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散文)

外婆,就像避风港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口 耐 寒

说外婆,像一片海,的确有些夸张,但说她像一个避风港,还是比较贴切的。孩提时,外婆对我和弟弟们的包容和怂恿,使我终身难忘。

曾几何时,我写过父爱如山;母亲是一条宽广的河;外公,是一首高亢激越的诗。而笔端下从未有过,以外婆单独命题,直抒胸臆,表达深深的爱恋之情。在写父亲的行文里,我还偶儿提到过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就连我的妻子儿子,甚至英年早逝的二弟,我都撰文赞美过,可就是没写过外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慈祥而坚韧的外婆,不值得泼墨,讴歌么。不不不,绝对不是。这是因为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里,外婆人生经历的事太多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那究竟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一直没有寻找到描绘外婆的最佳角度,怕写不好,外婆勤劳而智慧,贤淑而善良的真实形象。是因为,外婆对我一生的影响太大了,怕触碰到内心世界的柔软之处。还因为,我笨拙的脑加笨拙的笔,怕对外婆痛彻心扉的思念和缅怀,不够真实真诚。

孩提时,小伙伴们,嘴上常挂着一首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后来,又听到不少大腕歌星传唱经典歌曲《外婆的澎湖湾》。那时候,我年幼无知,对歌词的意境和内涵不堪了解,只觉得朗朗上口,好听好玩。于是,就跟着其他小朋友啍唱起来。时至今日,年逾花甲的我,才渐渐明白歌中的深刻含义。外婆九十二岁高龄,驾鹤西去。如今想来,在她健在时,我没留下点有关她的文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人们常说,一个人逝世后,其精神将永恒。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不过,如今我对外婆的思念,对心中情感的积淀,对文字的储备,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这篇短文,算作是一种弥补吧!有人说,雨天,适合追忆往事。那么,缠绵阴雨天呢,不就更适合对已去长辈的缅怀和思念。在这里,我要讲外婆的故事,就必然要涉及到外公。不然,就无法将外婆抵御风暴的人格魅力,讲深说透。基于此,下面零碎的片断,就是我对美丽外婆的追忆——

上世纪中叶,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我听父亲说,外公曾毕业于西南军政大学工程系,是南京沦陷的幸存者,曾在革命的队伍里,表现不俗,屡建功勋。当年,神州大地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很高。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筑成渝铁路,新中国第一路。这时,外公作为工程技术尖子,便主动向党组织请缨。事隔不久,经上级慎重研究决定,由外公带队的四十六名技术骨干,从南京乘船奔赴重庆。逆江而上,走走停停,近半个月,才终于抵达久经战火洗礼,崇山峻岭的山城重庆,及时投身到热火朝天的,风餐露宿的十万筑路大军之中。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翌年春天,外婆为了鼎力支持外公执著追求的事业,全家从南京迁至重庆九龙坡定居。外婆就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急匆匆地赶来。她常说,男主外,女主内,天经地义。作为堂堂七尺男儿,必须在外打拼,也必须是小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才能改变命运。而作为女人作为妻子,就必须是贤内助,勤俭持家,还必须是自家男人停泊的温馨港湾。

