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台的理发业

姜振友 撰文/供图

老烟台街旧时称理发为剃头,称理发师为“剃头匠”,称理发馆为“剃头棚”。老烟台街的剃头、理发业起于何时,已无法说清。但清朝以前汉族人留发不剃头,“拢发包巾”,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应该说剃头业的兴起,是从清朝剃发令开始的。由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到如今设备先进的理发店,老烟台的理发业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老烟台的理发业

剃发令与剃头匠

要说烟台街何时有了剃头匠,已无史料可查。据资料对“理发”最早的记载是《晋书·谢安传》:“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古时的理发主要是沐发与梳栉,并非剃去头发。清朝以前的理发只是梳头发、刮脸、剪胡须,不剃发。明朝叫“篦头”,理发者称“刀镊工”“镊者”“镊工”“篦头匠”。清朝灭了明朝,一统华夏。清朝顺治二年(1645)第二次颁布了“剃发令”,强制男子一律剃头梳辫,违抗或逃避者杀无赦,“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从此后人们便“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顶多半月就得剃一次。这活自己是干不了的,因需要技艺。久之形成了一种职业,叫剃头匠,师承相传。

烟台也不例外,自奇山所城士兵和普通百姓剃头梳辫,逐渐产生了剃头这个行业。据说那时剃头匠没有固定的场所,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做生意。到了清咸丰十一年(1861)烟台开埠以后,有了剃头的场所,称“剃头棚”。但挑担剃头仍为主要经营方式。

剃头匠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装备是一条扁担两头挑着,一头有个小炭炉,炉上放一个铜制的洗脸盆,盆中盛些水,盆里的水随时冒着热气,水盆边是木架,架上挂有毛巾和荡刀布。另一头,有一个一尺多高能坐一个人的长方凳子,凳的下边有个小木箱子,设有分层格的小抽匣,里面装着刀子、剪子、木梳、水刷等剃头用具。因此才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

剃头匠手里拿着“响器”,边走便挑。什么是响器呢?比如小商小贩,走街串巷做生意,为了招揽顾客都用器物替代叫卖声,叫做“响器”也叫“代声”,它是一种商业标志。过去常见的“响器”“代声”很多,像卖豆腐的“打梆子”,卖油的打“铛铛“,卖糖果的“打小锣”,磨剪子的“摇串铁”,收破烂的“打钹”,卖小百货的“摇货郎鼓”等。而剃头匠的响器,代声叫“唤头”。像镊子形,用两根条铁,后头烧结成把儿,前一头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持把儿,右手用一根约半尺长的小铁棍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插入自下向上挑,发出“噌——嗡——”的宏亮悦耳的响声,以招揽顾客。

如有客来,冬天找向阳的地方,夏天找阴凉的地方,大都在树荫下和街巷、墙根或门旁。遇到主顾就干活,完活就走人。再边走边用“唤头”招引顾客。剃头匠最怕碰上刮大风、下大雨,数九寒天过严冬,那就只有歇业了。

剃头匠最高兴的是给有钱人家的婴儿剃满月头。因为按老烟台的规矩,这天午饭前要剃满月头,再喝满月喜酒。家人、亲戚好友会很多。被请去的剃头匠技术要高,也有点名气,还要懂给满月婴儿剃头的要求和规矩。进门坐定喝茶后,要会讲吉祥话要念喜歌,孩子没有抱出前,剃头匠边打唤头边高声说到:头打金莲紫金勾,二打金莲来剃头,是男抱在高交椅,是女抱在万花楼。家里的人便立即应答说,是男孩儿。就得大声喊着:是男抱在高交椅,恭喜恭喜!这才开始剃头。还要再念喜歌:右手持刀左抚头,先剃前额再剃后,左右两边剃净光,他年定中状元郎。剃完后要把胎发用红布包起来。还要说:“包一包,揉一揉,郎儿寿昌九十九”。最后找个“吉地儿”埋起来。这个满月头才算剃圆满。

满月这天请的剃头匠中午能喝一场满月酒。人生的第一次剃头,一般是不讲价的,剃头匠说多少是多少,比平日要多收一点钱。有主家图吉利多赏些钱的也很多,所以剃头匠因此能高兴好多天。

剃头匠的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要剃头,洗发、梳发,编辫子。还要会“打眼”、“掏耳”、“放睡”等一套技艺。这都是剃头匠要学的绝活真本事。所谓“打眼”就是要用专用工具,是一根四寸长的骨针,用圆柱状的顶端在眼皮上轻轻滚动,并翻开眼皮轻蹭眼边几下,顾客眼睛非常舒服。“掏耳”就是用一根银耳挖勺和一根耳绒,连掏带捻,不仅清除了耳垢,头脑也感清醒和舒适。“放睡”当时叫打五花锤。有言说“ 剃完头、打眼、掏耳、扫扫眉,然后再打这个五花锤 。五花锤、打的定,起个名儿叫放睡 ”。这更显出剃头匠的医术技艺水平,其实是一套从头到腰的推拿、按摩术,剃头匠熟知人身穴位,讲究用双手采取捏、掐、捶、攥、揉、搓敲、剁、刺等手法,舒筋活血,能治腰腿之病。使顾客感到舒服至极,很是享受,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所以叫“放睡”。但如遇到有脱臼的人,或是筋骨扭伤,有许多剃头匠也会紧急处置,有的医术高者,甚至能手到病除。或伤风感冒等发生时,给推拿几次即能痊愈。这在烟台也是常见的。

