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剪龙头,穿越到古诗词里的理发去

小启: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我国民间,有“二月二,剪龙头”的说法人作为万物之灵,在这一天修剪头发,自然有寓意。

二月二,剪龙头,穿越到古诗词里的理发去

我国民间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这当然是封建迷信,不足为道。但人们一般都是剃头过新年,正月不理发,然后到“二月二剪龙头”,俨然约定俗成的习惯。

二月初二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从头开始,希望就此带来好运,一切顺风顺水,大吉大利。

让我们穿越到古诗词里,看古人如何描绘理发这一“头等大事”。

二月二,剪龙头,穿越到古诗词里的理发去

韩愈: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送惠师(唐)韩愈

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送惠师》是韩愈的一首五言古风,全诗篇幅较长,这里只摘录其开头八句。如果读者把这八句当成五言律诗来读,就会发现它不太符合律诗的要求。

事实上,古风的平仄韵脚以及对仗,都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

《送惠师》诗题有注释:“愈在连州与释景常、元惠游。惠师即元惠也。”

韩愈在广西连州,与释景常、元惠两位大师一起游玩,颇为意趣相投。临别之际,韩愈依依不舍,写下洋洋洒洒上百言的古风

“脱冠剪头发”,指元惠15岁剃度出家,云游四方,阅历颇为丰富,深得韩愈赞赏。

韩愈出身贫寒,3岁丧父,由嫂嫂抚养长大。他成年后曾经4次参加科考,均名落孙山。

韩愈28岁时,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开始仕途生涯。后来曾经身居高位,同时还是文坛领袖,但他礼贤下士,朋友圈十分接地气,对包括和尚在内的三教九流的人,都十分尊重。

苦吟诗人贾岛出身贫寒,也“脱冠剪头发”,成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和尚。韩愈不仅帮他把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推敲”之间做取舍定夺,还劝他参加科考,在文坛留下一段佳话。

二月二,剪龙头,穿越到古诗词里的理发去

王建: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

贻小尼师(唐 )王建

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

身轻礼拜稳,心慢记经迟。

唤起犹侵晓,催斋已过时。

春晴阶下立,私地弄花枝

唐朝诗人王建的《贻小尼师》,写的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萝莉,刚开始削发为尼。但她还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生活,常常忘记了自己的新身份 。

“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刚刚剃光了头发,但她的眉毛还是那么浓黑。

“身轻礼拜稳,心慢记经迟。”小尼姑身轻如燕,在佛前作揖,比起老尼姑来轻快多了。但她记忆力似乎有点不在线,老是记不住天天要念的经文。

“唤起犹侵晓,催斋已过时。”小尼姑早上还有些贪睡,叫几次也没有起床,起来时完美错过了早上斋饭的时间。

“春晴阶下立,私地弄花枝。”春暖花开,庵前台阶下的树木开花了,小尼姑凡心未泯再加上童心未泯,在那里把玩花枝,全然把师傅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老尼姑要是非常严厉,这小尼姑一天都不知道要被训斥多少次了。

出家人剃去三千烦恼丝,就应该不问世俗事,六根清净,安心修行。然而小尼姑出家,肯定不是出于自愿,多半是因其家人做主,或者说是为其他原因所逼。

《贻小尼师》与其说是一个小尼师的素描特写,不如说是佛教对一个天真无邪小萝莉的无情摧残。

二月二,剪龙头,穿越到古诗词里的理发去

蒲寿宬:晨起自理发,握发双泪流。

感兴 [宋] 蒲寿宬

晨起自理发,握发双泪流。

不见结发人,惆怅空白头。

君留白发种,种作一段愁。

茁哉秋蓬根,念此春荑柔。

宋朝诗人蒲寿宬的《感兴》,描绘的是他早上起来梳理头发时思念亡妻的情景。

“晨起自理发,握发双泪流。”诗中的理发,应该是梳理头发,而不是自己给自己修剪头发。

在我国古代,无论男女,都流行留长头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不能够随便剪的,否则就是大不敬、大不孝。

古诗词中的“理发”,多为梳理头发,而不是剪头发。古人剪头发一般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削发为僧(尼),一种是削发明志,还有一种是慧剑暂情丝。

古时候还有这么一种情况,有情人离别时,女子往往要剪下一缕头发赠予男子,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也希望对方见发如见人。

结发夫妻不能共白头,一方不幸离世,另一方无限思念,尤其在梳理头发的时候。

像蒲寿宬的《感兴》一样,以描绘梳理头发的情景来怀念亡妻的情景,还有苏轼的名作《江城子.记梦》,里面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不过这是记叙苏轼在自己梦中,已故的妻子王弗,还在窗前梳妆,仿佛依然活在生前时一样。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很容易让人动容。

像蒲寿宬的《感兴》一样,古诗中的很多“理发”,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剪头。

如刘克庄的《四快图》:“一人筅耳手不柱,一人坦背抓痒处。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

又陆游的《怀王美》:“理发侵霜白,酡颜借酒红。故人千里别,何日一樽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二月二,剪龙头,穿越到古诗词里的理发去

小结:

诗仙李白有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头发被誉为三千烦恼丝,剪发就是剪去烦恼,从头开始,开启好心情。

即使在古诗词里,理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剪头,但细细品味古诗词里的理发,你会发现,在梳理头发的同时,古人又何尝不是在梳理自己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古诗词   吉时   连州   律诗   科考   古风   头发   贫寒   花枝   文坛   正月   尼姑   美文   古人   龙头   情景   烦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