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奇山正名,清代以前可见史料证明奇山的地望就是现在塔山之所在

为奇山正名,清代以前可见史料证明奇山的地望就是现在塔山之所在

为奇山正名,清代以前可见史料证明奇山的地望就是现在塔山之所在

《鸟瞰所成里》作者:刺儿头

奇山在哪儿,原本很清楚

幼时,小学老师教我们唱校歌,“渤海兮汪洋,奇山兮峥嵘……”老师指指南山说,最高的塔儿顶就是奇山。从此我知道我的家乡北有大海(那时候称它为渤海),南有奇山。奇山在我心里成了故乡的表征。

600多年前,奇山之阴建了奇山所,自此,奇山就与脚下这片热土结了不解之缘,与其同忧共乐。它从不是很高的地方向下俯视,亲切而温暖。

为奇山正名,清代以前可见史料证明奇山的地望就是现在塔山之所在

清末奇山所城北门

为奇山正名,清代以前可见史料证明奇山的地望就是现在塔山之所在

民国时期奇山所城西门-宣化门

但是大约从100年前开始,这份历史渊源逐渐变得混浊不清,后来连奇山是谁我们也不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

为弄清事情的原委,先看有关史料。

清代以前的所有可见史料都确凿无疑地证明,奇山的地望就是现在塔山之所在。

《增修登州府志》(编纂于清光绪年间)卷二·(宁海)山川:“竹林山,在州西北四十五里。奇山,在州西北五十里。”

《宁海州志》(编纂于清同治年间)卷二·山水:“奇山,在州西北五十里。竹林山,在州西北四十五里。”

《牟平县志》(编纂于清光绪年间)卷一·地理志·山水:“奇山,在州西北五十里。竹林山,在州西北四十五里。”

3件史料完全一致。由于竹林山是个独一无二的确定存在,而奇山在它的西北,相距5里,因而奇山的位置也就确定无疑。拿现在的烟台城区图相比对,奇山就在现在的塔山位置。

另外《登州府志》还有一幅粗略的地图,其中标有“奇山”的大山头,与现在的烟台城区图相比对,也是塔山的位置。

古代地方志记述所辖区域的自然物(地域、山川等)和人造物(建筑、古迹、金石等),起始时间与地方建置时间是一致的。如有前代文献佐证,则应依文献时间而上溯。登州府建置于明初,宁海州和牟平县建置于明代以前,因此上述史料记述的是明初至晚清的既存事实。

从碁山开始,留下一个疑团

事实既然如此清楚,后来怎么会产生混乱呢?起因是福山县境内的碁山(碁是棋的异体)。此山,充满了故事性。先看史料。

《登州府志》:“碁山,在(福山)县东北二十五里,俗传有仙弈于此,故名。”

《福山县志》:“碁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昔有仙人弈棋其上,故名。南麓有洪福寺,寺之东有石塔,高三丈余,十三级,镌诗文,年久剥落。其塔风摇即动,有声自上而下,步其级,有声自下而上。亦奇迹也。”

《福山县志》·金石:“《重修洪福寺记》在县城东北二十里碁山寺……”

《福山县志》·金石:“《登州福山县洪福寺寿公法师灵塔铭》在县城东北二十里碁山寺沟东崖……”

《福山县志》:“《广公戒师塔记》在县城东北二十里碁山寺南……”

上述史料都说,碁山在福山县城东北20或25里处,山南有洪福寺,或叫碁山寺,寺东有寿公塔,寺南有广公塔。此山堪称名山,尽管寺和塔年久倾颓,但仍有三通石碑留存(碑文各有数百字)。显而易见,它的具体位置古人是十分清楚的,但见之于文字,却只说在“县东北二十到二十五里”,而那一带有大小山头若干,无法确指。碁山究竟在哪里逐渐成了一个谜。

光绪年间重修《登州府志》,开始使用简图标注山川,可是碁山这样的名山竟没有标注,说明修志者已经不知道它在哪里了。如果当时肯下点功夫,稍作田野调查,这个疑团很容易解开。可惜,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于是,疑团被甩给了后代。

清末以前,碁山属福山县,奇山属牟平县,泾渭分明,碁山的谜团并未影响到奇山。

县志稿扯了一个大谎,麻烦来了

麻烦出在清末或民初,奇山由牟平转划给福山(具体年代待考)。1908年,福山县划了个烟台区,从当时的地图上可以判断,奇山是在其中的。即很可能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奇山由牟平划给了福山。

1920年民国版《福山县志稿》编成。我们来看新县志的“奇文”:“碁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有仙弈棋其上故名。南麓有洪福寺,寺东有古塔,高三丈余,十三级,诗文久剥落。其塔风摇即动,有声自上而下,其级,有声自下而上,亦奇迹也(旧志)。案,此山西即海洋山,南即榛山,西南即东山,其实皆一山。明设奇山守御所。奇即碁也。”

这段文字,前半段是引用旧志,却闹了笑话:旧志的“步其级”被省略为“其级”。原义是,“拾级而上,有声自下而上”,省掉一字,变成了石级自动发声。

后半段极为荒谬。仅凭奇、碁二字同音,就把新划过来的奇山与找不到踪影的碁山混为一谈,说“奇即碁也”。又说奇山与海洋山、榛山、东山等“其实皆一山”。一个谎套着另一个谎,一片混乱!

那么,那个长期找不到踪影的碁山究竟在哪里呢?2008年,烟台市博物馆在夏家卧龙以东一处古寺遗址发现了许多刻石构件和一尊石幢。石幢上面的文字证实,这就是上述《福山县志》提到的“寿公法师灵塔铭”,从而证实这里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洪福寺所在地。寺的北面横陈着高约250米的大山,当地人俗称北山,又称qi山。显然,这就是府志和县志上说的那个“俗传有仙弈于此”“南麓有洪福寺”的碁山。实际上它在福山县城的正东方略偏南。古人误记为“县东北”,致使它“失踪”几百年。

民国版《福山县志稿》的编纂者制造的谎言远不止于此。限于篇幅,余不赘。文人造假古已有之。清末张之洞曾就此慨乎言之:“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但像民国版《福山县志稿》这种信口开河,也是少见。

清除伪史,回归理性,为奇山正名,对于我们的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保护奇山所城历史文化遗产的题中应有之义。

去年夏天我登顶塔山,很惭愧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登上母亲之山,我的感慨很多。沧桑感中有亲切,有温暖,但更多的是凄凉。因为它被冠以别人的名字,“奇山”找不到了!

为奇山正名,也是为奇山招魂。

魂兮归来!


张广育 撰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史料   福山   光绪   名山   宁海   山川   竹林   洪福   县志   疑团   自下而上   烟台   清末   清代   美文   县城   年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