老烟台的理发业

老烟台的理发业

剪辫令与理发师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全国掀起剪发的浪潮。烟台的剪发始于1911年11月12日晚,同盟会革命党人由李凤梧、栾惺壑、王耀东等十八豪杰,武装起义成功。军队士兵、学生、商人纷纷剪辫。就是烟台保发会的首领吴敬之和谭虚谷也被剪发团剪去了发辫。等剪发令下时烟台街一般百姓都基本剪去了辫子。辫子剪与不剪成为国民革命与不革命的标志。经三年后,《牟平县志》记载“剪发已普遍”。剃头发展为理发业,剃头匠提升为理发师。此行业开始兴盛起来。

烟台街到了清末民初后,剃头的有剃头挑子,大街上增多了搭棚营业的剃头棚子。据史料,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福兴堂剃头棚开业。后有“和顺堂”理发处开张,门前挂白布或红布幌子,招揽顾客。以后逐年增多,剃头棚改叫理发处,也叫剪发处 。烟台在1923年已经成立理发业的团体组织,叫“剪发公所”,处理日常事务。

出版于1923年的《 烟台要览》记载,“理发处浴堂中均有兼营之者,朝阳街有裕兴堂,东马路有福记堂,广东街有增利堂,兴隆街有整容堂,桃花街有三合堂,大关街有荣盛祥,儒林街有东兴堂,南洪街有德顺堂,大街(现北大街)西头有荣合祥,老鸡鸭市街有荣春盛,均尚清洁”。那时为啥理发处起名大都叫“堂”呢?听起来与中药房的名字一样如烟台街的“生生堂”、“ 成生堂”、“福庆堂”、“同合堂”,都是有名的中药房。据说理发师好比药房的坐堂医生,也会推拿按摩治病。所以理发处那时起名也叫“堂”。

那时不管是叫“堂”还是叫理发处,烟台街理发只剪分头、平头和剃光头。剪分头或平头者二百八十文或洋两角,刮脸八十文,剃光头二百文,这是1923年的价格。但清苦百姓家的大人孩子,还是找挑担子拉乡的剃头匠理发,因价格便宜,只是理发堂的一半价钱。

民国初年时,理发处也比较简陋,有间房子在门前挂着一尺多长不到二寸的木板,中间钉着红布垂下来,两边各挂长头发一缕,有的用红布写上店名挂在门前,还有的在红布上写有“朝阳取耳、灯下剃头”等大字,作为幌子和招牌。室内摆设简单,工具和挑担子剃头匠没有多大差别。而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了较大进步。如大马路1923年就有理发馆叫东顺堂,当时在路侧有门面房三间,在门的上方右侧制有80厘米长、30厘米高、20厘米宽的长方形的箱型木框,两边镶有玻璃,上书“理发处”三个大字的招牌。进门正中间一张八仙桌室,四周摆有四条长凳,来顾客时好坐着等待。内摆有几把带靠背的理发椅,对面墙上设有玻璃大镜子,为顾客理发用,玻璃大镜子是当时最讲究的东西。当时所有的理发馆设备设施大致差不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烟台理发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改善了室内的设备和理发工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烟台开始有些大的理发店安装有先进的转盘铁椅子,许多理发店从上海特购置铁制皮座弹簧转椅,可以调节前后角度,下设连椅踏脚板,坐上理发特别舒服。这时日本产的理发工具进入中国。有双手推子、单手推子、直把刀子和弯把刀子,各理发馆争相购买,并提高技艺,开始接待女顾客理发、烫发。烫发分为火烫和电烫两种,发式有普通式、飞机式和波浪式等。男子也讲究起发型,特别是演艺界、教育界人士和机关男性职员的发型,逐渐开始丰富多彩。发型有平头、寸头,分头有侧分头,左右分,也有中间分;大背头、小背头,博士头、学士头等。还有吹风、上头油、抹雪花膏等服务项目。

裕兴堂是1920年就开业的理发老店,1933年12月迁入朝阳街。1936年2月裕兴堂在东海日报打广告:“男女理发,手术敏捷,式样美新,药水洗发,新式烫发,经久不变,电气磨身”。地址在烟台朝阳街西。1937年6月开业的孔雀理发馆,在当时新世界商场内。广告词是:“室内清洁,技术精巧,香水洗发,电气吹风。惠顾诸君,请来一试”。 许多理发馆改善室内外装潢,向国外理发馆学习与世界接轨,开始在理发馆的门旁安装用红、蓝、白三色的旋转灯柱,把它作为理发馆的唯一标识,用于招徕顾客。

