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54) 新闻采访与新闻观察

走进2021,

主动搞点耍事。

坤哥散打新闻,

也许开卷有益。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54)


新闻采访与新闻观察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54) 新闻采访与新闻观察


1、到现场去:谈到观察,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到现场去。从新闻事业本身来讲,从千千万万记者成长的道路来看,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现场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放弃。

2、看不等于观察: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3、 观察依赖过硬的基本功:观察是一门技巧,需要扎实基本功,既敏锐的观察能力。何为敏锐?在短时间内能扑捉到关键的镜头,对于客观事物有精细的识别能力。

4、 掌握观察的规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事态,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上后下。

5、 有粗看,也有细察, 以细为主。

6、 几种有助于观察的技能:第一种:目测。第二种:速写。第三种:拍照。


四、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54) 新闻采访与新闻观察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做透彻分析、正确判断,紧紧把握住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是采访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记者要根据采访对象的心理做好如下处理:

1、出发前,先要研究对方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年龄、职业、习惯等,大致估一估对方的性格、脾气该属哪一类。这往往可能成为谈话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手段,可使对方一开始就对你表示亲近进而产生初步的信任。

2、交谈中,记者、通讯员的态度要不卑不亢,谦虚、庄重。见了名人、领导、外宾,不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见普通百姓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有句名言说得好:“谦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此话很富有哲理。

3、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遇到对方精神紧张时,要设法缓和气氛,聊聊闲话;遇有难言之处,要巧妙引导。

记者的职业活动特点就是采访。而采访,就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称职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就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就要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之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要认识到“采访是沙里淘金,是蜜蜂采花酿蜜,是艰难的跋涉,是痛苦的探寻”。这进一步提醒记者要有一种敢于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采集到真实有价值的素材,写出称心如意的好文章。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54) 新闻采访与新闻观察


五、采访的几个要点

1、精心筹划,做好采访前准备。在采访前,要先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先查看一些有关资料,通过事前走访有关部门或人士,对采访对象做一些了解。如采访一个车站确保安全的情况,可先从段上有关部门摸摸情况,然后再去这个车站,便能做到心中有数。要采访某站长,要先到他的上级主管部门去,对他的领导能力、工作业绩和他本人的经历、性格、爱好及家庭情况等摸摸底,这样先弄清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成竹在胸。采访中可避免提出一般性常识问题,又有助于集中精力去挖掘最需要又有深度的情况。在有充分调查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采访,往往能唤起被采访者的信心、激情,使采访更顺畅,采访结果更富有成效。

2、融洽采访关系,站在平等视角采访。怎样才能使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建立融洽关系呢?采访者初次与对方见面时,首先采访者应在对方的心目中树立一个很庄重的形象,既要客气和蔼,又要不失礼节。尽量让被访人毫不拘束,兴致勃勃地谈话,配合采访。

曾有两个媒体的记者一同到一个小山村采访基层建设工作。一个记者刚到村委会,就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也不下去调查采访,就对村支部书记说,你按我的思路,就这样说,然后就开始录同期声。弄得村支部书记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只好断章取义地对着话筒说,他们村按照上级精神,学习文件,一一落实等一些客套话。

而另一名记者,随着村干部到村里到处走走看看,又深入农户家中,与他们拉家常,打成一片。他发现村子虽然偏僻,村里的道路却修得非常好,并且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环保节能的沼气。他问村里路怎么修的,村民争着对他讲村里修路的故事。过去村里种的山楂、苹果都卖不出去,有的烂在树上。村支部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把他们家耕地用的牛都卖了集资修路。村民看到后,都踊跃筹款修路,你几十,他几百,就这样凑够了修路钱。采访回来后这名记者成竹在胸,一气呵成一篇小通讯《通向山外的那条路》,作品还获得了省、市奖项。

那名居高临下的记者连一篇普通的消息也没写好,更别说写出彩了。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54) 新闻采访与新闻观察


3、采访做到简洁到位 ,直取实质。在采访中,经常会使用封闭性提问,即问题有明确指向,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控制。这样就能使一些有意躲闪、拖延扯皮的采访对象进退两难,不得不做出正面回答。这通常是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运用的采访技巧。

4、投石问路,以“情”为点。面对封闭情绪或因种种原因不肯敞开心扉谈心声的采访对象,记者应采取“投石问路”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巧来激发对方的兴致,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感或事件真相。

有一些采访对象脑子里有很多东西,却有点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碰到这种情况,记者应根据对方的身份、性格、习惯等,以适当的口吻从较细小的具体问题引导谈话就可打破僵局。在《一个农村妇女的大学梦》专题节目中,记者想挖掘到这位农村妇女含辛茹苦将两个弟弟和一对儿女培养上大学的“秘诀”,可是这位农村妇女,面对记者的采访却一直只是高兴地笑,什么也说不出。这时记者换了一种方式,用当地方言拉家常的口吻问:“家里出了四个大学生,你高兴吗?”“高兴。”“家里经济也不太好,他们上学的费用怎么办呢?”“我准备再多养一些鸡,再多种一些果树。” “哦!以前就靠这些补贴他们上学费用?”“就是这样。本来我没种过果树,为了让他们上学,我也是想尽办法。我小时也特别想上大学,但上不了。现在我一定要让他们都上大学,圆我的一个梦,再一个也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和姐姐的责任。”真情的交流使这位农村妇女终于道出肺腑之言。当然,迂回引导只是手段,应当有分寸限制,一旦感到时机成熟,就应迅速切入正题。

5、学会聆听, 随机提问。面对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知识的采访对象,记者在既定采访计划的基础上,要学会聆听,以减少对对方的干扰。在聆听的过程中从对方回答里再寻找、提取新的问题,这也是最能体现记者采访功力的一步棋。

《东方之子》曾播出记者对作家张贤亮的专访节目。张贤亮是我国第一个“下海”的作家。记者就“你认为艺术创作和经商哪头更重要”、“如何既能投入地写作又能游弋商界”等问题,与张贤亮进行了“智者与智者”式的对话和辩论。在淡淡的火药味中,人们能感受到心与心的“不设防”,也感受到了记者的智慧、幽默、善意和温情。一个个问题总是源于不断展开的谈话内容,完全激发了采访对象的交流愿望,看后使人感到对话自然、和谐,不机械生硬。

总之,成功的采访会为节目锦上添花。其中所要用到的一些技巧,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的。只有善于总结,勤于积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采访技巧,才能出色完成采访任务。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54) 新闻采访与新闻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散打   采访   投石问路   成竹在胸   新闻   基本功   美文   村里   课堂   农村妇女   对象   记者   能力   现场   情况   心理   技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