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异国的春节

原创:史锡腾

那年2月17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在我们汽车连已经实实在在体会到浓浓的春节气息了。一连十几天,连队里车况比较好,比较老的司机都在连续跑长途,说得更准确一点是跑凭祥运输春节物资。我们的车也跑了好几趟。先是去为政治部装运慰问品——《毛泽东选集》精装本,全大队干部战士每人一本,足足装了一大车。除了精神食粮,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少,接近春节的那个星期,我们又接连拖了几趟水果、食品,几乎每两天就要跑一趟,轮流送往各个连队。在凭祥,我们还听到了更令人兴奋的消息,为了慰问我们这些援越抗美的部队,上面派来了两个春节慰问团,都是高水平的,现在已经到了凭祥,即将越过友谊关到出国部队基层来演出。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根据中国的传统,一个家庭在春节是要欢聚一堂的。长期在外地工作的人,到了春节前夕,不管路途再遥远,舟车再辛劳,也要手提肩扛,带上外地的土特产,从工作的地方赶回家乡去与父母、亲人团聚。但是,“这些人”中不包括军人,军人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当全国人民都在欢聚一堂的时候,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甚至远离祖国的军人不能放下手中的枪,也不能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只能在遥远的地方面对家乡默默思念,只能借助鸿雁来传达我们对亲人、对朋友的节日问候。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不与家人在一起过年。

在百忙之中,我早早写了一封长信,向家中父母,还有奶奶拜年。这一年对父母来说也是不平常的一年。1968年冬天,正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时候,“知识青年”在12月到1月之间就打起了背包,到农村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去了。这其中就有比我小四岁的弟弟。家中来信说,报纸上号召全国人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同时也号召知识青年就留在农村和贫下中农一起过节。年初,父母身边少了一个亲人,年底,他们身边又少了一个亲人。这就是说,今年家中一下子就少了两个人,春节期间,只剩下三个老人孤零零地在家了。看到家中来信,我的心里很不好受,手捧信纸,花了好大的劲才没让眼泪流出来。后来家中来信说,春节期间,弟弟还是回来了。而且,我们家作为军属,地方政府和父母单位都派人上门慰问。送来了我在部队被评为“五好战士”的喜报,又在门上贴上一张红彤彤的、印着“光荣军属”几个烫金大字的证书。街道政府问寒问暖,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冷清清的家,一下子充满了欢乐与自豪,节日过得比儿子在家还好。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物质和享受固然重要,但这种政治上的荣誉却是更令人羡慕的。而这个时期自家门上能够挂上“光荣军属”的牌子,则是金钱和粮票都买不来的荣誉,有了它,还会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异国的春节

▲作者及家人

在国内,每到春节,地方政府与部队之间要开展“拥军爱民”活动,除了慰问军属和烈属外,还要慰问当地的驻军。在我们的驻地,越南地方政府也派人到连队慰问我们,给我们送来了一些慰问品,那也算是一种国际主义的拥军爱民活动吧。当然,拥军爱民是双向的,我们部队也要爱护他们,除了一般的感谢,从机关到连队,请上门来的各级部门人员吃一餐饭是最起码的。平时他们的生活都很苦,肚子里没有什么油水,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猪肉罐头炖粉条、炒鸡蛋、猪肝汤等一桌子菜,加上好烟好酒,加上苦苦挽留,他们虽然一再推辞,但最后还是恭敬不如从命,将这丰盛的一餐一扫而光了。

