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县”溯源

《麻城文化丛书》文选50

“花县”溯源

文/郑重建

“花县”溯源

麻城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扼鄂豫皖三省咽喉,处武汉、郑州、合肥三大都市中心区域,是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最具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神奇的北纬30°线上自然景物最奇异、人文景观最丰厚、山水风光最旖旎的地方。

生态麻城,山川瑰丽。举、巴、倒三水奔流,造就了“龟峰旭日”等“三台八景”;绽放了红杜鹃、福白菊等“五朵金花”;孕育了东路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了“中国映山红第一城”“中国诗词之乡”及中国菊花之乡、油茶之乡、板栗之乡、天麻之乡、花岗石之乡等美誉。

人文麻城,积淀厚重。古柏举战场/今枢纽通城/花县故都/移民圣地/李贽著书讲学/书院《春秋》育才/明代进士县/当代将军乡以及魏尚书左仆射毛玠择居花桥河;宋名士陈季常迁居唐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公安三袁”回故里谒师,汤显祖、冯梦龙来麻城访友,文豪苏轼数度诗酒会故知;“帝主”“麻姑”羽化登仙,从麻城走上神坛;黄麻擎义帜,老区儿女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青史流芳等等,举不胜举。

麻城乃“楚北名区”,它“壤介光、黄,境联英、六”,“五关形胜,屏蔽江淮”,“其山川则雄而秀,其土田则广而饶,其民俗则俭而勤,其人文则华而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明清时期,即被世人誉为“花县”。

今日麻城,已成枢纽通城,“三纵”、“三横”呈井字型交汇,是宜商、宜居、宜游的“交通新城”。“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麻城杜鹃红动天下,游者皆知,加上麻城那四季飘香的“五朵金花”,让昔日“花县”成为了中华大地名副其实的“现代花城”!

“花县”溯源

“花县”溯源

在历史的长河里,麻城作为大别山中的一个县份,因为朝代更迭、建置变换,曾经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其中有一个长期被堙没的别称就是:“花县”。

“花县”这个别称,见清乾隆六十年付梓的《麻城县志》。原文是在作为图画——“桃林春锦”的注释说明中出现的:“桃花林,自武陵之胜,芳华鲜美,两岸掩映,卓绝千古矣!而麻邑之盛,则更以十里传。时当春光明媚,次第开发,见华灼叶,蓁望之烂如文锦。良辰美景,恒络绎不绝,古称‘花县’,其是之谓欤! ”

“花县”既是清乾隆以前的古称,说明很早以前麻城境内长年四季有盛开不败的鲜花,而且应该有相当多的原生态品种和相当大的分布范围,不然的话,仅只一处“夹岸十里桃林”,“花县”就徒有其名了。今天考查得到与“花”有关最早的文字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据《毛氏宗谱》载:建安十三年春月,曹操与知右军事毛玠南征刘表,在麻城龟峰山下休整三日。驻地山花烂漫,如火如霞,花团锦簇,是毛玠晚年择居麻城、并且将住地命名为“花桥河”的直接原因。接下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接下来是宋陈季常看中了“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的歧亭杏花村,携家带眷来此定居。再接着是诗仙苏东坡被谪贬黄州,自光黄古道越过关山,途径麻城春风岭,看到岭上一丛丛凌寒怒放的野生梅花,吟下了《梅花二首》。史载:“春风岭,一曰东界岭,一曰大安山岭……岭上多梅花。”又“大安山……山椒名梅侯,俗呼‘梅花垴’。”而苏东坡与隐居杏花村的老友陈季常交游甚密,使得麻城歧亭杏花村的声名越传越响。

“花县”溯源

由于毛玠、杜牧、苏东坡、陈季常与红杜鹃、桃花、杏花、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无疑给世人留下了“花县麻城”的印象。又有在五脑山道观矶的摩崖石刻里,古人吴季坚就把那里繁花似锦的景象刻进了他的摩崖诗里:“拂衣归去来,西山有佳遯,林花红紫杂,樽酒清浊浑……”。这“红紫杂”色的“林花”里,至少应该还有红艳的山茶花和杜鹃花。还有清代邑人徐家麟游麻姑洞时写下的诗句:“遥想春深古洞旁,杜鹃争放野云香……”在麻城东山,有一个因“花”而闻名于世的寺庙“定惠(亦作慧)寺”。明末梅之焕《重刻金刚经注解序》所言:“定惠寺……至今山上多海棠。”清初邑人邹知新在《定惠寺》一文里描述:“其寺不知剏(同创)于何代,寺有海棠,幹古花繁,干霄蔽日,为邑志八景之一,故题名‘定惠海棠’”。定惠寺的古海棠树和“至今山上多海棠”的记载,以及流传至今的“定惠海棠香百里”的东山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花县麻城”的印象。

