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跋,点睛之妙

苏轼题跋,点睛之妙


——宋代前朝篇

在拜读先生诗词的时候偶然接触到先生的题跋。

一次一带而过,两次文过饰非,事不过三,那么接触多了呢,就会留心上心,就会逐渐进入到平心静气虔心拜读的境界。对古诗文理解的很肤浅,但这并不影响对先生诗词的热爱,只不过是慢慢地抠词、抠句、抠字理解,多学习多看书多检索罢了。

跋与序一是一种文体。跋,简单说来就是写在书后或画面上的文字;序,在古代与跋密不可分,渐渐演绎到文字的前面,成了阅读文字的说明与梗概。不论怎样,除了自序以外,古今中外但凡能够得到名人及文学大咖的跋与序,那将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不信,您的文章要是能请到莫言先生作序,那会是什么效果呢。

闲篇儿少序。敢题跋的人一定是书画金石领域的翘楚和高手,非一定之长者谁敢揽着个活?一幅好好的文章字画谁敢在上面“涂鸦”?敢留墨者必定是自信满满,必定是被人所求或者是自己敢于发表见解。说白了,能否认为这是一种评语,这种评语有一种俯视的高傲,遇到知己或崇敬者亦会发出难得一见的点赞。 东坡先生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琴棋书画皆通,能够得到先生的跋序那将是增色加分的荣幸,哪怕它不入先生慧眼赏识,起码在先生的阅读和欣赏之例。

拜读欣赏先贤的文章字画是先生一生的喜好。


苏轼题跋,点睛之妙

如果把先生尊崇的人列序的话,那么非唐朝诗王白居易莫属。

说先生是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的粉丝一点儿不为过。先生号东坡,按先生自己的话讲明来历:“白乐天谪忠州,州有东坡,屡作诗以言之,故公在黄州亦作东坡,用乐天之遗义也。”开宗明是一语中的说明号东坡的来历。

既然说跋序,不得不说先生在黄州时写的一首诗词《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之交子由相继入》中的自题跋“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轼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此翁晚节闲适之乐焉。

先生认为自己和白居易的遭遇有相似之处,他欣赏白居易诗中的人生态度,从白居易身上找到了解除人生痛苦的思考模式。在《赠善相程杰》“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赠写真李道士》“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更是直白自己对白居易的欣赏。

先生与白居易有太多的共同之处,在《醉白堂记》中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白居易的认同。“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田园之乐,府有余帛,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方其寓形于醉也,齐得衰,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先生非常称羡白居易山水田园、饮酒赋诗、超然旷达的生活。

在诗词写法上亦是隔空应和。譬如白居易的《即使重提》“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身稳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无”

先生则在《谪居三适》中表白“其一是乃旦起理发,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其二是午窗坐睡,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其三是夜卧濯足……”早起洗漱,中午小睡,晚上洗脚都能写出三首诗来,比起白居易的闲适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贬官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予去杭州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更是先生盼望的退休生活。


苏轼题跋,点睛之妙


先朝诗仙李白的《李白集》是先生必读的诗集之一。有崇拜者在编纂的时候把搞不清出处(轶文)似乎是李白的诗作也收录其中,一般人读来都是一扫而过并无挑剔也不敢挑剔,而先生不但品味其中而且深领太白神韵。当读到其中一篇《上清宝鼎诗》的时候,先生越读越不是味儿,这哪里是李白的诗作简直是抹黑。于是愤然在书《李白集》中题跋:“今太白集中,有《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所作,盖唐末五代间,贯修齐巳辈诗也。余旧在富阳,见国清院太白诗九近,过澎泽唐兴院,又见太白诗,亦非是。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释……”

一般来讲是后人辑录先人的诗作,至于字句不完整商榷的也有,总不能太出大格。先生一读便知可见其假,有滥竽充数者混迹其中,这题跋简直就是打假檄文。

先生对李白是崇敬的。钦佩李白的浪漫飘逸,尤对《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赞不绝口。诚然,庐山的瑰丽风景也会吸引其他诗人赋诗,中唐诗人徐凝就是其中之一。他步诗仙后尘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两首同是吟诵庐山瀑布的诗进入了先生的法眼。在先生看来,李太白的思维该是何等的狂傲,把瀑布比作银河是何等气魄,场面是何等的有神有形空灵奔放,反之徐凝的诗显得小气局促相差甚远。