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前,当时烟台有人口16万左右,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的不算,1935年6月统计烟台有理发业69户。1937年春成立烟台理发业公会。由南净理发馆和美容理发馆的掌柜吴茂连任副会长。据说会长是由烟台特区商会监事所兼职。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后,理发业开始萧条,物价大涨,通货膨胀,1944年时男人理发一次已达二十五元。理发馆萎缩,多为自设自业,雇工收徒大量减少。

据《芝罘区志》载:“至1948年,烟台有理发馆68家,多为自设自业,雇工户约占1/3。1953年开始使用电推子。1955年,理发馆发展到126家,多为夫妻自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全部并店合作。当年底有理发网点44个。1961年,电烫改为化学烫发。‘文化大革命’期间,烫发等传统服务项目被视为‘四旧’破除,网点减少至27个,从业人员220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美容美发,尽人所美。设施设备简洁高雅,各种工具完善齐备,各类化妆品应有尽有,这都不在话下。

老烟台的理发业

理发从业者的生活待遇

烟台街在民国初年时,没有大的理发馆,都叫剃头棚,大都是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有时是俩人都是理发师合伙租房 ,收三四个徒弟,这是比较大的。一般店面小,设备简单,只能剃光头、剪平头,剪分头,剃光头。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时,也有不会剃头,但出资开店的,请理发师收徒弟,自己做东家。到三十年代有十张或八张铁制皮座弹簧转椅及十几人之多的理发馆相继多了起来。朝阳街、广东街、大马路一带的理发馆还大量接待来烟台“歇伏”的美国海军士兵,及许多的外国人。烟台的理发业进入发展时期。

那时学理发的全是穷苦人,学徒工十二三岁,要有熟人介绍,找铺保,才能拜师学艺,要举行拜师仪式,“立学徒状”。学徒三年,掌柜的管吃穿,学徒打杂干零活,每天由早五六点到晚10点半,天天如此,忙个不停。白天先看师傅做活。晚上开始练站功、练腕力,每天要练两三个小时,就是左手拿木梳背朝上,右手持一小木棒,持刀状在木梳背上,随着木梳背的弯形不断地练习。还要围着椅子练习走丁步。练到手腕灵活、运用自如,迈步稳,看起来身体自然挺拔。师父认为可以上手了,由师父指导开始持刀剪与推子给熟人理发,如有差错,由师父亲自修理,并要好话对客。经过练习,慢慢地徒弟就能独立上手理发了。但要想学推拿按摩“放睡”以及治病的技艺,那就看徒弟的造化了,一个师父一生中也就收几个徒弟,只能从中选一个得意门徒来传授,好多如今早已失传了。

三年出师,技术好,而又合乎店主心意的学徒可留在本店吃“劳金”。二十年代“大劳金”每月七八元至十一二元现大洋。再是不设固定工资,东家出资者和西家出工者,按六四分成。每天计发工资,一天收入十块大洋,东家得六元,其余四元按等级分给技工。但东家不参与顾客给小费的分配。每月一般的理发师能有八九元大洋的收入。

1936年时,吃“劳金”按技术和服务质量分三个等级。工资是,大劳金法币每月三十二元至三十五元;小劳金每月二十至二十六元;徒工每月十至十八元,按等分成,吃住全在店里。店里不留的出师后,店主给20元钱,师父赠一套理发工具,家长请店主和师父及保人吃顿酒饭,便自己开始凭此技艺谋生了。

理发馆的伙食,平常是玉米面片片当家,吃咸鱼和虾酱那是好的。多是咸菜,冬天大白菜和萝卜,没啥油水。都盼着三大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能改善生活。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因烟台有“正月不剃头,剃头要死舅”的说法,因又要过春节,理发的特别忙。而自这天起,理发费比通常涨价一半儿。自此理发馆店主给职工天天吃细粮,馒头、饺子、包子、米饭等。直到正月初三才换通常饭,总算吃了几天好饭食。

而理发店的职工盼师祖爷过生日。据传说理发业的师祖爷叫罗祖,唐朝人,因剃头手艺高强,又会治各种头癣病,被后世尊奉为师祖爷。每年阴历七月十三日是师祖爷的生日,理发行业公会要举行公祭师祖罗祖。各理发馆放假一天,就是挑担剃头的也自动歇业一天在家烧香拜祖,保佑生意兴隆。理发馆不管师父徒弟工资照发,烧香、烧纸、放鞭炮。同行互送礼物,掌柜的摆酒设席,有鱼有肉,三顿吃细粮。有的大的理发馆,掌柜的晚上还买戏票给看戏。这是理发师傅们最高兴的一天。1938年2月,日本鬼子侵占烟台后,日伪政府不准集会,此祭师祖活动再也没有搞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理发业   烟台   唤头   劳金   理发馆   推子   走街串巷   红布   朝阳   理发师   满月   技艺   师父   徒弟   美文   顾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