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愤怒的高机连

原创:史锡腾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愤怒的高机连

▲一支队三大队高机连战友,后排右一为张继飞指导员

上面照片中右后第一人是我们的武汉老乡张继飞,他是1963年的老战士,原先是三大队(七团)高机连的干部。1970年部队回国后,高机连成建制编入二师汽车营,他成了我们汽车营四连的副指导员,成了我的直接领导。回地方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在闲谈中,他多次向我介绍了他们高机连在越南时的英雄事迹,因而我在本文中,便真实记载了有关高机连战斗经历的精彩内容。下面便将他给我讲的内容汇编如下:


1965年接到援越抗美的命令后,随部队在湖南娄底附近地区修公路的张继飞被抽调到一个新连队——一支队三大队(七团)高机连。在平时,铁道兵部队中并没有这样的建制,这次为了适应入越后的防空任务,每个大队都组建起这样的特殊连队,人员是来自各个施工连队的精兵强将。入越后,他们连队驻扎在北太省省会太原市附近一个叫做合进乡的地方,离太原市大约20到30公里,主要任务是保卫大队部机关与正在修建之中的合进火车站。一进入驻地,他们立即投入主要精力构筑防空阵地群。根据要求,他们在周围山坡上修筑了5处阵地,每处都有正规的炮位、掩体和各种必需的设施。但是,平时他们只使用其中的一处,其余的阵地都作为备用,以便每次战斗打响后,马上更换地方,防止敌机返回来报复。阵地称为338高地,是因其海拔高度为338米而得名。


连队有三个排,共九个班,每个班配备一挺54式单管高射机枪,这就是他们用来对付美国飞机的主要武器。54式高射机枪是我国仿造的原苏联产品,1954年批量生产,用来装备步兵,可安装在坦克、舰、艇上作为防空用自卫武器,对付1600米以内的空中目标或800米以内的地面轻型装甲目标。张继飞当时是副班长,也是班里的第一机枪手,或第一射手。第一射手,顾名思义就是这挺机枪的主要操作者,一旦打起来,就是顶在最前面瞄准、击发的人物,不管是前面有枪林,还是天上下弹雨,都要坚守在阵地上死抱住机枪不放。当然还有第二射手、第三射手……第二射手是第一替补,在第一射手伤亡或休息时替补上去;第三射手除了替补上机的身份,还有负责运送弹药的任务,至于“第四”以后的射手,主要任务则是蹲在掩体内压子弹带,供应机位上的弹药了。


和其他部队一样,在刚入越的这段时间内,他们只能在树林深处搭帐篷作为简易营房。在那个又热又潮湿的地方,住在帐篷里的难受滋味是可想而知的。过了很久,才陆续搭建了用茅草及竹子盖成的正规营房,湿热的滋味才好了一些。


虽然驻地隐藏在密密的树林里,但是阵地上空却不能有一点遮挡,战士们演练、执勤的时候,只能完全曝露在晴热的天空之下,夏天的酷热始终都在考验着大家。比起美国飞机的轰炸,天气的考验就算不了什么了,第一次飞机来袭,让这些从未经历过战火的年轻战士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考验。这天一早,阵地上就响起了防空警报,战士们立即戴上盔帽,迅速进入阵地。张继飞几大步冲到自己的岗位上,双手紧握枪机,将枪口对准敌机来犯的方位。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愤怒的高机连

▲活捉美国飞行员

轰炸北方的美国飞机通常由北部湾太平洋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上、关岛安德逊基地、泰国乌隆及乌塔堡等空军基地起飞,经常飞越高机连上空,扑向太原、谅山、北江、宋化等地的工厂、铁路、公路、车站、桥梁等目标,有时候就在他们头顶上集合编队。这时候,美国飞行员大概还不知道就在他们下方,有一个装备简陋的高机连正在严阵以待地注视着他们。在飞机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之前,中越两国的防空系统早已牢牢盯住了它们飞行的轨迹,并随时通过电话向各个阵地通报飞机来犯的方位。所以飞机在空中一露面,9挺高射机枪的瞄准器具就一起将它们套牢(在周围,可能还有数不清的高炮、高机和导弹发射架也同时盯上了它们)。在明亮的天空背景下,天边出现了一片灰黑色的小点,并有一种尖锐的怪叫声伴随着这些黑点由远而近,直钻入大家的耳中,就像电影中伴随鬼怪出现的那种声音,给人一种恐怖感。战士们都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心中隐隐感到有些害怕,不知道后面还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在等待着他们。不一会,几十架美机一片黑云似地掠过天空,掠过阵地,震耳欲聋的引擎声深深震撼着战士们的心。

