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有感于自家孩子考试作文中缺乏“金句”,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作文得分常年居于“二类文”(即每次作文都要扣10分以上),故于读书之余,决心自给自足为孩子摘抄整理,以翼其作文能攀上“一类文”(作文扣分在5-6分)。我寻思普天下为人父母者,有此患者多矣,故飨之。
以下句子均摘自杜预注、孔颖达疏的《春秋左传正义》,译文和点评是我加上的,P代表该书页码。

看往期,请点击链接: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01-01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11-015)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16-02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21-025)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26-03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31-035)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35-04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1-045)

46、秋,雨螽(zhōng)于宋,队而死也。(p500)

试译:秋天,宋国下螽虫雨,落地则死。(螽飞至宋,队地而死,若雨。)

宋国,这个殷商后裔公爵国,总出这些奇奇怪怪的事。先是“陨石于宋”,“鹢鸟退飞”,这时又“雨螽于宋”。就是《揠苗助长》中,也写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而《守株待兔》中,就更是“宋人有耕田者”。就说国君吧,宋襄公吧,不仅有“蠢猪式的仁义”,也有让贤给子鱼的美名,更有“宋公使邾文公用鄫(zēng)子于次睢(suī)之社”,杀小国国君甑子,用人来祭祀的“惊天之举”,这是怎样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人民?看不懂。

47、三良殉秦

原文: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yān)息、仲行、鍼(zhēn)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tiǎn,“尽也”)瘁(cuì,“困病”)。’无善人之谓。若之何夺之?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以礼,则使无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P511-512)

试译:秦穆公任好去世。用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作陪葬,(他们)都是秦国的优秀人才。秦国人为他们(感到)哀伤,替他们作《黄鸟》诗。君子说:“秦穆公不做盟主,太应该啊。死了就抛弃百姓。先王去世,还留下法度,况且剥夺好人的命呢!《诗》说:‘贤人死亡,国事危殆。’说的就是没有好人。怎么还去夺走他们的生命呢?古代王者知道寿命不会长久,因此同时选贤任能,为他们树立教化风气,分给他们旗帜服饰,把给他们的话记录在典册,为他们制定法度,向他们发布准则,用表率来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法规制度,告诉他们遗训典章,教育他们防止谋求私利,委任他们常职,用礼法来导引他们,就使他们不要失去因地制宜,百官信赖他们然后到死。圣人和先王皆如此。现在即使没有法则用来留给后代,却又接受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去殉葬,(这)难以处在上面了。”君子因此知道秦国不再(有能力)向东征伐了。

秦穆公一世英雄,竟因殉葬一事而留下污点,殊堪浩叹!人之一生,若要善始善终,何其难矣!

48、通、烝、报、纳、取

原文: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shuò,“亲近”)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乃助之施。(p567)

试译:宋国公子鲍对国人有礼。宋国闹饥荒,(公子鲍)拿出全部粮食去施予(百姓)。年纪七十岁以上的人,没有不送东西的,时常加送珍贵异常的食品。没有一天不亲近六卿的大门。(对)国家的人才,没有不加事奉的;对桓公以下的子孙亲属,没有不体恤的。公子鲍长得俊美而且明艳,他的嫡祖母襄夫人想和他私通,(他)却不肯,襄夫人就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

在13条,有华父督见到孔父嘉的妻子,目逆而送,曰“美而艳”,说的是天妒红颜的故事。这里,说的是小鲜肉凭借“美而艳”,获得了嫡祖母的青睐,从而获得了极大的资源,进而做了国君,死后被谥为“文”,即宋文公,真是“赢得生前死后名!”

左传中记录多的是“烝”,即晚辈男子主动与长辈女子“结婚”;少的是“报”,即长辈男子主动与晚辈女子“结婚”;左传“烝”有六处,“报”有一处----

(1)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
(2)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
(3)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子、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4)僖公十五年:“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
(5)成公二年:“楚之讨陈夏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王以予连尹襄老,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其子黒要烝焉。”
(6)宣公三年:(郑)“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

《左传》中还有几个父亲为儿子娶媳妇,见儿媳美而自纳的故事----

(1)鲁惠公见儿子息姑所聘宋女仲子美而自纳为妻----《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2)卫宣公卫晋,先是与其父姬妾夷姜生下儿子急子,继而抢夺为急子迎娶的媳妇宣姜为妻----《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

(3)楚平王熊弃疾,抢夺为太子建聘的媳妇孟赢为妻----《左传.昭公十九年》: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zèn,“馋也”)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

最让人诧异的是《左传·桓公十八年》中记载的文姜和齐襄公私通的事----“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zhé,“责备”)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齐襄公和文姜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兄妹私通,丈夫责备,妹妹向哥哥告状,哥哥命彭生杀了鲁桓公。

后世的曹丕纳其父曹操的女人(“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唐高宗李治娶了他父亲的才人武则天,这是“烝”;唐玄宗李隆基娶了儿子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这是“扒灰”。和《左传》记载不同的是,杨玉环是已经嫁给李瑁的王妃,而仲子、宣姜、孟嬴则是在迎娶成婚之前就被公公抢了去的,故《左传》用的是“取”或“纳”字。

