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那些年的农忙假

怀想那些年的农忙假

陈苏锦

昨天,在《今日头条》看到光明网的“不一般的暑假!长沙一中学800名高中生下农田割稻插秧。”文中说“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800名学子开展暑期学农实践,白天在烈日下辛勒劳作,体验农事艰辛与丰收喜悦,夜晚在田场上开篝火晚会、看露天电影,追忆粥饭来之不易。学生们表示,这次体验很开心,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一定要珍惜粮食。对此网友纷纷点赞。”

我还看到了那些孩子在水田弯腰插秧还有一起脱粒的照片,无限感慨涌上心头,这样的学农实践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意义真的不是一般的深远!我讲给我熟悉的人听,他们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简单的学农实践,对孩子们来讲,种地,摘菜,抓鱼摸虾,带有了猎奇、游玩儿的体验,不能怎么样,两天半的新鲜,之后该怎样还怎样,不会真正体验到农民稼穑的辛劳。我说不,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我想起我的孩子,当年大三的暑假,我让他到我家院子里去拔白皮蒜,据我的邻居跟我学的,你家孩子在园子里转悠,一看就像在找东西但是不知道在找啥?我一问他,弄明白了你让他来院子里拔蒜他不认识哪个是蒜,我告诉了他,他恍然大悟。我和先生都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听了之后有一点儿受刺激。过了几天,当时在读研的大侄女来我家,我们又讲起她小弟站在园中不认识蒜这事儿,她说不认识不很正常吗?也不用认识啊,到生鲜蔬菜超市买的时候一问不就得了。同样的问题问了我邻居当时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孩子,他的想法和我们的侄女的想法如出一辙:有啥必要认识啊?买的时候问问不就行啦!至于咋种的,和我们有啥关系?

我,直接愕然!当时不知道自己怎么表述我的想法给这些在高等学府接受了正规教育、自己认为、别人也认为有学识的孩子们。

我想起多年前在“中青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年的一北京青年下乡到甘肃农村,若干年后带着自己上小学的儿子从北京来甘肃让儿子体验一下。那时的甘肃农村和她当年下乡插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她的儿子到这里三天没有洗脸,因为他说什么都不愿意在这个缺水的地方每一天用一盆水洗全家人的脸,问他猪圈里的猪喝什么?他说应该喝牛奶。他妈妈哑然,认为这次带儿子来这里是她人生中若干正确选择里非常英明的一项,孩子们,虽然知道天上地下太多的东西,也会在各种竞赛中拿这样的奖享受那样的荣誉,但是,他们离基本的、常识的生活太远了,他们在说话还不利索的时候就被教了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以后有一天成为了父母,他们接着背给他们的孩子听,也就是多教了一首古诗而已,现代的超市里什么没有啊?过去还要自己去现场买,现在经常不用去粮店去超市拎回来,宅在家里点击,在网上买,快递到家了,难怪我同事的六岁的外孙女着急要去上钢琴课临时在我们的食堂吃饭,瞅着打来的米饭不想吃,直接推到一边,要吃豆包。同事说不吃就浪费了,孩子说倒了倒了,浪费就浪费呗!超市里有的是。同桌吃饭的成年人一阵笑。而我,真的笑不起来。

我想起当年我们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的农忙假。

因为盘锦农村到处都在种水稻,一百几十万亩啊!当时都是人工插秧、薅草、割稻子、背稻子、脱谷、扬场、装袋。每年五月份的时候,都要“大战红五月,不插六月秧”。学校里给三年级和三年级以上的同学从五月十日开始放二十天的农忙假,回到各个家庭的生产队去参加“插秧会战”。那是早晨天一亮就出工,晚上不天黑不回来,中午都是生产队统一送饭到田间地头儿。我们岁数小的孩子,插不了秧的就用盆端苗儿,走在坝埂上,掉到水沟里也是经常的,衣服裤子都湿了,继续一边干活一边等着被风吹着被阳光照着自然风干,至于阴天或下雨天,那就湿着沾在身上,没见哪个学生连哭到嚎找爹找妈的……

学校里组织学生在全农场范围里到处支援,在酷暑里去薅草、在秋天割稻子、去从地里把码好晾晒完的稻捆统一背到几里外的场院,北风烟儿雪的时候还在场院脱谷,有时在夜晚场院里灯火通明的脱谷,鼻子里、眉毛上、头上都是脱谷落的灰尘,即使戴了头巾也不行……

不用家长反复说,也不用老师怎么强调,学生们亲身,从小就知道“粒粒皆辛苦”,从小就知道:粮食,万万浪费不得……

诚然,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今天的孩子们见多识广,学了这学了那,也有会说都啥时代了,还整这些七舌哈的事儿,我不敢默认。但,我只知道,我们从小知道心疼父母,我们从小在自然里长大,我们从小就在被动的农忙假里和父辈们一同风里来、雨里去的劳动,我们从小就知道每一粒粮食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艰难。

因为,孩童的时代,我们已经走在劳动的路上……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先进。人,总是要吃饭的!

拍了梯田的美景,还能想起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多种一粒谷子,多栽一棵果树……

看了山岙里的那一小块田畴里弯腰的老农了吗?他的目光里是掠过掩饰不住的怅惘:村子里的地,荒的太多了……

还想有更多的孩子说“应该让猪喝牛奶”吗?还让六岁的那个小女孩继续以为大米是超市产的吗?

我想起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野地里有这个世界的救赎”,我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场院   粒粒皆辛苦   稻子   生产队   甘肃   侄女   岁数   美文   粮食   当年   想法   儿子   东西   农村   超市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