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嘿神秘?

走进2021,

主动搞点耍事。

坤哥散打新闻,

也许开卷有益。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神秘?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嘿神秘?


一、概念

记者调查是以监督性、评述性报道为主,充分运用新闻调查手段和方式来体现调查过程并展示事件和话题结论的新闻评论形式。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立身之本,是记者重要的工作方法。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新闻报道。所以,有人说,调查研究是客观事实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桥梁”,是新闻报道的“接生婆”。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把两者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统一起来,就需要调查研究这一座“桥”。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报道的母体,新闻报道则是客观事实的产儿,而产儿的问世,就离不开调查研究这个“接生婆”。

二、从记者调查看通讯导入方式

本节不去讨论记者调查的具体操作手法,而是以自己多年的新闻实践,举一些报刊中随手翻检的新闻调查导语例子,看看他们是怎样做导语的,看看导语究竟有哪些新的比较受欢迎的通讯导入方式。

1、以人物片段导入。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嘿神秘?


2004年4月7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有这样一篇头版报道,题目叫《北京上海,外资选择谁?》这样两个地域比较的深度报道,开头却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片段开始的:

3月24日上午10点,住在北京北郊某小区的肖容挎上手包,懒洋洋地走出家门,到楼下菜场买菜,开始了她新的一天。自从5天前由上海回北京休假以来,肖容每天都这样开始的。“能与丈夫和孩子团聚自然是高兴的事情,否则,回北京就是一场无聊的商务旅行,在上海却像是真正的生活!”肖容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0多年,在上海不过才1年……

“肖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北京和上海究竟有什么差别?这和外资投资有什么关系?吸人眼球。

2、以叙述事件导入的,这是比较常见的。

如2004年4月26日的《三联生活周刊》刊登的一篇调查报道,题目是《重庆氯气泄漏事故》,导语是这样写的:

4月16日,星期五,位于重庆人口密集区域的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造成9人死亡或失踪,在该厂周围居住的15万人被要求紧急撤离,事后得知有很多处于安全区域、根本不需要疏散的群众“闻到一点点异味就因为害怕而撤离”。这起被初步认定为“安全责任事故”的事件,使重庆人过了一个并不轻松的惊险周末。

可以说,导语中新闻应该具备的几大要素几乎占全了,使读者明白得畅快。这样的导语较普遍,但要做到吸引人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更多地要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了。

3、目击片段导入。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嘿神秘?


《南方周末》2003年11月7日的头版深度报道《亿万富翁孙大午的梦和痛》,导语也是一段目击式的场景片段描写:

11月1日,河北省徐水县。85岁的刘凤兰在家里一大早就心神不宁,一会儿坐到炕沿上,一会又挪到院子口向远方张望:她儿子——49岁的河北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自今年5月27日被逮捕后,再没见过母亲的面。

在被羁押近半年后,孙大午被地方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定于是日释放。

这天也是孙大午父亲孙凯的生日,全家人都在忙活着饭菜,谁也不怎么说话。作为现场惟一的记者,我甚至不忍旁观这次压抑而酸楚的家宴。

突然,家门口传来哭喊——“大午回来了!”

这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孙大午。半年的牢狱生活,他比照片上瘦了些,理了个寸头,白发出来了,但看起来精神尚好。

亲人们把孙大午围在了中间,哭作一团。

这种导入就好比电视台记者用镜头拍下的片子一样,比较直接、直观、真实。

4、语言导入。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嘿神秘?


一般以报道中被采访的对象口中说出的比较干脆,或有一定提纲挈领性的语言作为导语,直接让人物带着声音出场,往往比较有现场感,并给人以立体感。

《南方周末》2004年4月29日头版报道《两个男孩的神秘死亡》的导语:

“我们爬一会儿山就回”,刘清林那天对姐姐喊,这成为他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

5、气氛渲染式导入

2004年3月29日《新闻周刊》《哈马斯领袖倒在血色清晨》,从题目看就已经有了渲染成分,再看看导语:

当地时间3月22日凌晨5时许,中东加沙地区原本平静的春日拂晓被以色列的三枚导弹打破。

接着看其中的下一篇报道《亚辛,宗教领袖还是以色列的拉登?》的导语:

3月22日,当亚辛静静地躺在盖着绿色哈马斯旗帜的棺材里,被悲痛的人群簇拥着在加沙街头行进时,几乎所有的收音机都同时传出同一个声音,那是他生前的声音:“我们选择了这条道路,要么殉道,要么胜利。”

这样的导语往往含有文学描写的因素,通过渲染烘托出一种场景或气氛来,使读者也笼罩于其中。

6、概括判断式导入

这种方式一般是记者将文章的结论性语言概括出来作为导语,旗帜鲜明。

3月18日出版的《了望东方周刊》上有一篇调查报道:《磁悬浮令北京左右为难》,它的导语更像是记者调查分析做出的一个判断:

磁悬浮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尊严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再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月8日的调查报道《股市公告先于政府招标许荣茂南京18亿问题圈地》的导语:

以前从来未涉足南京地产的许荣茂一出手就带着睥睨金陵的霸气。

往往在商界经济类的分析性的深度报道中,这种判断式的总结性的语言比较多,因为它更多地是对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性的东西,往往这是它们依靠的存在价值所在。

7、转折式导入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嘿神秘?


《南方周末》2004年4月22日的报道《北京地坛医院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文的导语:

即使最激进的民间抗艾人士都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动一场对艾滋病的战争。然而,北京地坛医院日前组织的一次艾滋病药物试验,在大战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一扬一转,便把读者“拐”到文章内容里去了。

8、渐进式导入

就是欲言此而先说与之有关的其它细节,逐渐地归结到文章的主体上去。如《南方周末》2004年5月13日的调查报道《我该退耕,还是复耕?》的导语:

仁和村村民白继信的财产原本包括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两千斤粮食,另外还有一头骡子“小黑”,桌上那部电话从不往外打,只用来接听在新疆当兵的儿子来电。

财产本来就少,如今连土地也被夺去了,如今面临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就令读者产生心理共鸣了。

9、悬念设问式导入

其实就是提问的办法,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南方周末》2004年3月18日的报道《物华股份前董事长被捕幕后》的导语:

张玉琦设计的一条精巧的股权转让路径,在一年后依然缠绕着对物华股份失去控制权的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这位前董事长是如何将物华股份玩弄于股掌之上?又是如何使结局无法挽回?

除了以上的几种常见的导语写作方式之外,还有如情感情绪导入、类比导入等等。俗话说,“文无定法”,也许同一个选题,在不同的记者手里,采用的导语方式也不同。往往与记者语感、领会程度及文字习惯等都有关系,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读者能愿意接受你的写作内容,那就算是成功的。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41) 记者调查嘿神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物华   哈马斯   产儿   记者   导语   散打   南方周末   重庆   调查研究   新闻报道   美文   北京   片段   课堂   客观   事实   读者   神秘   方式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