《后汉书.西羌传》中说:“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游牧民族向有此风俗,其成因可能是因为生存繁衍不易,而妇女是繁衍后代的关键资源。但为什么农耕民族也常常这样呢?我想,游牧民族的女人是一概纳之,而农耕民族则多指关键繁衍资源中的最优质部分,即美女。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说到,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指向基因的遗传,人只是基因的载体而已。倘若真如此,则握有权力者肆无忌惮抢夺美女俊男这个稀缺资源就不足为奇了。只是,“礼”本来就是一种秩序,破坏了某种秩序,必然导致某种动荡。唐高宗李治把李家江山变成武家的了,唐玄宗李隆基落得仓皇出逃。至于春秋左传里的这些事,大概就是礼崩乐坏的代表吧。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ér,“煮”)熊蹯(fán,“掌”)不熟,杀之,寘(同“置”)诸畚(běn,“撮土器”),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mí,“无”)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gǔn)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chú ní)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公卿尊称”)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p595)

试译:晋灵公不行为君之道,加重征收赋税来绘饰宫室垣墙,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来观看被弹的人走避弹丸。厨师炖熊掌没熟透,就杀了他,把尸体放在畚箕,让宫女载着走过朝廷。赵盾、士季见到(畚箕中尸体)的手,问明其原因,就担忧这事。(他们)打算进谏,士季说:“(如果同时)进谏却不被采纳,就没人继续进谏了。我请求先谏,(如果)不被采纳,那么你继续进谏。”(士季)前进了三次(行了三次礼),到了屋檐下,(晋灵公)然后才见他,说:“我知道我所做错的事情,我将改正它。”(士季)下跪叩头然后回答说:“谁没有过错?有错但是能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诗》说:‘(凡事)无不有开始,但很少能有结果。’正因如此,那能补过的人就很少了。您能够有结果,那是社稷的保障,难道只是群臣依赖它。《诗》又说:‘周天子没有尽职,惟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是能弥补过错。您能补过,国君的职责就不会荒废了。”(晋灵公)仍不改。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厌恶他,让鉏麑去杀他。(鉏麑)早晨去,(见赵盾的)寝室门开着,(赵盾)穿戴整齐朝服准备上朝,天还早,(赵盾)坐着闭目养神。(鉏麑)退出,(暗自)叹息说:“(赵盾)不忘(对国君)的恭敬,是百姓之主。杀害百姓之主,是不忠。放弃(执行)国君的命令,是不信。两样占有一样,不如死了。”(鉏麑)撞槐树而死。

出入职场或官场,忠信二字始终让人难以抉择。先说忠,每个组织的层级都很多,人处其中,该忠于谁?直接上司?上司的上司?上司之上或仍有国法。是忠于事情本身的对错,还是忠于事情于己之利害关系?

再说信,如何做到信?对讲信用的人讲信用,对不讲信用的人还要讲信用吗?

人生会遇到很多为难的事情,如同鉏麑。他为什么会忠于民之主?主在春秋时期是对公卿的尊称而已,难道他不应该更忠于国君吗?但是,他选择了忠于为百姓尽职的赵盾,而背叛了君王。如果他选择了忠于国君,那他去杀赵盾,就既忠且信矣。完成任务之后,于他个人而言,肯定会得到国君的极丰厚的赏赐,家人也会得到好的生活。但他选择了忠于道义,所以必须自杀,同时也使家人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忠于国君,他会赢得美好的生活,但留下骂名;忠于道义,他会毁了当下的一切,但青史留美名。

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啊,人为什么必须作这样的选择?想起了数学大神韦东奕,一个月伙食费据说只有300元,而一众娱乐明星动辄一天伙食费上千元。韦神选择的是忠于数学,娱乐明星选择的是忠于金钱。数学可能使韦神名垂千古而不朽,金钱却只会使人灰飞烟灭。一箪食,一瓢饮,谁知此中真滋味?


50、董狐秉笔直书

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P597)

试译:乙丑,赵穿在桃园杀了晋灵公。赵盾还未走出晋国山界就返回。太史(董狐)记录说:“赵盾弑其君。”把记录出示在朝廷。赵盾说:“并非如此。”董狐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境,回来不讨伐叛贼,不是你却是谁?”赵盾说:“哎呀,‘我怀念(国家),给自己留下了悲戚’,这说的就是我啊!”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录的方法不隐晦。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被记史方法而蒙受恶名。可惜了,出了国境就免了恶名了。”赵盾派赵穿去周迎回公子黑臀并且立他为国君。

政治的事情真是说不清楚。晋灵公继位时尚是一个孩子,故赵盾把持朝政,俨然晋国第一号人物。及长,晋灵公自然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对赵盾是百般看不上眼,先是派鉏麑去暗杀,后来又借请喝酒的机会埋伏甲士准备击杀赵盾,直至放出獒犬偷袭,如果不是赵盾的侍卫提弥明拼死保护,大概赵盾早死了吧。

从赵盾的角度来说,国君是个孩子,他自然权倾朝野,不觉得这是他的问题,他也好委屈,他不掌权,权力归谁呢?他应该在晋灵公一成年的时候就赶紧交权,而不是恋栈不走。从司马光的德才之说来分析,赵盾应该属于“才胜于德”这一类的,以下记载可佐证之----“酆(fēng)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赵衰是赵盾的爸爸,赵盾是赵衰的儿子,赵衰有“赵衰三让”以及“冬日可爱”的美名,而赵盾,有“夏日可畏”之恶名。假设让赵衰与晋灵公相处,也许晋灵公就不会派人暗杀,而赵衰也会及时还政于晋灵公,如此君臣相得,和睦相处。

董狐之所以记录“赵盾弑其君”,是因为他认为晋灵公虽然是赵穿所杀,但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赵盾。弑君是大罪,赵盾为何不执法?为何徇私?至于越不越境,只是托辞罢了,赵盾真要越境了,难道就找不出另外一个理由来吗?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作文金句----《左传》经典句子(046-05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左传   晋国   国君   秦国   句子   孟子   经典   先王   恶名   美文   上司   公子   夫人   儿子   事情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