这一次越南老乡给我们连送来了不少水果。越南的香蕉很好吃,外面看起来皮还是青青的,好像没有熟,但皮剥开后,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咬一口又甜又软,熟透了。还有甜橙也是个大、皮薄、肉甜,当时在国内绝对吃不到。还有一种东西,我们虽然见过,却从来没有吃过,一大帮人,就为如何去吃它而难住了。在越南,各种各样的水果是很多的,说得出名字的和说不出名字的,大部分在北方很少见,就是见得到也不容易吃得上。什么香蕉、芭蕉、橙子、柚子、槟榔、木瓜、菠萝,还有和西瓜差不多大,却是长在树上的一种水果。据老兵们介绍,这种稀奇古怪的水果叫“树菠萝”。“树菠萝”是什么味道,怎么吃法,却谁也不知道。这次越南老乡慰问我们送来了几个就是这种东西,大家望着它都犯了难。一个老兵算是见多识广,脑子快,想当然地到厨房里拿把菜刀,切西瓜一样把它切成几大块,我们也就把它当成西瓜,一人抢了一块啃下去。哎呀,什么味儿?臭烘烘的,一股说不出的怪味。虽然也甜,但完全甜得不正,真难吃!老兵们一旁看得直笑。怪不得他们这么好心,又是切,又是送,就是自己不动口。原来等着看我们的笑话。差不多二十年后我才知道,那玩意儿正规的叫法是“菠萝蜜”,正规的吃法是:先将里面的种籽(差不多有小鸡蛋大)分离出来,再剥出包在种籽外面的那薄薄的一层果肉,能吃的就是这层果肉。一个上十斤重的“南方果王”就这样被我们白白地糟蹋了。

除夕那天下午,差不多所有的人员和车辆都回到了连队,全连难得实现了一次大团圆。炊事班门前的空地上摆开了“团年饭”,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虽然不准喝酒,但大家在一起“吆五喝六”,比喝醉了还热闹。这一晚不吹熄灯号,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到深夜。可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晚上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更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大家唯一的娱乐就是坐在一起闲谈,或者四人一组坐在铺上打扑克。赢了,可以刮对方的鼻子,或者给对方脸上贴上用纸条撕成的长长的胡子,输了,就只有让对方任意取乐的份了。这一晚,连长、指导员、排长……都来到班排和战士在一起尽情欢乐,他们的脸上,都挂满了不少长长短短的胡子。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异国的春节

▲胡志明主席来到一支队慰问援越干部战士

从初一开始,文娱生活就丰富起来了。从国内来的春节慰问团来到了越南,他们将要在大队驻地为部队连演三场,初一到初三,每天晚上一场,以便各中队官兵轮流前去观看。从初一下午开始,大部分车辆按照连里事先的布置,到各个连队执行运输任务,把各连队的干部战士接到大队中心会场看慰问团演出。我和师傅的车也在其中。一连三天,每到下午4点,我们就早早吃过晚饭,将车开到指定的连队,按时把战士们接到会场;晚上演出结束,再送他们回连队,我们则回到大队部招待所休息。为我们来演出的是广州军区海上文化工作队。尽管只是在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演出,又没有高质量的布景和音响,规模与水平也不能与专业的文艺团体相比,但这已是我们能看得到的最高档次的演出了。二十来个姑娘与小伙子一专多能,身怀绝技,又能唱,又能跳,还精通乐器,为我们演出了一台短小精悍,热情奔放,精彩绝伦的节目。虽然我们在凭祥时已经先看过了一遍,虽然那几天我们每天都要从午后一直忙到深夜,十分辛苦,但我们还是如痴如醉,从头到尾,一场不漏,一连度过了三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更令人高兴的是,这次活动让不少半年多未曾见面的老乡、老同学、老战友、老首长有机会相聚。由于部队分散驻扎,不同连队的战士一般是很难见面的,不少人从新兵连分手后,几乎一直未见过面。尽管现在大家都有纪律约束,不能随便外出自由活动,但上厕所的机会总是有的。时间不长,半年来攒集下的一肚子话不可能一下子倒完,但见到面能打个招呼、寒暄几句,已经相当让人兴奋了。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异国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亚洲好多国家的传统节日,此时此刻,越南人民也在忙着过年。这一年,我能有幸在异国他乡亲眼看看越南人民如何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也是很难得的机会。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是:“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做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得很晚,合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第一下那神圣的时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煮粽粑,孩子们围着锅台,焦急地等待粽粑煮熟。供桌上,香火缭绕,摆满了各式供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一家之主要率领全家祭拜神灵、祭拜土地。越南人认为,每年上天都要派一名神来看管人间。除夕神灵交接,祭拜神灵是迎新神送旧神,祈求神灵保佑全家老少四季平安。虽然是在战争年代,虽然整个国家和绝大多数人民都很贫穷,虽然当时的条件并不允许什么“煮粽粑”“祭拜神灵”,但是节日的气氛仍然很浓。


