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的“大众不懂现代诗”,击中“现代诗人”的软肋

赵丽华必然会在当代诗坛上留下重彩的一笔。早前以能烙制“世界上最好吃的馅饼”闻名,前天又“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出来压抑在诗人们心头很久,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她说,关于“屎尿屁诗”的这场论争,部分的原因是“大众不懂现代诗”

这确实要给赵丽华“点赞”,因为她一语中的,让我豁然开朗,揭开了萦绕在我眼前的迷雾:为什么我不懂现代诗?接触过的人也都说不懂现代诗?原来我们都是大众的一员。而诗人们已经自觉地与大众划清了界限,成为了高高在上的诗人。

赵丽华的“大众不懂现代诗”,击中“现代诗人”的软肋

诗人们创作的“现代诗”与我理解的诗是不一样,我理解的诗是这样的:

一、诗歌起源于劳动,是人民群众(大众)创造了诗歌

我想,当代诗人为了装点门面都会在自己的书橱里放一本《诗经》吧?因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座丰碑。但是他们会阅读《诗经》吗?如果阅读《诗经》就会知道,《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国风》的成就最高,因为她揭示的是生产劳动 、爱情婚姻 、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

《诗经》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但我们依然能读懂,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 ,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 ,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这是因为诗作者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古有“采诗”之说,周天子为体察民情,派专人到民间采诗。朱熹称《国风》为“民俗歌谣之诗”。

所以,从诗歌的起源来看,诗歌从来都不是像有些当代诗人那样,闭门造车,无病呻吟。

二、诗歌的语言是大众的才是鲜活的,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文学唯有和民间诗歌血肉相连,才能够丰盈地发展,作者唯有保持着和民间艺术的密切联系,才能够掌握语言艺术。

看看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谁看不懂?不都是大众的语言吗?可能有人说,“床”不懂。那是有人想多了,这个床就是睡觉的床,一点问题都没有。

再看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谁看不懂?这可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的代表作。

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是位伟大的诗人,看看他的《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追忆往昔艰苦卓绝的岁月,展望生机勃勃的农田,感慨万千。这里的“稻菽千重浪”可能是眼前所见,也可以是毛主席往日视察田间的景象。毛主席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称得上“英雄”二字。

赵丽华的“大众不懂现代诗”,击中“现代诗人”的软肋

白居易为了追求诗歌的通俗易懂,写完诗要先读给邻居老婆婆听。而我们的诗人却躲在家里,不屑于与大众为伍,要么把大众不喜欢的语言,“屎尿屁”入诗;要么用汉字生造语境与词语。

看看被《诗刊》副主编彭敏精挑万选的贾浅浅的诗《木槿花》(稍作删减):

六点零三分,地铁以推理演绎的

方式,找到世界的意义

现实是语言的倒影

车厢里,我们用动词

浇灌了一株生长缓慢的

木槿花

当使用日常词汇时,你我已经忘记

木槿花由秋到冬,在它的体内

产生一次次回潮和逆流

…………

木槿花卷曲的茎干告诉我们

你、我都是它

遥远的旁枝

彭敏只是“推荐”,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好。里面确实没有“屎尿屁”,但又一个问题来了,真的看不懂呢。

我不明白,地铁怎么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演绎”?

我不明白,现实怎么成了语言的倒影?语言是用来看的视觉符号,怎么会有影子?还是水中看到的?

我不明白,木槿花怎么长在地铁里?“动词”怎么浇花?

我不明白,木槿花体内的“回潮”与“逆流”是什么?怎么记住?

“动词”浇灌的木槿花果然不行,干枯了。我肯定不是木棉“遥远的旁枝”。

我不明白,整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读了这样的“诗”你还好吗?反正我不好!

写诗的人、捧诗的人,是不是以为读不懂“精品诗”的大众都是傻子?不懂诗的语言?读这样味同嚼蜡的诗比承认自己是傻子还难过吧。

三、“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与哲学、宗教一样,是较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对大众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间接地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

早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求文艺要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美好生活,当然也包括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

因此,不管什么时期,诗歌创作都不能偏离人民大众对真善美的需求。

真,就是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内容不虚假,情感不虚假。

善,人心是向善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符合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念。

美,就诗歌来说,就是诗歌的在外形式要美。比如诗歌有声韵之优美,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现代诗也应该有节奏之美:诗歌必须要有鲜明的节奏感,就是说,要有节拍;诗歌必要强调韵律感,音乐美。现代诗也不能随意“回车”,有的句号在句中,那不是创新,那是胡闹。

诗歌美还表现在意境之美,耐人吟诵玩味。

诗歌美还表现在情感之美,喜怒哀乐,引起共鸣。

四、“大众不懂现代诗”,是打脸现代诗与现代诗人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表现大众生活的诗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

“现代诗人”不去向大众学习、提炼语言,而是故意把哲学、逻辑、语法的概念、术语生拉硬套随意搭配,以让人看不懂为目的,那不是创新,那是阉割祖国的语言的行为,面目可憎,是被人唾弃的。

不追求真善美,缺乏思想与内容的统一,不能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这样的诗歌就是无用的垃圾。

赵丽华的“大众不懂现代诗”,击中“现代诗人”的软肋

赵丽华一句“大众不懂现代诗”,自动站在大众的对立面,岂不知: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从此以后,丽华、浅浅们将远离人们的视线,将成为诗歌史上的耻辱被偶尔提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大众   软肋   诗人   木槿花   现代诗   语不惊人死不休   真善美   诗经   动词   国风   文学艺术   美文   诗歌   地铁   当代   百姓   语言   赵丽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