“方位……3号区域,高度……,目标……2号,……开火!”指挥员下达了开火的命令,张继飞对准早已瞄准好的飞机死死扣下扳机,枪口吐出一连串火舌,飞机周围的天空绽开出数百朵白花——那都是机枪子弹爆炸留下的痕迹,煞是壮观。战斗过程的进展程度,用说书人的“说时迟,那时快”这个词来形容也许还嫌太慢。事实上,张继飞仅仅感觉到自己将中指稍微弯曲了一下,弹夹中的50发子弹早已出去了。指挥员一看表,射击的时间才仅仅8秒钟。这时飞机已经飞到了天空的另一边,而这场战斗也已经顺利结束了。

这一次战斗没有什么战果,但也没有什么牺牲和损失。不过,从来没有参加过实战的部队第一次战斗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据说有的部队指挥员在开火前还要领颂一段“最高指示”:“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打无把握和无准备之战”或“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等”,然后才是“……开火!”这时飞机早已飞出了火力圈。后来请示上级领导,要求省略这段最高指示,才再也没有闹过这种笑话了。

有了第一次迎敌的经验,后来美国飞机再来,大家慢慢就不再害怕了。1966年7至8月是轰炸得最厉害的时间,每天都有飞机出动。美国战机要轰炸一个目标,不是来一两架,而是六、七架,甚至十几架。最多的时候,一天来几次,一次来300多架,什么F-101、F-102、F-105(雷公)、F-4C(鬼怪),还有B-52……

B-52是是美国波音公司1955年研制的一种亚音速战略轰炸机,机身长49.05米,采用圆角矩形截面的细长体,翼展56.39米,成后掠形式,8台TF33-P-3涡轮风扇发动机,分4组分别吊装于两侧机翼之下。飞机的总起飞重量221.35吨,机内燃油重量约135吨。主要武器有:20枚近程攻击导弹、4挺12.7毫米机枪及各种炸弹1万7千多枚,最大载弹量27吨,是迄今为止美国最重的轰炸机。机上有驾驶、领航、轰炸、射击及电子等6名乘员,主要用于远程常规轰炸和核突击。在越南战争中,B-52是大面积轰炸的主要工具,1965年8月至1973年1月15日,曾对越南南北方目标以及老挝、柬埔寨等地区目标进行过126,615架次轰炸。在整个越战中,B-52出动量占各种作战飞机总量的十分之一弱,但却投下近二分之一(300多万吨)的炸弹重量。当时在战士们中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说什么“出了友谊关,不愁吃和穿,头顶三角板,脚踏菠萝弹。”三角板指的就是B-52。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愤怒的高机连

来犯的敌机在战术上是诡计多端的。一群飞机,有的飞机在外围旋转,侦察地面火力点;有的携带火箭,盘旋观察,一发现火力点,就用火箭向阵地炮群射击;有的敌机乔装投弹,引开火力点,好让其他的飞机轰炸目标。有时炸了即去;有的假装去了,突然又转回轰炸;有时不断地轮番轰炸。机群往往在高度上分成上、中、下三层,较低层的飞机一般都是战斗护航。低空战机有时简直就是从头上飞过,低到差点擦着树梢,掀起的一股狂风从耳边掠过,发出的声浪震耳欲聋,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而高空战机却隐藏在云层的上面,下面常常难以觉察到它们的存在,只是在到达轰炸目标上空后,才会出其不意地从最高的一层突然俯冲下来投弹。投弹之后,只见弹落之处,周围腾起一片火海,把半边天空映照得通红,爆炸的威力使得整个大地都在震撼。