父亲打开记忆的闸门,他告诉说,外婆,当年是大户人家的姑娘,是南京城远近闻名,大裁缝师的女儿,居然能毅然决然地拖着三个孩子,辞掉裁缝铺的工作,从大城市来到山高坡陡的重庆吃苦,是平常女性万万做不到的,可你外婆做到了。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父亲有缘认识了,当年还是个中学生的母亲,后来,他俩结婚,就有了我。提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也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就在谈婚论嫁时,那天,父亲拎着一兜苹果上门提亲。起初,外公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认为,我父亲是泥腿子出身的军人,已三十挂零,仅管当时,他是铁路公安团,某派出所的所长。而我母亲只有十六岁,还是个扎着羊角小辨的活蹦乱跳,清纯可爱的妙龄少女。门不当,户不对,年龄差异太大不说,可文化反差实在是太不匹配了。但是,我母亲很任性,她说她喜欢威武英俊的军人,还哭闹着说,这一生非他不嫁。无奈,心慈,有着菩萨心肠的,外婆对外公说,新社会讲究自由恋爱,你看,小女的心早就被那个小伙子偷跑了。现在阻拦,已晚矣,算了,就由她去吧!相信她没看走眼,我们祈祷他们吧!最后,外公还是极不情愿地转变了态度,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在他看来,至少这个军人的政治素质可靠。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由此可见,外婆,是儿孙们的避风港,更是晚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即使在波涛汹涌的袭击下,也能竭尽全力护佑着小字辈。准确地说,外婆的性格,外秀内刚。表面上看,她面善,为人豁达,性情开朗,待人厚道。而内心的强大,尤其是她的坚韧品格,是一般女性很难具备的。母亲出嫁前夕,外婆为把女儿漂漂亮亮,风风光光地嫁出去,专程带她去,当时市中心最繁华的解放碑毗邻的三八商店和群林百货公司,购买了两套款式新颖的嫁妆。并将外祖母传给外婆的一对银手镯,小心翼翼地戴在了母亲的手腕上,语重心长道:闺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身为人妻,遇事要冷静,千万不能任性,耍小孩子脾气,要温柔善良,学会勤俭持家,男人在外干事业,你一定要把家当好,云云。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若干个春秋过去了。

我八岁那年,听母亲说,在五七年全国反右政治运动中,外公身为某铁路工务段的总工程师,因观点激进,口不择言,讲了一些川黔线上线路整治的合理化建议及可操作的对策措施。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事隔不久,还说他是汉奸,特务,曾当过日本鬼子的翻译官。真是祸不单行啊!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可谓旷世奇冤。一时压得外公身心疲惫,直不起腰,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灾难降临,知书达理的外婆,见外公满脸愁云,甚至连死的心都有。就安慰他说:广才,你的事,党组织早晚会弄清楚,也迟早会还你一个公道,一个清白。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为了我,为了咱们家这几个还没长大的,可怜的孩子,你可不能倒下啊,要挺住,要好好地活着,活着就有希望,你可千万不能干傻事噢!相信,终会有真相大白,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是呀,在那个动荡年代,是人,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要么变成疯子,充当别人专政的打手;要么深受其害,失去自由,失去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要么是逍遥派,看破红尘,凡事玩世不恭。

俗语讲,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可外婆信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同外公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当外公说:桂英,咱们离婚吧!免得你也跟着我活受罪。岂料,外婆上前捂住他的嘴,严词拒绝道:不准说胡话,受点委屈又怎么啦!你应该勇敢面对,不能是孬种,你原来干革命的冲劲都跑哪里去了……。

在哪人妖颠倒的蹉蛇岁月,他们不仅把外公关进牛棚,还隔三差五揪去游斗。那时,对一个即将知天命的外公来说,的确是对他身心的残忍折磨,这是多么的不公啊!。好在外婆与外公旨趣相投,不离不弃,这才给了他继续艰难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外公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不慎左腿摔伤,几乎瘫痪。这期间,外婆闻讯后,硬是把几个孩子托负给娘家老人照看,自己及时从南京乘车过来照顾,使外公非常感动。外公说:这些年,你跟着我遭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既要牵挂我,又要拉扯几个娃。这时的外婆,就像一个抵御风暴的避风港。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八十年代初,组织上经过核查,为外公彻底平反昭雪。当年,外公的两个入党介绍人,一个去世了,只有一个证人能证明,他不是汉奸特务,更不是日伪翻译。事件草率定性后,外公自然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由一个技术总工程师,一下子被发配到一个偏远的养路工区当巡道工,一干就是二十多个风雨轮回的春秋。也就是说,外公把最美好的年华,最智慧最具才华的光阴,荒废和耽误在了小站工区。还好,他所在工区的工长是一个头脑很清醒,很正直的棒小伙,待外公不薄。一天,在线路上干活时,一个青工刁难外公,却遭到工长一顿臭骂,政治上的事,你一个乳气未干的傻小子,懂个屁!老总下放锻炼,你有啥子资格教训他?对方只好沉默不语了。每当上级打电话问及外公劳动改造的情况时,工长总会报告说,表现不错,认识深刻,规规矩矩,没有乱说乱动。