其实徐凝并非等闲之辈,他的诗深得白居易赏识可见其才。但是在先生看来忒差了些,于是赋诗一首评判:“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而其中的题跋“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有褒贬戏弄之嫌。先生的直爽外露及其鉴赏能力在诗坛留名。

通过这两个题跋可以看出先生对诗仙李白的敬重。


苏轼题跋,点睛之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经典诗句都是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号摩诘居士)之手。他不但作诗了得还精通书画和音律,对佛道亦有很深的造诣有“诗佛”之称。共同的爱好当然受到东坡先生的敬重,时间与朝代都不是问题,于是,‘摩诘居士’与‘东坡居士’相会了。

尤其是王维的一首《积雨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一展笔下,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然在其中的意境。先生读来尤得喜爱,自己希望的何不是如此呢?

王维曾作画“蓝田烟雨图”描绘所居环境,先生观后更是心旷神怡心为此题跋“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香山居士、摩羯居士、东坡居士都是居士,按照佛教释义:信佛在家修行的人称居士。况且东坡先生还有铁冠道人的号,佛道是先生一生中的信仰和支撑,帮助先生度过了那些坎坷的贬谪岁月。阅历先生的文字,佛道禅机空灵飘逸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譬如《纵笔》一诗,是先生写于惠州的作品“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如同谈叙娓娓道来,先生并不为眼前的处境所纠结,相反心情倒是恬然自适悠然自得,述情言志而不繁褥,一种意境空明平淡从容之美令人称奇。

苏轼题跋,点睛之妙


先生对唐诗的涉猎面很广,毕竟先生所处大宋朝的纪年,距唐朝诗人辈出也就是二百多年的时间,但凡能流传下来的诗篇必定有它独特的一面。重要的是先生不仅是在阅读更多是在品鉴,在历史上留下了“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的千古评判。

孟郊(字东野)的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得情真意切名留青史。

贾岛(字阆仙)的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同样是千古流芳。

但他们的诗句因出身和出仕背景以及对社会的看法与先生大相径庭。其实,这与时代崇尚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有关,像先生那样拥有高端的朋友圈,他自己曾经做过帝师的文人毕竟是史上寥寥,产生不同的褒与贬均在情理之中。先生虽然题跋和诗词中多次提到他们但看法相左,这才有了“郊寒岛瘦”的由来,这也是先生的学术感悟,并且得到了诗坛众贤的一致认可对后世影响很大。

纵观先生的诗词,应该是最佩服陶渊明(世称靖捷,五柳先生)了。至于喜欢到什么程度,先生自己有交代。在《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里写道“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瞧瞧,比起先生喜欢美食美酒来,惜惜更甚,只怕一下子都读完了无所事事。

先生在《与苏辙书》中写道 “我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先生对先朝诗人多有褒贬不一,但对陶渊明几乎没有微词。夸赞其诗文“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渊明诗初看散缓,熟看有奇句。”夸赞其人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和陶诗”109首,这是什么概念?真真是从骨子里喜爱,行动上实践。以上只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理解亦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先生是否在想,陶渊明是真真正正辞退公务员的人,自己最少还有生活费维持。可能是陶渊明的《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深深震撼了先生的灵魂,可能理解了先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勇气,更佩服先贤的洒脱和难以超越的无我境界,那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看破红尘超然欲仙的世外高人。


苏轼题跋,点睛之妙


先生全才书法当然含括其中。他不仅写下了书法的理论文章《论书》,强调“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而且悉心研磨前朝当代书法大家的长处,形成了新的书法审美和创作理论,并通过自己的实际创作证明了其可行性,形成了自己集大成的书法。著名的《寒食帖》就是其代表作,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三行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赤壁赋》被称为苏轼的兰亭序。

先生一生中为书法名家的题跋很多也很丰富,在鉴赏中丰富自己的书法理论并提出看法。在《题兰亭记》中先生写道“真本已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表示遗憾。在《论书》中大赞《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绝妙,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兰亭’、‘乐毅 两书法出自王羲之之手,‘ 东方先生’出自颜真卿之手,)足见先生之喜爱。

书法历来是人的门面,有字如其人一说。要想深得名家真传有一手好字没有捷径可走,先生在《题二王书》中有“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索靖,西晋著名书法家)的亲身体会并告诫学习书法的人们。

先生的题跋与序是随性而发的真知灼见,是先生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与先生的诗词一样,从中可以看到先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一代文豪就在“苏海韩潮”里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题跋   先贤   王羲之   兰亭   太白   东坡   香山   庐山   银河   居士   李白   乐天   美文   瀑布   书法   诗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