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何去何从,还看多方博弈

"双减"指的是校内、校外减轻学生负担,校外针对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得占用节假日时间对学生进行学科培训;校内则提高"作业质量",减量增质……

具体细节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我们知道"双减"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必然会出现种种"一刀切"的现象。比如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取缔校外培训机构,甚至把学科辅导和扫黄打非并列;有的大学已经取消大学生家教服务业务……有的家长已经开始利用举报家教的方式获得培训老师的"无偿补课",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宣布转型……

“双减”何去何从,还看多方博弈

但是各个学校却对校内减轻学生负担没有什么行动,甚至老师对校内减负几乎漠不关心。

究竟双减政策落实到什么程度,除了国家意志之外,是教培机构、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多方合力到结果。

一方面,学生学业成绩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对教育主管部门、老师、学校、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若不改变,这意味着学业负担不可能减少,这意味着家长、学校、学生对学业成绩的需求依然存在,这种需求很难让老师、家长、学校主动降低学业负担。

当下有些地方在前几年已经改变了对学校、老师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权重也越来越小,有些地方的学校确确实实在校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家长"望子成龙"、"一考定终身"、"输在起跑线上"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家长们在校内减负的同时进行校外增负,这也是近几年校外培训机构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双减”何去何从,还看多方博弈

当前对教育的改进寄托于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对教育系统进行改进,可是对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的改变并没有触动家长的"核心利益",在教育均衡化程度远远不够的时候,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焦虑是校外增负的主要因素。

当下,高等教育等级化无法改变,高考的录取方式无法改变,甚至体现各地政绩的重点校、重点班都很难改变,这一切都使得过去致力于教育均衡的"县管校聘"、"轮岗"、"就近入学"、"破五唯"等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这些除了教育评价的问题之外,还有整个教育系统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对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吹捧是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这不是简单的改变评价能够解决的,毕竟家长们能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利益链,把教育当作对孩子的投资的家长们对学生学业增负绝非是"减轻负担"的政令能够消减的。

“双减”何去何从,还看多方博弈

在前几年教育培训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教培业从业人员有上千万,双减政策可以使得一部分遵纪守法的机构遵守规则,但是对于数以百万计的从业人员来说,活着永远被放在第一位,当遵纪守法与活着发生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大多数都会选择活着。在家长们大量校外培训需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肯定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从业人员"铤而走险"进行"黑教培"。这样一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依然存在,唯一改变的则是合法教培与非法教培的问题。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校内减负是建立在学校老师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的基础上,在这个前提下,家长不需要再到外面增负了。问题是,当下学校能否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历史告诉我们,选择了题海战术的老师怎么可能做到让学生做很少的题目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呢?

即便是学校能实现这个前提,可是家长又怎么嫌自己孩子的成绩更好呢?毕竟北大、清华的诱惑太大了……

当然,这仅仅是多方力量的博弈的一个推演,如果加入教育行政部门这个变数,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正如当初的"县管校聘"、"就近入学"等等政策一样,这次的"双减"也同样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这里面既有价值观的问题,也有方法论的问题,但是从当下来看,这个结果可能是发散的,各种可能性都有可能出现,或许是不同空间、不同阶段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数以百万计   作业   行政部门   校外   校内   何去何从   美文   学业   负担   家长   成绩   需求   评价   老师   质量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