在深山工区的日子里,外公保持良好心态。一直把学习当成毕生的追求,休班时,他除了打扫厕所和院坝外,就是阅读各种书籍。有时也托人在城里买点电子管之类的配件,然后自己琢磨,几经捣固,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安装好了,丰富工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工友们称赞,就连原来对他挑刺的青工,都转变了看法。难怪当年外婆,要心甘情愿地嫁给绝顶聪明的,有着高尚人格魅力的外公。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那些年,外公一直在深刻反省反思,可他怎么也想不通,当年,一个精忠报国的热血青年;一个在南京大屠杀的前夜,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整条街的居民,通过三个下水管道带出,幸免遇难的好人;一个在兵荒马乱的岁月,把全家老小带到白洋淀芦苇丛中,亲戚家躲避纷飞战火,自己前去投身革命;一个修筑成渝铁路赫赫有名的功臣。居然,会是这种人生的结局。那些年,外公苦其心智,劳共体肤,一直在暗喑地想,为啥下面的和尚,会把上面的“经”,念歪了呢?但是,他仍在期盼红日当空,平反昭雪的那一天。工作踏实,不出任何睱疵。外公承认,他或许最大的缺点,是不谙官道,不会拐弯,不会见风驶舵,不知人生进退变通,一根筋。认准的路,就要一直走下去,哪怕是荆棘密布,毫不动摇自己的坚定信仰。当时,也有好心人提醒,叫他不要那么倔犟,识时务者为俊杰,眼下形势,胳膊拗不过大腿,写份深刻检讨,多说几句软话就算了。可外公却斩钉截铁地回应,叫我颠倒黑白,叫我芶且偷生,叫我像狗一样活着,决不可能!直到临近退休前,他才若有所思,恍然大悟,什么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等。有一次,他给我这个已退伍返乡参加铁路工作的外孙来信。信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我坎坷一生,憾事甚多,自古文人多磨难,希望你不要步外公的后尘,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啊……。

是呀,纵观古今,历史上有无数英雄豪杰,不都栽在奸臣小人的手里么。诸如民族大英雄林则徐,吉鸿昌,诗仙诗圣李白,杜甫,苏东坡,还有后来的邓小平,在多次的政治风云中,也曾有“三起三落”。我的外公虽然不能与名垂青史,流芳千古的伟人大师媲美,但他的血性,他宁折不弯的气节,就像一颗凡星,永远照耀着家族的子子孙孙。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当年,为了躲过文革这场劫难,外婆作为右派的家属,受尽了凌辱。仅管如此,为了照顾儿女,她与外公商量后,不得不毅然决定,把家迁回南京老家,千万不要误了孩子们,从小的学习和启蒙教育。并忍痛割爱,把已成家的我母亲和二姨妈留在了重庆照顾外公。那怕是生活再苦,外婆每年都要携带两三个孩子到外公的工区探望。而我母亲和父亲,还有姨妈,几乎每个月都要买些市面上紧俏的鸡蛋,奶粉,白糖等,去看望外公。

日子就这样艰难地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天,对外婆来说,可谓度日如年,十分艰辛和痛苦。重回南京市新街口定居后,她带着我的四个舅舅和一个小姨妈,居住在不到三十个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堪称陋室蜗居。为缓解拥挤,不得不在屋内搭一层小阁楼。仅管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日子过得很惨淡很窘迫。可外婆硬是以惊人的毅力,把一个个孩子,含辛菇苦地拉扯大,苦中寻乐。使子女们后来都谋到各自较为满意的职业。外婆常说,人啊,生存能力极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你不向困难低头,时刻保持乐观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心态,就没有什么事能吓唬住你!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也许,这就是外婆的哲学,外婆的理念,外婆生活的辨证法。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文G中,有一年盛夏的一天,素有全国火炉城之一的南京,烈日灼人,热浪翻滚,仿佛大街两旁参天的梧桐树,都快被点燃了。我听母亲说,这天黄昏,晚饭后,我的幺舅调皮,把邻里家的孩子打了,鼻子流了血,伤势比较严重。对此,对方家长找上门来,气势汹汹,兴师问罪,不依不饶。外婆见状,抱歉道,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孩子。紧接着,她又说,这样吧,现在孩子看伤要紧,你们先拿两百元去医院,如果到时不够,我在补齐啰,行吗?说话间,外婆就掏衣兜拿出了钱。对方见认错态度诚恳,出手大方,就领着孩子治伤去了。要知道,当年,这个钱,可是维持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啊。此时,幺舅知道闯了祸,被吓得全身发抖,绻缩在屋角不敢吱声。

