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主席: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个爱人,也是他第一位真正的妻子。小时候,父母在韶山冲为他和一个姑娘订过亲,后来还接到了毛家。但他没有与她同居,更没有那种事。按照今天的话说,不是事实上的夫妻。当然,也就没有爱可谈了。

毛泽东是通过他的老师认识开慧的。

那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留学回国,应聘到该校任教。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学生经常到杨昌济先生家里聚会,纵谈天下大事,研讨救国之道。当时正在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的开慧,是一位沉默而热心的旁听者。她被他们的谈论所吸引,尤其钦佩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深刻见解。

开慧1901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板仓。父亲思想进步,知识渊博。母亲勤劳俭朴,慈祥善良。由于家庭的熏陶,开慧从小爱读书,爱劳动。7岁上学,刻苦用功,喜读古典诗文。她待人温和谦让,同学们都喜欢和她接近。

1918年夏,杨昌济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毛泽东、蔡和森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也先后来到北京,常来探望老师。开慧此时在家自学。他们又有机会相见了。毛泽东经常把进步书报、自己写的日记和学习笔记借给她阅读,在这些交往中,他们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经过数年的了解与相爱,1921年秋,他们结婚了。婚后,小俩口互敬互爱,甜甜蜜蜜。

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从上海回到长沙,建立了中共湖南省支部。(1922年改为中央湘区委员会)毛泽东担任区委书记,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交通联络工作。他们的家在长沙市郊清水塘22号,那里也是区委所在地。

毛泽东整日忙于工作。开慧成为他的得为助手。除了负责交通联络工作外,她还协助他收集资料,抄写文稿,经常双双工作到深夜。

革命事业是毛泽东的人生的主旋律。为了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和解放,为了中华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常分别是不可避免的。别时,若问几多柔情几多愁?正如他在《贺新郎》一词中写道:“热泪欲零还住,汽笛一声肠已断”。

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十年间离多聚少,因为自己选择了革命道路,就要服从救国之志,岂能女儿情长。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开慧则带着岸英、岸青、岸龙三个年幼的孩子回到了板仓。这次分别,他们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竟是永别!

毛泽东率部队上井冈山以后,开慧日夜思念毛泽东。她在一首《偶感》诗中写道:“天阴起逆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是否痊,寒衣是否备?”离别凄凄,恋情依依。

1930年10月24日凌晨,开慧在家中不幸被捕。敌人连孩子也没放过,把她们母子一起押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后来又转入陆军监狱。

“毛泽东哪里去了?”敌人多次逼问。

“不晓得!”她斩钉截铁地回答。

敌人用尽种种酷刑,把开慧折磨得遍体鳞伤,可她始终坚贞不屈。

敌人见硬的不行,于是又改变策略。一天,他们把开慧请到客厅坐下,对她说:“只要你在报上发表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启事,你就可以马上得到自由。”

敌人得到的是开慧的冷笑:“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时,长沙浏阳门外的刑场上,响起了嘶哑的枪声,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了。当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埋葬在青松环绕的山坡上。

不久,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开慧牺牲的噩耗,悲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中央革命根据地   长沙县   全国代表大会   韶山   井冈山   浏阳   数年   旁听者   救国救民   长沙   湖南   区委   美文   夫妻关系   敌人   工作   百身莫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