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奇侠鲁仲连助田单一箭之力,令燕将自杀,解聊城之难

奇将田单凭借即墨,完成破燕数十万大军、迎回新王、收复失地的壮举。但在收复聊城的战役中却遇到了强敌,最后凭借奇侠鲁仲连的一“箭”助力取胜。

鲁仲连“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都是国家大事。《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载鲁仲连办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帮助赵国说服魏使新垣衍,不要尊崇秦国为帝,合纵抗秦;而另一件事是在二十余年之后解聊城之难。

读《史记》:奇侠鲁仲连助田单一箭之力,令燕将自杀,解聊城之难

二十多年后,由于齐愍王趁火打劫,侵犯燕国,遭到燕国的强烈报复。在乐毅率领下的燕军与五国联军占据了除莒、即墨之外的所有城池。后田单依靠即墨的军民成功突围,开始了复国之战,但到聊城遭到了“鸠占鹊巢”的燕将的顽强抵抗。

当初,燕将攻下聊城,聊城有人用反间计,在燕王面前诋毁燕将。燕将害怕被诛杀,就占据聊城不走了。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久攻不下。这时,奇侠鲁仲连又出现了,他写了一封给燕将的信,包在箭上射进城。信是这么写的:

"我听说,有智慧的人不做违背时势而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做怕死而损坏名声的事,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如今您为一时激愤,不顾及燕王失掉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并不能在齐国赢得威名,是不勇;功业失败,名誉毁灭,后世不称颂,是不智。

有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会任用,游说之士不会记载。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优柔寡断,勇敢的人不怯懦怕死。现在是决断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机不可失,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听庸俗之见。”

以上,鲁仲连指出了燕将如果不当机立断正确选择,将会面临的下场:不智、不勇、不忠,当世不会被重用,死后也不会留名。字字句句扎进燕将的胸口,这就是攻心术。

攻心术的关键在于,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对方的诉求,唯有“知彼”,方能取胜。

这样引人入胜的开头迫使燕将看下去,寻找破解的办法。

读《史记》:奇侠鲁仲连助田单一箭之力,令燕将自杀,解聊城之难

那么,燕将能不能继续死守聊城呢?

写信的目的就是让燕将撤兵,必须打掉他的幻想,让他主动出来。

“透露”齐军作战意图,对聊城已形成包围之势

鲁仲连写道:现在齐国的形势是,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并没有反击的意图,因为丢掉南阳的损失小,比不上夺得济北的利益大。秦国出兵,魏国不敢东进;秦国连横形成,威胁到楚国;齐国放弃南阳,放弃右边的国土而不救;平定济北,是权衡得失定下的决策,况且齐对聊城志在必得,您不要再有固守聊城的想法了。

现在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全力攻打聊城,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

燕国内外交困,不可能来救兵

鲁仲连又向燕将传递了燕国的信息:内外交困。国内燕昭王死后,上下不合,发生内乱。乐毅被免职后,栗腹将军带领十万大军在国外连续打了五次败仗,万乘之国却被赵国包围,土地被削,国君被困,国家衰败,祸患丛生,民心浮动。

燕将守城已穷途末路

鲁仲连“大赞”燕将守城的本领: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能见於天下。

您用聊城疲惫的军民抵抗整个齐国军队的进攻,这如同墨翟一样地善于据守了。缺乏粮食吃人肉充饥,没有柴烧,烧人的骨头,士兵却没有叛离之心,这如同孙膑一样擅长带兵啊。您的本领已在天下显现。

“大赞”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弹尽粮绝!如果固守聊城是死路一条

接着鲁仲连给燕将指出两条光明之路:

一条是“全车甲以报於燕”:撤兵。

鲁仲连替燕将展现了未来美好的前景:兵力完好回归燕国,燕王一定高兴;身体完好地回归本国,百姓好像重见父母,朋友们交口称赞,功业显扬。回国后还有光明的未来:对上辅佐国,对下养扶百姓,治国利民,功名可立。

一条是“捐燕弃世,东游於齐”:投降

放弃燕国,摒弃世俗的议论,东游齐国。齐国会裂土封地给您,使您富贵,可以和陶邑、濮阳(都是当时富庶的城池)相比,世代称孤道寡,和齐国长久并存。

这两种方案,一是显扬,二是实惠,希望您仔细地考虑,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这两条行得通吗?特别是第二条这不是投降吗吗?这可是军人的耻辱啊!

鲁仲连为了“打消”燕将的顾虑,用大篇幅讲了一通小耻与大耻的大道理: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被小节束缚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并讲了管仲与曹沫不顾小节全大义的故事:

读《史记》:奇侠鲁仲连助田单一箭之力,令燕将自杀,解聊城之难

管仲射中桓公(小白)的衣带钩,是犯上;放弃公子纠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带刑具被囚禁,是耻辱。但管仲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耻辱,以不能在诸侯中显名扬威感到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五霸之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鲁国的将领曹沫,“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如果曹沫顾及小耻,刎颈自杀,那么也不免落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但曹沫知耻而后勇,回来和鲁君计议。曹沫趁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机会,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窝,义正辞严,逼迫齐还回鲁战败丢掉的土地。使天下震动,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

以上两位,并不是不能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但他们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是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放下一时的愤怒,成就终身的威名;丢弃怨恨的小节,奠定世代的功业。这些业绩与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的功业一样流传至今,名望也与天地共存。

最后写道:

原(愿)公择一而行之。

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为什么呢?

鲁仲连看似处处为燕将着想,指明燕将的光辉前程,但两条路其实都是死路!

按照鲁仲连指引的第一条路,回燕国。但燕将与燕王已经产生了嫌隙,回去必定会被诛杀。

按照鲁仲连指引的第二条路,投降齐国。燕将自认杀虏太多,恐怕投降后被污辱。

他自知没管仲之贤,无曹沫之勇,鲁仲连所说的“忍小耻,成功名”也与自己没关系。所以燕将已经穷途末路了:

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聊城大乱,田单军血洗聊城,解聊城之难。

田单感叹,攻打一年多的聊城,鲁仲连的一箭之力,一纸书信攻克,功高至伟。

所以,田单归来向齐王为鲁仲连请功,齐王大加赞赏,想要封鲁仲连爵位。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有人问他,他说:

"吾与富贵而诎於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

这就是鲁仲连,不改二十多年前的拒绝平原君封赏的高风亮节,一个生于乱世,“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的真君子!

在鲁仲连的身上我们也领略了语言的杀伤力,能让一个盘踞聊城的盛气凌人的燕将瞬间崩溃,以致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被写入刑法:如果教唆没有行为能力或者没有自杀意图的人自杀的,将会构成故意杀人罪,这就是“唆使杀人罪”。

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语言,也要学会管理语言,同样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聊城   管仲   魏国   国君   秦国   楚国   即墨   史记   南阳   富贵   燕王   功业   齐国   威名   小节   耻辱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