随后,外婆温柔而不失严厉地说,小玉龙,出来吧,你躲是躲不掉的,我不会打你。我问你,你凭什么打小红?幺舅怯生生地回答,他带着一群小伙伴,骂我是狗崽子,还说我爸是右派分子,是汉奸、特务。我气不过,愤怒之下,就冲上前去狠狠地揍了他。外婆听后,觉得在理,就道,哦,原来是这样啊,妈妈不怪你,只怪这个世道太黑暗了,不过,天快亮了,我相信,黎明的曙光就在前方。心理说,真是狗仗人势!会遭因果报应的。继尔又道,好了好了,玉龙,妈妈不怪你,别哭了,今后别打人,你离这帮人远一点,不跟他们玩就是了。说着,她在上前为幺舅拭泪的同时,自己也流出了伤心的泪珠。可这件事的处理,谁敢说不充满外婆温韾港湾的风范呢!

外婆教子有方,包容宽容,从不轻易发脾气。是我最景仰的。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记得有一年,物品紧俏,啥都凭票供应的春节前夕,我刚满十岁。寒假期间,快过年了,母亲带我回南京看外婆。有天晚上,我因吃了不少红烧肉和炖鸡汤,肠胃不消化屙肚子,把稀屎拉到小阁楼的铺上。第二天一早,小姨妈和小舅舅带着我,在门前堆雪人,滚雪球玩。这时,我被母亲拉回去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毒打。她边打边唸叨,你也太淘气了,拉了稀,还用被子捂着,我整理卧具时才发现,满屋臭气熏天。此刻,外婆赶紧上前护犊子,她夺过母亲手中的竹片,毫不客气地阻止道:打什么打,我的外孙,小友成挺乖的,他毕竟是个小娃娃,犯点错很正常,你耐心给他讲道理嘛!何必大动干戈?你以为,黄荆棍下真能出好人么?!错,大错而特错。对于孩子的抚养教育,重在正确的疏通引导,凡事要有耐心,把利害关系讲明白,他不会听不进去的。否则,到了叛逆期再纠正,就来不及了,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孩子不淘气不撮笨,就不是孩子了,物极必反,你懂吗?要知道,我不是在惯孩子宠孩子溺爱该子,而是在讲道理……。

罢了,母亲再无言语了。这件事,我永远难以忘怀。那时,我对外婆的一席话,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总感觉母亲的粗暴言行,没有外婆温柔温暖。多年以后,我渐渐长大了,思想也渐渐成熟多了。蓦然回首,外婆的胸襟,外婆的宽容,也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我夸外婆,就像一片能容天容地的温情港湾,无所不容的浩翰大海,在她宽阔而温情的海域里,让人时时感受到作为长辈的一片片深情。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想当年,上头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地闹腾,三反,四清。反右不久,轰轰烈烈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老实说,在那大搞领袖崇拜,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红旗漫天飞舞,长达十年的动荡不安的年月。在上级看来,到处都有牛鬼蛇神。于是红色的海洋,一浪高过一浪。自然不仅使政历上有“污点”的外公,再次蒙受磨难,而且还株连到我的父亲母亲和我。父亲作为一个三等火车站的站长,自然没能幸免,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造反派们,给他扎扎实实戴上了走资派的尖尖帽。

