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 | 战争来了,他们决定结婚,不管日本人怎么说

毓璜顶医院的前身,是美国北长老会郭显德的夫人(Harriet Southerland)在1890年开办的义诊所。在医院初创和早期阶段,曾有一些美籍医护人员在这里工作、生活,并因此而成就了两对伉俪,其中就包括在毓璜顶医院工作的杨医生和陆瑞德女士。

志在东方

杨医生(JamesL R.Young,M.D.,1898-1986),出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他的姑父就是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赫士先生。

赫士(Watson Mcmillen Hayes,又译为赫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天文学、法学、神学博士,登州文会馆第二任馆长,山东大学堂总教习。赫士是齐鲁大学重要的奠基人,山东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杨医生自幼深受姑父和两个表兄的影响,立志服务中国。他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于本院实习一年,在纽约短暂工作后,他决定奔赴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

正准备出发之际,适逢“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淞沪会战,战火连天,交通阻断,一时无法成行。

在被迫延迟数月后,杨医生不顾他人劝阻,毅然决然踏上征程,于1937年11月28日来到中国,12月即转入北平学习语言。1938年夏,抵达烟台,担任毓璜顶医院的外科负责人。

为了欢迎杨医生的到来,长老会举行了一个有130人参加的盛大欢饮会,当时在烟诸多欧美人士和本地知名商人悉数出席。大家除对杨医生到来表示欢迎外,更表达了彼时的烟台对外科大夫的迫切需求。

杨医生性格沉默寡言,外科医术精湛,最初,人们认为其手术的技术水准与前任狄乐医生难分仲伯,后来,大家公认其在有些方面还所超越前任。

杨医生不仅以医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还赢得了陆瑞德女士的爱慕。

陆瑞德(Marguerite Luce,R.N.,也译为玛格丽特·鲁斯,1906-1994)鲁斯这个姓氏,对于了解烟台历史的人并不陌生,芝罘学校学生、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鲁斯,与本文女主角都是英国移民,二人属同姓同宗。


烟台故事 | 战争来了,他们决定结婚,不管日本人怎么说

耶鲁大学护理学院毕业后的陆瑞德

陆瑞德在威尔逊大学毕业后,又考入耶鲁大学护理学院,1931年6月毕业。实习一结束,陆女士就登上1931年9月3日驶往中国的轮船。

来到中国后,她先去北平学习中文。1933年抵达烟台,担任毓璜顶医院临床指导主任,同时兼任毓璜顶医院护士学校校长职务。直到1937年南京政府教育部规定,各地护校校长职务须由中国人担任,她遂将学校管理交由聂荣贞女士负责,但护校的许多日常校务工作仍需要她亲历亲为。

在陆瑞德担任校长的四年时间里,护校共有34名男女学生通过考试,毕业成才。她业余时间还主动教授学生外语,1939年长老会曾通过决议,专门拨发给她35美金,作为7个月的授课补贴。陆瑞德女士待人温和友善,工作领导有方,深得同仁与学生敬重。

烟台故事 | 战争来了,他们决定结婚,不管日本人怎么说

1941年护校第十六届毕业典礼和全校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聂荣贞、白瑞德、陆瑞德和毕格林。

一场特殊的婚礼

陆瑞德女士来烟台的时间,比杨医生早五年。杨医生平日不苟言笑,两人在日常工作及长老会的各类活动中,频繁接触,日久生情,在烟台的土地上擦出浪漫的火花。感情水到渠成之际,他们决定结婚。

这一天是1941年12月9日,就是日本海军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驻地珍珠港的两天之后(日军偷袭珍珠港发生在夏威夷时间12月7日早晨8点,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点),12月8日(美国时间)美对日宣战,12月9日中国政府对日本宣战,整个世界陷于战争状态。

在烟台的日军迅速采取查封、接管、监视等手段,将英、美等西方侨民的商业、教育、宗教等场地、设施和人员纳入其监管范畴。拥有美国背景的毓璜顶医院,自然难逃被接管的厄运。

杨医生在1977年9月24日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山谷新闻快报》撰写文章,回忆多年前自己结婚的情形:“虽然日军袭击珍珠港所耗用的时间极为短暂,但我们与日本人之间迅速变成了相互敌对的‘外星人’。”

当时负责管理烟台西方侨民的是日本海军烟台司令部的一位军官(西方侨民根据他的脸部特征,为其取了一个外号:吹蜡烛的人),他在12月9日断然告知杨医生夫妇,日本帝国军事当局不允许他们结婚。虽然日军三年前就已经占领了烟台,他们夫妇二人经过讨论、商量,决定不理会日军的阻挠。