“杜鹃花”在古代麻城几乎遍布山山岭岭,每逢花开时节,漫山红遍,故俗称“映山红”。因它太常见太平常了,文人不直接写它,戏写为“花石崖”。旧志里的记载是:“花石崖,在县东北三水湾,崖窍玲珑,每杜鹃开时,红翠交加,有若锦屏。”“红翠交加”的景色实在是太惹眼了,太壮观了,因此诞生了“花石崖”的说法。

“花县”溯源

在古代麻城举水冲积平原上,河网纵横,港汊密布,大大小小的湖泊、塘堰,还有众多的水生花卉,让人目不暇接。如明代董朴有五言诗咏家乡白莲花:“一池白莲花,清姿异凡质;如何采莲人,采花不采实”。明邑人熊吉,家居白田畈,濒湖近水,故有词作《鹧鸪天》:“牛湖鹊港学种莲,鸢飞鱼跃兴无边。风来翠盖掀银浪,雨过明珠撒玉盘。花十丈,藕如船,白蘋红蓼结姻缘……”其中“花十丈,藕如船”的描写虽然夸张,但是,诗中那如诗如画的景象却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当年,在麻城举水河畔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行政管理单位——船夫区(读kui),清康乾年间邑人梅钺所写的词作《一剪梅•乙卯春谌家湾口号》,就非常逼真地还原了数百年前那里的原生态情景:“一抹残阳尽网遮。杨柳东家,杨柳西家。柴门多共小桥斜。都有桃花,都有梨花……破船几只即生涯,官不寻他,贼不寻他”。

明代,许多世族大户在麻城古城周边,营造了一批名传后世的私家园林。如“刘金吾濠”,就是明代锦衣卫左都督太子太傅刘守有的私家园林:“茂林修竹,夹岸盛植芙蓉,至秋如霞如锦,径花嵌石,参差绣错……可谓穷一时之盛美矣!”又如“衡门第”,是四部尚书李长庚的私家别业,位于小西门外,与之相接的是“百花桥”,不难想见,姹紫嫣红的百花将百花桥妆点得何等鲜艳夺目。还有邑城北关,明甘肃巡抚梅之焕的私家园林“环阳楼”,它“俯龙池,临大河,沿河尽竹,以桃杨掩映其中。楼外有深池,系舫、游泳,花鸟亲人。又有山茶一株,高二丈许,红英绿叶,翠色覆被中庭云”。梅之焕的伯父梅国桢还在城北五里建有私家别墅“茭湖庄”,其家族还在朝圣门外三里许的“汤家埠”建有私家庄园。此地“前俯大河,后绕长溪,松径竹坞,袤延数十顷,植奇花异卉于其中,而亭台楼阁之胜随景布置,游者竟日忘倦。”再如邑城水西门相公桥边的“缘仁馆花园”,系琼州太守周思久的私家园林,也是闻名遐迩的“辅仁书院”所在地。此处园林紧傍护城河,“园内鸟语花荫,栏槛相接,明窗净几,四座置异石,优雅宜人。此外,还有七里桥的“桃花坞”、七里陂的“湖庄”、邑城南关内的“百可园”、阎家河的“龙湖别业”、鸣山石牛冲的“立浪园”等等私家园林,它们无疑为“花县”得名增添了文化积淀。

时光荏苒,“花县”之古称早被历史的红尘所堙没。但是,大自然赋予麻城特殊的秉质,却像连续生长周期达数百万年的龟峰山古杜鹃群落一样,任凭岁月的磨洗,其生命力依然蓬勃而旺盛。如今的麻城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了惊艳神州的“杜鹃花、山茶花、白菊花、桃杏花、玫瑰花”这“五朵金花”,由历史上的“花县”嬗变成为了名副其实、誉满华夏的现代“花城”。

“花县”溯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花县   通城   麻城   花桥   杏花村   大别山   金花   百花   杜鹃花   杜鹃   明代   海棠   美文   梅花   园林   桃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