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连续26年徒步 54公里祭扫慰英烈:好的教育是行走在路上

#师生连续26年徒步54公里祭扫慰英烈#人民网消息:4月2日凌晨5点,宁夏固原二中2000余名师生从固原市区出发,冒着雨雪、踏着泥泞的道路,徒步去往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任山河烈士陵园,为烈士敬献花圈、擦拭墓碑,缅怀革命先烈。随后,再徒步回学校,来回路程共计54公里。这已经是师生连续26年如此了……

看完这条新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道这样的行走对学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徒步不管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是对学生意志品格的磨练,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我又想起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浙大西迁的历史: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

师生连续26年徒步 54公里祭扫慰英烈:好的教育是行走在路上

这2600多公里全靠走,并且还面临着日寇的威胁,其中的艰辛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但是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岁月里,竺可桢校长倡导“求是精神”,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胡刚复、蔡邦华、王国松、王琎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浙大崛起成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两弹元勋王淦昌在湄潭期间发表了《中子的放射性》《关于探索中微子的建议》等六篇论文,进入了原子科学的前沿。

师生连续26年徒步 54公里祭扫慰英烈:好的教育是行走在路上

我又想起了27年前,我们到镇上的中学读书的时候,大家全都是走路。从我家到镇上的中学,一个来回有40公里,每个星期我和哥哥都要走上一遍。就是这每个星期40公里的路,有时从中午一直走到傍晚才走到家,一路上要爬坡上坎,涉水过河,有时又饥又渴,有时大雨滂沱,有时烈日高悬,有时清风为翼,星月相伴……现在想起来,就是这几十里路不间断地磨砺着我们的意志,为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年,开学报名的前一天。父亲领着我和哥哥去师范报名。其实那一年我已经在师范读了一年了,哥哥已经读了两年。但似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父亲反倒不放心了,他要亲自送我们去。那天很不凑巧,早上的时候没有等到车,于是父亲便领着我们边走边等,按他的本意,路上总会有车的,但谁知道一路上都没有车载我们。我们背着帆布包,就像外出打工的人一样,一路风尘仆仆,从早上天刚亮一直走到晚上的11点过,那天横跨三个县,走了100多里路。我脚上磨出的泡,半个月之后才渐渐地不疼了。但这一路走下来,我不断地重新认识乡村,审视自己,后来再遇到一些难事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次开学前的行走,战胜困难的勇气又油然而生。我那个时候的年龄和固原二中的学生差不多。

师生连续26年徒步 54公里祭扫慰英烈:好的教育是行走在路上

前几日,我县一高中组织学生远足,往返大约70里左右。这样的远足学校每年都开展,每一年都有学生在远足前认为自己不能完成这样长距离的行走,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战胜了自己,人的脸上都溢满自豪、自信。还有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还能记得远足的收获。

我们每一个学生,大多可能成不了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却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行走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或许最好的教育是行走在路上,或许教育100遍不如徒步100里,让我们在行走中不断的告诉自己:“咬咬牙坚持一下,慢慢地一切都会过去!”在行走中学会坚持和容忍,认识那个完整、真实、优秀的自己,走过痛苦,走向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固原市   固原   师生   遵义   湄潭   日寇   英烈   杭州   镇上   浙江   一大批   美文   浙大   父亲   哥哥   路上   科学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