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制瓷技术,却找不到可以打工的瓷厂怎么办?自己开一家

身怀制瓷技术,却找不到可以打工的瓷厂怎么办?自己开一家

有一段记录烟台的技术工人大胆创业的故事,在民国年间极其罕见。

因所在工厂停产,他成了一名衣食无着的失业者,人流落街头,心里却在想着要干点人无我有的生僻活,实实在在挣碗饭吃。靠什么?当然是自己掌握的陶瓷生产技能。不妨先烧出几个粗瓷饭碗试试,这东西简单易行,也图个好兆头。能成吗?事在人为,说不准还能烧出个金饭碗。

他自己也没想到,这被逼无奈的选择,一举结束了胶东无瓷厂的历史。

于是,在后人撰写的方志中,关于胶东地区陶瓷生产章节里,便有了这样一段文字:“1933年秋,失业工人戴宗鸾利用高疃粘土及世回尧长石等原料烧制瓷碗成功。1935年8月,建胶东瓷业窑场。”

山东境内民间陶瓷烧制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淄博一带已有陶瓷面世。其后,临沂、莒南、枣庄、德州等地相继建窑,日用陶瓷产品种类逐渐增多,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截至上世纪30年代初,偌大胶东地区却没有一处陶瓷窑厂。

即使在开埠已有70多年的烟台市区,社会各阶层生活必需的大量粗细陶瓷产品,全部由省内及江南陶瓷产地车转船运而来。由于运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所载瓷器又易破损,货到烟台,市场价格大幅提升。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碗盘盆罐等器皿,不少还是当地土窑烧制的粘土陶器。这些泥陶与瓷器相比,外观粗笨,易渗易碎。

这种民生窘态,对于出身贫寒的戴宗鸾来说,之前有切身体会,如今却是另番感触。

这与他原先的工作经历和眼下的困境息息相关。失业前,他在大连满州制陶所干修理工,由于勤奋好学,平时耳濡目染也掌握些烧制陶瓷技术,被厂家裁员返乡后,原本想凭已有技术在烟台找份类似工作,可转来转去,发现周边没有一处可落脚谋生的陶瓷厂,心中不免失望。

一边是劳苦大众渴望低价陶瓷器皿、城镇发展需要大量瓷质器材,一边是附近出产的高疃粘土及世回尧长石等制瓷原料没充分利用,这种因资源开发缺失导致的供需矛盾,将戴宗鸾逼到欲进不能、欲罢不甘的境地。继续寻找驾轻就熟的工作,已成泡影;改行吧,“人过三十不学艺”,更难舍手头多年积累的制瓷技能……瞻前顾后,还是选了个先前已有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老办法。

他在对烟台附近的陶瓷原料产地、市场瓷货销售现状做了进一步详细调查后,决定以自己掌握的资料和制瓷技术为筹码,动员大家富户投资建窑办厂,自信这“开创胶东第一家”的诱惑,会令有志者动心。

当然,仅靠空口游说,似有忽悠之嫌,必须拿出真货色让人家看看,才能让有意投资者感觉切实可行。为此,他孤身一人南跑北奔,凑齐各种原料,动手做出几个粗瓷碗坯胎,托人捎到大连他原先工作过的满州制陶所,在老工友的帮助下,私下入窑试烧。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出窑瓷碗,光洁完整,一举成功!

戴宗鸾抚摸着这首批烟台地产瓷碗,心花怒放。在他眼里,这可是决定自己命运的“金饭碗”。

小心翼翼包装妥当,当作样品广告,戴宗鸾便逐门送到有投资条件的商户大家,苦口婆心陈述开拓当地陶瓷生产的美好前景。

许多东家掌柜,见这青年手上除了几只粗瓷饭碗,并无入股资本,担心与其合作风险太大,便婉言相拒。戴宗鸾毫不气馁,托亲告友四下里寻觅知音,不信烟台街上找不着个能端“金饭碗”的硬腕。

无巧不成书,时有烟台同生泰细杂货店经理邹子敏生意正盛,有意将店中盈余投资实业谋利,见戴宗鸾找上门来,闻讯窃喜。他以商人谋利的经营眼光,掂量出这几个粗瓷碗的含金量。心里寻思:这陶瓷生产行业在烟台是独门独行,此时上马没有竞争对手,产品一旦上市,与外来瓷货相比,价格肯定先胜一筹。再说随着市区发展扩大,陶瓷产品使用范围会越来越广,如绝缘瓷电件、管道、耐火砖等,这些东西制作技术要求不高,市场需求量却很大……想到此,邹子敏心神渐定,他要利用戴宗鸾的独家创意和生产技术,为自己的闲置资本找个独特增长点。

邹子敏集资5.1万银元,着手筹建陶瓷厂。

他们将厂址选在西郊大海阳河下游西沿,厂名为胶东瓷业窑场。1935年8月投产时,建有45立方米、15立方米方窑各一座,轮辗粉碎机1台、500公斤球磨机4台、机轮10台。主要产品为粗瓷中碗、瓷电夹板、瓷电桂、耐火砖等。这些现代人眼里极其原始简陋的生产设备和低档产品,在当时的胶东地区,却堪称古今罕见,可谓中国古老深厚的陶瓷文化处女地。

作为地方新兴产业,仅凭这些设备和产品,不仅占据烟台瓷器市场重要销售份额,还推动了附近原料产地经济发展。通常偏爱本地产品的烟台市民,端起廉价粗瓷饭碗,喜笑颜开,纷纷舍弃先前使用的沙碗陶罐,争相选购美观适用的地产瓷器。

这种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市场效应,自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烟台当地青年会及中、小学生,纷纷前来参观,一时间本不稀奇的陶瓷窑场,竟成了市区标志性企业。

不无遗憾的是,当参观者盛赞瓷厂填补胶东产业空白之时,已无心考究戴宗鸾的创业构思,破茧为蝶之际,昔日艰辛也沦为过眼云烟。而繁荣一时的胶东瓷业窑场,也随政局变更陷入剧烈动荡。

日军侵占烟台后,邹子敏充当商会会长,无心经营工厂,窑场因管理不善日渐衰败,数度停产。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后,民族工商业者金贡山等人,响应人民政府发展工商业号召,邀工商界同仁集资,恢复了胶东瓷业窑场的生产,改名为新生陶瓷厂。

身怀制瓷技术,却找不到可以打工的瓷厂怎么办?自己开一家

烟台瓷厂生产的碟子

新中国成立后,瓷厂经过不断改造发展,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最终改称山东烟台瓷厂。生产规模及产品花色品种逐年提升,其优质产品还曾远销海外,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在众多产品中,独具特色的酒瓶和茶具多次获得山东省一轻厅、国家轻工部颁发的优质奖。为中国陶瓷文化史册,留下了烟台瓷的痕迹。

文 | 宋世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瓷厂   胶东   耐火砖   长石   烟台   粘土   技术   瓷器   饭碗   美文   产地   市区   陶瓷   原料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