此时此刻,战士们丝毫没有退却,他们仍然死死盯在阵地上,手握机枪,随时准备惩罚这些空中强盗。尽管他们手中的高射机枪重量不过100多公斤,口径区区12.7毫米,与天上的这些庞然大物比较起来,简直是用蚊子来对付大象。但是在战士们的脑子里却记得这些数据:它每秒可以射击70发子弹,可以对付1600米高空的空中目标,可以击穿100米处2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他们深信用这样的武器一定能打下天空的这些庞然大物。
这一天终于来了。

1966年12月2日上午8点25分,防空警报在阵地上空响起,战士们迅速进入阵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了迎战的一切准备:弹箱打开了,子弹压上了膛,9挺机枪的枪口昂首望天,一齐对准了敌机可能出现的方向。尽管现在天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但是地面上的防空部队早就牢牢盯住了来犯的机群。原来,当时的防空部队,不管是几大队、几支队,也不管是高炮部队,还是铁道兵部队,甚至包括越南防空部队都是在统一指挥下的。当防空雷达测出有敌情时,就发出三等警报,战士们就走进哨位做好准备;飞机离防卫圈三四十公里时,就发出二等警报;飞机即将临空时就发出一等警报,这时射手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待指挥员下达射击命令。战斗是以一个连队为一个单位,命令由连长下达。为了集中火力,增加命中率,也是由连长指定某一架飞机为目标,战斗打响,全连的火力一齐向那架飞机射击。整个战斗过程,有时只有十几秒钟。

这次来的就是一架侦察机,它从3-34号方向闯入338阵地,向1号方向飞去。此时,连队的9架高射机枪一起死死捉住了它,随着指挥员的命令一下,阵地上的机枪同时开火。张继飞此时作为一号射手,也紧紧扣住扳机不放。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觉得在震耳欲聋的射击声中,子弹带不停地跳动,子弹像水龙一样射向敌机。透过瞄准镜,张继飞发现飞机开始起火了,飞行轨迹一个劲地向下滑,看得出,它也拼命想法往高处爬,但是已经是身不由己了;接着,尾部开始冒出了黑烟,整个机身一直向下栽;接着,两朵白色的降落伞弹出机身,在不远的高空打开了。最后飞机坠毁在墨山背后,山后面燃起了一团火光。事后知道,这次打下的飞机是美国最新的战术侦察机RF-4C。

由于战术侦察机一般要进入敌境内进行侦察活动,故躲开敌方战斗机,闪避防空导弹与防空炮火,朝向目标地区高速飞掠而过,已成为战术侦察机必须要的性能。因而自二战以来,战术侦察机大都由战斗机衍生而成。RF-4C就是F-4“鬼怪”(Phantom)式战斗机中的侦察型,由麦道公司在F-4C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该机具有与F-4C相同的内部、外挂油箱和基本未变的机身架构,但采用较长而细的机鼻。它的高空飞行速度为300米/秒,在侦察摄影时速度可达225米/秒。执行任务时一般在1500到3000米的高度飞行,以保证昼夜摄影,但昼间在6000米的高空也可以很好的完成侦察任务。使用雷达摄影时,飞行高度可以达到9000米。主要侦察设备有APQ-99前视雷达,用于地形跟踪和测绘;一个APQ-102型机载侧视雷达和一架AAS-18A型红外线行扫描器。此外,RF-4C还配备有前视和侧视照相机、ASM-48惯性导航系统。有了这些装备,飞机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气象条件之下昼夜完成高空摄影侦察任务,而且不必飞临目标上空。比方要拍摄一座桥梁,只需在离桥7到9公里的侧方上空就可以得到清晰的照片。


该机型在1963年8月才首度试飞,1967年装备侵越美军时还处于秘密试飞阶段,直到1971年才正式装备美国空军。由于开发相当成功,有505架先后服役于美国空军。当时为适应侵越战争的需要,美国装备了30架驻扎在泰国乌隆机场,加强对越南北方全天候、全方位的侦察。


