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英烈长眠于长江中

800英烈长眠于长江中800英烈长眠于长江中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根据国共两党签订的协议,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决定,从10月上旬开始,将长江以南的苏浙军区和苏南、浙东部队以及大批地方干部全部北撤到苏中地区。为此,新四军军部对苏南新四军部队的北撤做出部署:粟裕率苏浙军区第一、三纵队迅速北撤,叶飞、金明率第四纵队及江南全部可能转移的部队、地方干部和尽可能随带的资材作第二批转移,并以部分主力进行掩护。按照这个计划,第一、三纵队在第四纵队主力的掩护下,经江阴等地渡江先行到达苏中地区的东台、刘庄地区。

10月11日,叶飞、金明率第四纵队经宜兴、溧阳、武进等地,在孟河、小河镇一线渡江,于16日到达苏北的黄桥地区。担任掩护的第四纵队部分主力部队,在政委韦一平率领下,于15日夜开始北撤。

当时,日军虽已宣布投降,却只接受国民党当局的命令,不但不向新四军缴械,反而对新四军实行“有效的防御”。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增派20多艘舰艇在长江中巡游,对北撤的新四军进行拦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冲突,韦一平选择在夜间渡江。

1945年10月15日晚上11点多钟,韦一平率干部大队、特务营、机炮连和江南被服厂的干部职工(大多是女同志) 等,共约近千人摸黑登船。因为“中安”号客轮吨位较大,不能泊岸,只能用木帆船一船一船地短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往返,到深夜12点才全部上船。由于一连几天的行军,极度疲劳的北撤人员上船后很快进入梦乡。

午夜时分,满载韦一平等最后一批北撤人员的“中安”轮,由武进县荫沙起航。当天晚上阴云密布,长江两岸没有一星灯火,江面上风浪裹着冷峭的寒意,袭打着夜航的“中安”轮。行至泰兴天星桥西南2公里的江面时,“中安”轮船底突然漏水,加之严重超载,船体发生倾斜。随着船身摆动幅度越来越大,船上的人不由自主地向摆动的相反方向拥来挤去,导致江水迅速涌进船舱,船尾开始下沉,很快整个船体入水,轮船上那粗大的烟囱缓缓地倾入江中。附近的渔民听到求救警报后,赶来奋力抢救,终因天黑风大浪急,救出不足百人,韦一平与同船800多名干部战士不幸遇难。

“中安”轮的沉没牵动着每一个新四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心。他们把悲痛隐埋心中,迅速组织力量打捞船舱中烈士的遗体、遗物。烈士遗体打捞出水后,逐一登记编号,由当地老百姓用独轮车推送到天星桥镇十八圩龙王庙安葬,龙王庙距沉船的江面约2公里左右,墓前立石碑纪念,碑上镌刻“新四军苏浙军区北撤渡江死难烈士忠骨安葬遗址”。

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泰兴县城内修建“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1986年7月初,原先安葬在天星桥江边的烈士忠骨迁至泰兴公园;同年10月,在800英烈遇难42周年之际,“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碑、纪念馆也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开馆仪式。纪念馆位于泰兴公园中部。馆区内有一座宽6.4米的卧碑,正面镌刻着原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的题词:“烈士英灵,永镇江海”,背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为纪念800英烈镌刻的碑文;在卧碑后面,高高矗立着一座由叶飞题写碑名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北撤渡江死难烈士纪念碑”,碑身基座呈下沉的船形,暗喻烈士们沉船遇难,从侧面看去碑身犹如跃起的江水浪花,寓意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流,世代相传;穿过竖碑,即为“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

江河万古,日月永恒。可以告慰先烈的是,历史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苏中   苏南   泰兴   忠骨   龙王庙   船体   英烈   纵队   江面   先烈   掩护   军区   纪念馆   烈士   美文   干部   地区   于长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