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在古人描述的许多邂逅里,大多与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有关。正因为如此,邂逅一词常常令人想入非非。然而,下面这场旷世邂逅,却无关风月。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01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2020年农历小雪前一天,凌晨6点多,在京九铁路麻城站前广场,鬓发斑白的鄂东汉子、乡土诗人熊明修,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中,翘首等待着一位神交三十载,却未曾谋面的北京贵宾的到来。

望着出站口熙熙攘攘的客流,明修努力拿眼逡巡着每张陌生的面孔,像当年阅读《人民日报》副刊生怕漏掉一行文字那样,仔细辨识着他心目中勾画已久的精神偶像。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明修!”随着一声亲切的呼唤,一位高大魁梧、精神矍铄的长者身影,闪现在出站口,挥动着大手健步向熊明修走来。“啊,石老师!”熊明修一边兴奋地回应着,一边连走带跑地迎上前去。

于是,以文字结缘,神交了三十年未曾谋面的一对师友,就这样在麻城火车站前紧紧拥抱,有了人生第一次亲密邂逅!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02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明修口中的“石老师”,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诗人石英——一位典型的胶东大汉!作为“红小鬼”出身的文坛大咖,在平面媒体时代,不仅被誉为“文学常青树”、“多栖作家”,而且在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上,也是炙手可热的文学名片!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乙亥年(1935年)出生的石老,行年八十有六。离休享受相当级别工资待遇的他,13岁投身革命后,最敬重的老首长就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许世友司令员!南开大学毕业后,握过“枪杆子”的手,又拿起了“笔杆子”,并且有了洋洋1500多万字的、涉及各种体裁的等身著述,和一大堆与文学、与编辑有关的种种头衔。

在社会主义的文学园地里,石老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出来的文学常青树,更是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里殷殷耕耘的红色园丁。

熊明修——就是石老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担任主编时发现并精心栽培扶持的大别山中的一株诗坛新苗!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熊明修永远不会忘记:199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他在“大地”上的处女诗作——《犁耙飘香》。而正是这篇充满泥土芬芳的诗作的破“土”而出,拓开了他的诗歌创作之路,使他从一个普通诗歌作者,迅速成长为中国作协会员,让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井喷”,并且至今在中华大地持续“飘香”!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世界真奇妙!一个35年出生的和一位53年出生的素昧平生的两个文学汉子,通过文字的邂逅,居然在情感上生发出了如此强烈的“共鸣”!诗歌啊,这是您的另一种魅力吗?!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03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从首登《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开始,熊明修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作一千余首,仅人民日报发表诗作就有36首之多。须知,堂堂大中华,有多少人对这里心向神往?这可是人民中国天字第一号的大报刊啊!石老师说,人民日报副刊选稿,既有政治标准,又有艺术准绳,全国许多知名作家诗人的来稿,初审通过,终审却被拿下。而明修的诗稿很“顺”,次次终审通过。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在“见信如面”的岁月里,石英老师和他的重点作者熊明修,频繁地通过纸媒进行文学和情感的交流,那热乎程度即便是男女恋人也不过如此。每逢收到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来信,明修总是心头撞鹿,那拆信的动作、看信的眼神,充满着急切的期待。而信中的石老师,总是用诗意的文字,给予精神的引领,善意的点拨,谆谆的教诲。所以,那见证岁月真情的每一封信件,都被熊明修珍藏在书箱里,生怕被家人轻易丢弃。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在长达数十年的文字交往里,石老编审刊发明修诗作如此之多,并且为其诗集欣然作序……所有这些,除了收到明修感激的文字之外,从未收受任何物质性的酬谢。这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04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两个纯粹的人,一段连绵几十年的纯洁文学交往,让他们彼此产生了深深的思念。

1998年金秋,石老夫妇南下旅游,列车经过麻城站时,因停车时间较长,石老兴致勃勃地驻足在麻城站站牌前,让老伴给他留影纪念,并喃喃道,这是熊明修的家乡,是许司令员生前念念不忘的故里吶。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石老思念明修,明修也思念石老。那一年,明修出差北京,特意到人民日报社去拜访石老,谁知不凑巧,石老到外地出差了,让这对忘年神交的面唔失之交臂。

2020年初,新冠疫情恣肆湖北武汉,亿万中国人对生命脆弱的理解更加刻骨铭心。亲友之间的问候一时间充斥了整个地理时空,人类的情感仿佛黄河决堤般得到尽情宣泄。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深秋一日,熊明修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喂,请问你是谁?对方传来亲近的声音:你是明修吗?我是石英呀!熊明修喜出望外,连声问,您是石老师,石主任吗?对方马上回答,是啊,你的手机号二十年没变呀!

石老接着说他打了全国好几位重点作者的电话,没想到有的是人已不在了,有的是手机号易主,想找的人都找不到了。他在电话里说,一直想看看明修,如果见不到,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他还说,他是翻找当年通联信封上留下的地址,才找到明修的电话的。

正是这次电话联系,才有了本文开头动人的一幕。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05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接站那夜,明修十分激动,彻夜未眠,生怕睡着耽误了接站时间。他凌晨四点半起床,而天不凑巧,小雪时令,低温来袭,明修站在雨中,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打上一辆出租车前往车站接站。

于是,一个高龄86岁和一个67岁的两位“老诗人”,终于圆了石老那个“麻城车站”留念照片的梦了!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对石英老师这次来访,曾任麻城市文联主席的熊明修,没有告知麻城市有关方面领导,怕给组织添麻烦,只告知了几位知心知己的朋友,且所有费用自己负担。朋友们都十分热情,诸如孝感乡文化园安排景点导游、吊桥沟景区观光接待,出车出人作陪,大家都随叫随到。石老特别健谈,人文历史,无所不及,朋友李向农、郑重建等人和石老一见如故,纵横捭阖,交谈甚洽!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石老此行携来两份文稿需要打印,明修将接待石老的行程安排好后,立马又冒雨去找文印店打印文稿。看到明修忙前忙后,石老十分感动。他说,以小见大,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明修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看来我引他为朋友,是没有看错人。

鉴于石老年高,加之寒潮来袭,原本安排去乘马会馆、许世友将军陵园等其他几个地方看看的计划,不得已就此取消,以确保老人家的身体安康。

见到石老后,明修拿出最近汇辑准备出版的新诗集——《在鄂东》的样稿,请老师当面斧正。石老浏览后说,浓郁的鄂东乡土气息再一次感染了他,让当年审编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情景重现眼前。他欣然允诺,将再次为明修的诗集作序,令熊明修再次为之动容。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短短三日,石英老师的麻城之行结束了。憨厚的明修,行前为石老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除了那本《在鄂东》的诗稿外,再就是麻城福白菊、老林沟野生绿茶这几样大别山特产。石老接过后笑着说,这是真正的“礼轻人意重”啊!

两位诗人的旷世邂逅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石老行前,还特意在熊明修的留言簿上,郑重地题写留记:“亦诗亦友,诗友结缘。”

作者郑重建系湖北省作协会员、麻城市作协名誉主席,于2020年11月24日写于麻城城南“退思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麻城   麻城市   大别山   诗人   人民日报   神交   作协   诗作   副刊   诗集   美文   大地   文字   老师   电话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