现在这架尚未正式面世的新式飞机被我军击落在越南北方,其属于高度机密的先进技术就要在对手面前曝露无余了,这无疑使得美国当局很无奈,同时也让中越两国政府和军队感到十分高兴。为了尽量搜集情报,部队早有要求,即在飞机击落后,要立即抓获飞行员,并尽量搜集飞机残骸中有技术价值的器件,如仪表板、线路板等。可是当战士们赶到飞机坠毁的地点时,两个飞行员(一个少校军衔,一个大尉军衔)已经被当地老百姓活捉,并被转移走了,而精密仪器仪表也被拆卸一空。战士们收集了一些被大家戏称为“飞机毛”的东西,如飞机上的铝合金碎片啦,降落伞上的尼龙布碎片啦,以便将来加工成小梳子、小飞机模型、像章等物品留作纪念。


战斗结束后,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派领导下到连队组织战士们评功摆好。这架飞机是大家集体打下的,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的子弹击中了飞机并给了它致命的打击,因此首先应该为连队请功。至于个人,则由大家评选,如在战斗中谁谁谁轻伤不下火线啦,谁谁谁自始至终一直在哨位上坚持战斗啦,主要是看各人当时的表现,当然也不能离开指挥员的正确指挥。最后上级根据大家的意见批复下来,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这是全连干部战士的集体荣誉。个人方面,一排长荣立二等功,不少战士都立了三等功,其中包括一班副班长、一号机位上的第一号射手张继飞。第二年秋天,一排长在副指导员的陪同下到北京参加了当年的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战斗胜利的喜悦,能在战士们美好的记忆中长存,但失去战友的悲痛,却更让活着的人一辈子刻骨铭心。在张继飞脑海里,永远都不能抹去那个悲惨且黑暗的下午。那是1967年7月21日。那天上午,多批美国飞机飞临阵地上空,前前后后共有F-105(雷公)、F-4C(鬼怪)等机种约70多架次前去太原轰炸,在338高地上空积集编队,遭到高机连密集的火力攻击。这次战斗打响的时间极短,前后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战斗结束后张继飞在日记上写道:“……开火时间8秒,消耗子弹50发,敌机向3号方向仓惶逃窜。”


下午,全连大部分战士都到一边的新阵地挖工事去了,再加上有那么一点思想麻痹,便没有来得及转移阵地。谁知就是由于这么一点点麻痹,就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惨痛损失。大约3点多钟,大批敌机又来到了阵地上空。这次他们是有准备而来,目的是对高机连阵地进行报复。因此他们没有用重磅炸弹,而是向阵地投下了大量的钢珠弹。


班长沈诗昆那天身体有点不适,排长照顾他,没有让他去挖工事,而是把他留在阵地上顶替二射手值守。飞机袭来之际,他迅速冲上机位,双手紧握枪机做好瞄准准备。就在这时,大量钢珠弹从天而降,洒落在阵地上,又滾落到掩体中,一颗接一颗在身下爆炸,钢珠像飞花般地从下边飞起来,一粒接一粒钻进沈诗昆的腹部、胸部、腿部,残酷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当同志们发现他时,只见他还趴在高射机枪的底座上,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身上没有血迹、没有伤痕,只有仔细查看,才能注意到身体的前半部布满了红色的小点,那是钢珠钻入肉体留下的痕迹。


另一位战士温月明,被钢珠弹击中后幸运地活了下来,被战友们送往医院治疗。由于抢救及时,手术后逐渐治愈。但是由于还有大量钢珠残留在内脏中无法取净,后来再次复发,最后因病情加重而死亡。


最让人惨不忍睹的是一名叫王洪玉的1966年兵。在这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敌人一枚火箭击中,刹那间整个下半身被炸得血肉模糊,肢体脱落,但是他的大脑还是清醒的。在救护过程中他大声喊叫,痛苦呻吟,不停挣扎,使在场的每一个战友无不为之动容。大队的救护车开过来了,当大家把他抬上救护车时,他已经不幸牺牲。

讲述到这里,张继飞的眼里已经噙着晶莹的泪珠……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愤怒的高机连

作者:史锡腾,原铁道兵二师,曾参加援越抗美战争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愤怒的高机连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

责任编辑:梦醒

编发:铁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钢珠   敌机   越南   侦察机   指挥员   连队   机枪   美国   阵地   美文   上空   子弹   纪实   射手   部队   愤怒   飞机   记忆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