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我国现存最早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赞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非常重视对疾病的“防重于治”,提出治未病的思想。经历代沿革,我国的医学家们在“治未病”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疾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未

病之时,需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心的健康。“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涵盖了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体育锻炼、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诸多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内容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节,尝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疾病防变”,乃指人体在罹患疾病之后,须及时予以控制,阻止情的不良传变和蔓延。《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云:邪气“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不贵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膝理”。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温症论治》中强调“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预防性治。现代名医姜春华教授遵照“上工救其未萌”之古训,提出了“截断扭转”的观点力主张在疾病传变过程中,须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殊功效方药,直捣病巢,及时阻止和扭转病势向不良方向蔓延和扩散”。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对疾病的预防观,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先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淮南子·卷十六》);《丹溪心法》曾称:“是共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

治未病重在防,防未病与治未病殊词同旨,诗人陈志岁《病中窥镜》云:“偶对玻璃镜,床头漫相思。眼貌瞒人老,腰肢管自衰。至防防未病,精补补初亏。窃珍宾世体,须竟我为为。”(《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四种意义:

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病前状态”。在“病前,

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

却不足以确诊病症。其有可能发展为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若能及时施治,就可阻止这种发展,从而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素问·刺热篇》云: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眼先赤;脾;肺热病,右颊先赤;肾热,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

临床如中风之类的病症,多数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避免许多危重症的发生。还有一些发作性疾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也可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发作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二、疾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三、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疾病发生的初,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此即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医治的目的。正如《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 故凡人稍有不适,必当及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就被治愈,那就不会发展、恶化了。若等到邪盛、病情深重时才治疗,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六,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在诊治疾病时,仅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

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传变。《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说,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或相应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防传变。又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四、病后调摄,防其复发

 治未病还应包括病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

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

所以在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

,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否则,此时若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疾病复发。如《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使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

所以,病后调摄,以防疾病复作,亦不失为治未病内容的延伸。综上所述,治未病可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前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治未病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30年老中医告诫:疾病预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黄帝内经   圣人   心法   金匮要略   素问   热病   脏腑   中医学   邪气   经络   起居   正气   美文   中医   饮食   疾病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