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设“基础研究特区”,让科研探险家心无旁骛探索“无人区”


上海首设“基础研究特区”,让科研探险家心无旁骛探索“无人区”

作为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也是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上海对于基础研究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

除了这一量化指标,上海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产业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和设施等。

在10月19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各种技术路线、创新路径层出不穷。在世界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上海要加快形成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上海市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首次提出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引发广泛关注。“基础研究特区”设立的初衷是什么?怎么做?由谁来做?

上海首设“基础研究特区”,让科研探险家心无旁骛探索“无人区”

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表示,上海要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鼓励原创破土,给基础研究划出一方“小天地”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曾把科研人员分为三种类型:探险家、导游和游客。探险总会看到新天地,新天地就是新领域,那里蕴藏着“从0到1”的新发现。之后,这些“探险家”就能以“导游”的身份带着“游客”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由此成长为新领域的领军科学家。

当今,无论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还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都呼唤更多“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基础研究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和“导游”“游客”相比,“探险家”付出的艰辛、承担的风险都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探索的是从未有人涉足的“无人区”。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发展部主任赵小龙说,“从0到1”原创项目有些是非共识项目,有些研究风险极高,在传统科研立项的指挥棒下,这类项目很可能无法通过评审。

市科委基础处处长宋扬表示,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就是希望给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划出一方“小天地”,让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用为申请经费、课题验收等发愁,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同时兼顾自身兴趣和国家战略需求。

经过初期调研,“基础研究特区”今年率先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家单位开展试点。以五年为周期,市政府每年给予一定金额的支持,试点单位匹配相应的资金,争取实现人均30-50万元/年的经费支持力度。

科研立项“指挥棒”转向,从“求稳”到“求新”

在赵小龙看来,“基础研究特区”的关键词就是“特”,即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在项目选择、经费使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要有所不同。

在项目选择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感受到了明显变化,评委对项目的关注点从“纠错”转为“鼓励”:“以往答辩,评委常常会指出研究方案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尤其是原创研究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比较难以获得评委共识。这次答辩,专家们在方案亮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鼓励我去试试。”

事实上,“指挥棒”转向背后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失败。作为一名基础研究人员,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总监杨光表示,撰写一篇基础研究的原创论文可能需要五六年,而一篇“跟风”文章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如果只有单一的成果导向,那么科研“指挥棒”只会引导大家去做“热闹”的研究。

从项目申请的情况看,“基础研究特区”受到了科研人员的热捧,仅中科院上海分院目前已收到近50份申请。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辛秀芳说,有了这笔持续稳定的支持,课题组就可以招募更多博士后等科研力量,“走进”以前不敢涉足的研究方向。

设立“项目专员”,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宽容失败,并不意味着对进入“特区”的项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基础研究强调兴趣导向,但“基础研究特区”的项目遴选坚持战略导向与原创探索相结合的标准;在运行机制上,“基础研究特区”也将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科研管理经验与做法,设立项目专员,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项目专员’并不参与项目研究,但对研究项目从立项、研究到结题进行全周期跟踪,了解项目每一阶段的进展和困难,有时也会为项目寻求各类资源和支持。”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说,通过这样的运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把握项目进展,对科研人员也能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

他表示,以“特区”形式加强基础研究,放手让试点单位自行部署、自行立项、自行管理,给科学家一个找“空白点”的机会,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上海首设“基础研究特区”,让科研探险家心无旁骛探索“无人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探险家   上海   特区   新天地   科研   基础   无人区   指挥棒   心无旁骛   分院   中科院   专员   美文   经费   导向   试点   进展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