执一方——执有为空或执无为空。

真有与假有——“空”的意涵

不真空论的重点在于“不真”,即是在表明世间万物都为缘起之物,万事万物本质皆“空”,但是却并非是虚假或者“无”;了悟了“空”的道理,不执着于“生”与“死”或“有”与“无”,才有可能向着更高奥的境界晋身,以龙树和尚之语为结即为“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大乘   空论   本体   道家   因缘   缘起   美文   虚无   真谛   有无   路径   万物   本质   世间   现实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