他们制定了计划,趁着当时混乱的局面,迅速向烟台长老会提出结婚申请,并得到祝福。


烟台故事 | 战争来了,他们决定结婚,不管日本人怎么说

陆瑞德女士

二十多年之后回忆起这一幕时,他们称自己的婚礼是“一场奇特的婚礼”,新郎穿着前一天晚上睡觉穿过的套装,新娘子的婚纱是简单花些时间将自己的制服改成的“街头礼服”。没有鲜花的簇拥,没有婚礼进行曲,连结婚的戒指都是临时用中国的银质拼图指环制作的。

参加当晚婚礼宴请的人员除了牧师,只有四位嘉宾到场,他们烹制了鲱鱼作为当晚的主菜。虽然婚礼上的一切看起来都是极其简陋和寒酸的,但新婚还是为两位新人带来了巨大的快乐。

尤其是此后又经历了多年忙碌、枯燥的日子后,他们更深刻理解了“危险共担,感情加深”(danger shared is affection deepened)这句话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不平凡的意义。

陆瑞德迫切想将自己结婚的喜讯通知远在美国的家人,但当时已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传递讯息,她不得不辗转将消息告知一个在中国大后方的朋友。几个月后,她朋友终于想方设法于1942年4月11日,电报通知陆瑞德在美国的母亲。

被囚禁的日子

杨医生夫妇当年在烟台住过的房子,幸运地得以保留。它位于毓璜顶东路南端路西,是一栋两层英国早期殖民地风格的洋楼。当时,站在楼房东侧的阳台上,可以一览无余地观赏整个城区的风景。洋楼的内部设施齐全,还具备当时烟台极为罕见的中央供暖系统。


烟台故事 | 战争来了,他们决定结婚,不管日本人怎么说

杨医生夫妇故居今貌

自1943年5月3日起,陆瑞德和她的丈夫被日军软禁于自己家中,不能随意外出。随后日军开始拘押在烟西方侨民,侨民统一被拘禁于后来被称作“美国长老会差会集中营”即毓璜顶一带的传教士建筑内。

1942年10月29日,日军首先勒令西方侨民到毓璜顶集中营报到。11月5日,又规定芝罘学校的师生到集中营报到。杨医生的住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集中营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确定为集中营三号营地6号拘留所。

一座洋房被塞进7名男士、9名女士和43名儿童,共计59人在他们的家中拘禁。他们夫妇同357名“外国人”一同开始了集中营囚禁生活。

在囚禁的日子里,杨医生除了参加集中营组织的各项劳动外,还要负责营内的医疗事宜。陆瑞德所在的妇女组,每天负责营内的卫生、洗碗、做饭,每天准备自家楼内被拘禁的43名儿童的一日三餐。

1943年9月8日,杨医生夫妇不得不抛弃在烟台的一切,随毓璜顶集中营全体人员迁往山东潍县集中营。

烟台故事 | 战争来了,他们决定结婚,不管日本人怎么说

1942年已沦为集中营的杨医生住宅(位于照片中间左侧)

在潍县集中营被关押近半年之后,杨医生夫妇被批准参加了中立国安排的平民交换行动。1944年2月,陆女士与丈夫作为第二批交换人员,乘坐“格里普肖姆号”(Gripsholm)从中国返回美国。

他们在美国纽约度过了惬意的4年时光,哪怕在两个孩子出生之后,他们仍然希望回到中国。

1948年美国长老会安排二人重返中国,他们夫妻渴望回到熟悉和思念的烟台,但长老会安排他们前往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杨医生在齐鲁大学的医学院和医院工作,陆瑞德在护士学校任教。

在到达上海后,因为山东战事紧张,齐鲁大学为躲避战火,已迁往福州,他们夫妇旋即赶到福州报到。1949年11月,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在福州出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的政治形势已不允许他们继续留在中国,随后他们提出申请返回美国。


烟台故事 | 战争来了,他们决定结婚,不管日本人怎么说

享受退休生活的杨医生夫妇

回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后,杨医生和妻子在一起工作了26年,直到1972年退休。杨医生1986年去世,享年88岁。陆瑞德1994年去世,享年88岁。

(文中配图由作者提供)

文 | 曲德顺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 烟台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烟台   宾夕法尼亚州   珍珠港   护校   齐鲁   长老会   侨民   日本人   美国   日军   集中营   美文   中国   夫妇   女士   医生   战争   医院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