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一份茶汤却“泡制”出了“高手”杨七杨巴的差异化

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 ——冯骥才《俗世奇人·好嘴杨巴》

作家冯翼才先生笔下的作品,他笔下的文学作品相当多,比如《刷子李》《花脸》《泥人张》《好嘴杨巴》等都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冯骥才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讲述的是一些在民间的高手,他们虽然是普通的平民的身份,但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并且其技艺也是非常的高超的。

有机会读到冯老的小说集《杨嘴好巴》,故事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杨七,一个是杨巴,他们在天津做着同样的营生,但是分工却不同,不仅让我对杨七和杨巴的身上的拼劲所吸引,也让我在杨七和杨巴身上看到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和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化。

《好嘴杨巴》:一份茶汤却“泡制”出了“高手”杨七杨巴的差异化

一、“高手”杨七、杨巴的性格分析

 在天津有两位卖茶汤的高手,一位是杨七,一位是杨巴。

杨七专门负责泡茶,泡茶汤的过程做的极细致,之所以他们家的茶汤之所以出名,无不因为杨七在背后使出了做茶人的精细。

  一般茶汤是把柴[shú]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香味只在表面。

  杨七会先盛半碗U米面,洒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用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

这么好的茶汤谁来负责呢?当然少不了店里的另一个能人,那就是杨巴,杨巴因为口才好, 会里外照应,所以茶汤生意才会做的相当好。

《好嘴杨巴》:一份茶汤却“泡制”出了“高手”杨七杨巴的差异化

从杨七和杨巴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杨七是一位内向的踏实实干者,而杨巴因为生着一张好嘴,能言善辩,所以杨巴是属于外向的。

现实中,外向和内向的人往往有着各自的特点,内心的人一般做事心细,凡事尽善尽美,而外向者也比较随机应变,所以也就造就了杨巴在后来的面对问题时的灵活。

二、杨七、杨巴对手艺执着与热爱。

杨七是负责煮茶的,他煮出来的茶因为放了芝麻并且对芝麻的用法考量用到了极致,所以他的茶才会名扬津门的街道,杨七对工作上的认真钻研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而杨巴却在口才方面在这条街上称“王”,再好的茶如果没有一位能说会道的人通过介绍让更多的人认识它,那么再好的茶也没有人品尝,更不会有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

从杨七、杨八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俩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这门技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

所谓爱一行才会钻一行。

生活中,任何人想要精通自己手中的一门业务,除了用心做好之外,还要让人知道你是怎么好,所以营销自己对于外人来说尤其重要。

三、从杨七、杨巴身上给我的一点思考

好嘴杨巴中杨七和杨八,杨八是靠机智应对取得了名誉。小店从杨家茶馆成了杨巴茶馆。

杨七的两门绝活,一是在柴米面沏一半后撒入芝麻;二是芝麻是用炒过擀碎的才会香,粗细刚好,有嚼头,才让杨家茶馆才名誉全城。


《好嘴杨巴》:一份茶汤却“泡制”出了“高手”杨七杨巴的差异化

如果没有杨七对茶汤下的苦功,官员们也不会推荐给李中堂食用,而杨八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离开了杨七的手艺茶馆,杨八再能言善辩,他还只是一个卖茶汤的伙计。

就像冯老在书中所说的,“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七的存在确实是成就了杨巴的人生,而杨巴的天生好嘴也成就了他们俩的茶馆。

这也让我更相信一句话,那就是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只有相互比较时,两个人的优弱点才能显现地出来,也因为相互之前的差异性,让这两位伙计成为了这间茶馆最好的搭档。


《好嘴杨巴》:一份茶汤却“泡制”出了“高手”杨七杨巴的差异化

杨七和杨八是互相成就对方,离开了谁,茶汤都无法良好运营。

所以,能够学会取长补短对于每个人来说尤其重要,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而那些真正让人称赞的绝不是那个人的长板,而是他的短板造就了他人的长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茶汤   茶馆   高手   能言善辩   米面   粗细   天津   绝活   伙计   奇人   手艺   美文   笔下   芝麻   身上   成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