在万般无奈的情势下,母亲既要照顾体贴父亲,又要在站附近养路工区做临时工,挣钱养家糊口,就只好把二弟和三弟送到南京,由外婆寄养。加之,外公又长年不在身边。那时候,可想而知,外婆既要百般的呵护自己家的五个未成年的子女,又要悉心照顾我的两个小弟弟,这是多么沉重的生活负担啊!仅管如此,她从不向困难低头。她常乐观地说,我辛苦点没啥,一个孩子是带,十个八个孩子也是带,只要能减轻你们的精神及生活压力,就值了。这是多么朴实而又崇高的思想境界啊!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在变化莫测的,浓烈的政治风云动荡,令人惶恐的日子里,我的外公再次被揪出来游街示众,自不必说。就我父亲而言,他本来是上级看好,抓革命促生产的典型,准备提拨的对象。可是,一场令人猝不及防的政治运动的到来,就像一场残酷的,令人窒息的冲击波。仿佛一夜之间,就搅乱了整个车站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那些年,爱讲根红苗正,仅管父亲苦大仇深出生,因早年他的两个哥哥相继参加红军,后来,我父亲十二岁也当上了八路军,而我的爷爷奶奶却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可在晋级升职的政审时,其岳父大人是右派分子,自然政历不清被刷了下来。又拿我初中考高中来说吧,本来,我在全年级五个班考了第三名,理应顺利升高中。可是,政审没过关,说我不仅有一个右派的外公,还有一个走资派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能录取。当远在南京的外婆听到这则消息后,肺都气炸了,顿时,晕了过去……。

还好,七十年代末期,十年内乱,终于结束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公的问题得以彻底平反,恢复了党籍,恢复了名誉。退休后,定居南京,与外婆他们共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直到八十八岁去世。我的父亲离休后,也与母亲过上了儿孙满堂的,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使四位老人先后告别人间,都没留下太多太大的遗憾,因他们身前,子孙们都很孝顺。因为长辈们深深懂得,人生没有坎坷,就不是生活。个人命运多桀,与一个民族遭遇的劫难相比,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外婆有如此的博大胸怀情怀。我想,只有一个诠释,这就是,她有一颗炽热感恩的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由若干个小家庭有机合成的。一个个家庭,就好似一个个细胞,众多的细胞组合起来,就变成了国。这就是歌词里唱到的,没有国,哪有家!所以,我要赞美外婆是不屈中华民族的伟大母性之一。她对我这个小字的茁壮成长,对我人生的正确引导是刻骨铭心的。后来,我在工作期间,凡到北京上海出差或学习,总要挤时间拐道,去南京拜望我敬佩爱戴的外婆。就在她老人家离开人间的头一年,我还去专程探望过哩!她身体硬朗,无大碍,迄今没掉一颗牙。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六年前,一个寒风凛冽的春夜,外婆不幸谢世的噩耗传来,我和母亲及我的妻子含泪乘第二天一早的飞机,直飞南京悼念。三舅哽咽,泣不成声地说,老母走得很安祥,一点不痛苦,昨晚发病不久,就寿终正寝了,享年九十二岁,应该说是肌体各部件衰竭所致。我心里说,是啊,只有一生慈祥善良的人,才能活得坦然,走得轻松。不过,我还是觉得,外婆走得早了点,她至少应该活上一百岁。因她就像大海一样宽容,又宛若明媚春天里一束艳丽的鲜花,永永远远地盛开在我的心上。上苍是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没有社会道德,没有社会良知的人,是永远也悟不出这个道理的。坦率地说,至今,我还时常在梦里梦见外婆的音容笑貌,大风刮来时,我仍孩子般躲进外婆避风的港湾……。

此文就此收笔,言不尽意,想说的话想发的感叹,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只是以外婆为题,折射了生活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但是,充其量也不过是湖光掠影而已,但愿能寄托我对外婆的深切哀思。

(散文)外婆,就像避风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外婆   工长   工区   右派   避风港   南京   重庆   姨妈   外公   美文   散文   当年   父亲   母亲   铁路   政治   孩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