阴历腊月下旬,一号公路以及大一点的村镇、集市,人就明显地多了起来,就连我们连队附近的村庄里都是人来人往。在他们总是随身挑的担子里,不再是仅仅装着庄稼、肥料之类的生产资料,相对来说生活用品多了起来,如衣料、粮食、水果等,有时还可以见到几只鸡、鸭,甚至还能见到农民拖着一头尖声叫唤,死赖着不肯走的小猪赶路。猪很小,与我喂过的那些猪比起来,只能算孙子辈的,但这对于越南人民来说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要知道,平时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菜肴,最多能有点儿盐水拌竹叶菜下饭,根本别提鱼和肉了。一年忙下地,过年时能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勤劳、俭朴的越南人民也就很满足了。


越南人民准备过年的气氛还表现在:不少妇女不知从什么地方摘来大把的鲜花,把它们装饰在屋里、门口。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了红对联,内容都是用繁体中文写的,有的是革命口号,也有恭喜发财之类的内容。越南现在用的是法国人为他们创造的文字,都是由拉丁字母组成,但是历史并不长。从一些古庙及部分历史建筑来看,倒是中国文化对越南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建筑物的门上都挂着刻有繁体中文的木质对联或匾额,有的墙上还嵌有书法石刻。庙里供奉的神仙不是如来佛就是关老爷,只不过大殿比较低矮,没有中国的庙宇那么气宇轩昂。我们经常看到老人在看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演义》等,都是繁体竖排本。他们有时还指着我们车门上的一些未简化的文字读给我们听,然后又指着那些简化汉字对我们摇摇头,意思是说:这些字我们就不认识喽。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异国的春节

和我们相邻的越南人民军部队节日气氛也很浓。在他们驻地的门口,也可以看到他们在排节目,一会儿唱,一会儿说,可惜我们听不懂,就在一边笑,就像他们有时看我们排节目时也在一边傻笑一样。看着这些和我们年龄相似的战士在唱、在笑、在跳,我们想:今天,这些小伙子还在远离战场的地方欢度春节,也许明天他们就会通过胡志明小道潜入战火纷飞的南方战场,在那儿和美国侵略者、和阮文绍伪军决一死战。


初一那天出车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田头路旁,已经有越南妇女在劳动了,但今天才是大年初一呀。开始我还以为有部分群众比较积极,但到了第二天,即初二,越南人已经全部出工了,而部队也开始了训练。他们的节日已经过完了。仔细回想一下,好像在除夕的前一天,从下午开始,路上的人就很稀少了,地里更是没有看到人干活。晚上,附近的村子里鞭炮放得“噼里啪啦”响,还有彩色的烟花不时划破夜空,越南人似乎已经在过除夕了。我们的腊月三十这一天,也可以看到附近的不少妇女都穿上新衣服,挽着布包袱出去走人家。他们的春节似乎比我们提前了一天。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究竟是他们的历法与我国的算法不同呢,还是他们或我们的天文学家算错了一天,以至于同一个节日却发生在不同的日子里,而且还发生在同一个村子里。

(作者原铁道兵二师,曾参加援越抗美战争)

铁兵记忆|援越抗美生活纪实:异国的春节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

责任编辑:梦醒

编发:铁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凭祥   慰问团   军属   春节   知识青年   越南   越南人   连队   神灵   门上   美文   异国   纪实   战士   部队   节日   演出   水果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